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77)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77)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下之不肯止。

此與《傷寒.厥陰篇》同,予向以為非一時並見之證,此特為厥陰本病言之耳。至於消渴,是殊不然,消渴所以起於厥陰者,始於肝藏血虛,血虛則內風生,胆寄肝葉之內,賴肝液為滋養,肝燥而胆不濡,則浮火易動,風與火相摶,於是肺液耗損,引水自救,水能勝有形之火,不能勝無形之風燥,於是飲者自飲,渴者自渴,此消渴所以起於厥陰也。風陽上薄,故氣上撞心,熱鬱心房,故心中疼熱。

風陽上逆,故飢不欲食,風陽吸於上,胃氣逆行,故食即吐。若疑為宿食,而誤下之,風性疏泄,脾濕隨之下陷,乃至一下而不肯止。氣上衝則肺燥,屢吐則胃燥,下之不止,則腸亦燥,此為消渴所由成。推本窮原,則但清肝熱,滋營血而陽自息,此證似宜黃連阿膠湯合百合地黃湯。

陳修園謂當於烏梅丸,諸方按證求之未的。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摶,即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腎氣丸主之。

腎氣丸方

見婦人雜病。

今之議病者,皆以寸口脈數浮為上消,趺陽脈浮為中消,男子消渴即為下消,此不知本之言也。惟黃坤載以陽明篇為消渴之原,最得主要。《素問.別論》云:「二陽結,謂之消。」黃氏引而申之曰:「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主燥化,燥在大腸則消水而便堅。足陽明亦從燥化,燥在胃則消穀而溲數。

太陰行氣於三陰,脈候於寸口,陽明行氣於三陽,脈候於趺陽。太陰主升,陰中之陽,升於脈絡,則經氣盛。陽明主降,陽中之陰,降於腸胃,則腑氣和。太陰虛而經氣衰,故寸口浮而遲,陽明盛而府氣旺,故趺陽浮而數。虛勞傷其營衛,為發熱作渴之原。燥熱耗其精液,為消穀引飲之漸。

胃熱滲於大腸,故大便堅,水飲併入三焦,故小便多。經氣虛而腑氣實,所謂壯火食氣也。」此黃坤載本《內經》以釋仲師之旨,精義不可磨滅者也。北齊道興《造象記》附方有頓服烏麻油一升,神驗,當即此證。予按黃氏此說,言陽明之燥,關於上渴下消,則甚當矣,特以上節厥陰為病核之,上下幾成兩橛,爰本黃說合上節而申言之。

蓋胃與肝同棣中部,肝居胃右而斜覆其半體,胆寄肝葉,資血液而後充,脾藏之胰液合胆汁滲入胃中,為消穀之助,肝藏血液不足,胃底獨存苦燥之胆汁而消食之力更猛,故營衛以虛勞而損,胃中之燥熱益增,胆管之下注十二指腸者亦愈熱,因是上下俱燥,大便堅而小便更數。

白話文:

厥陰病變的表現,會出現消渴,氣往上衝到心臟,心中感到疼痛發熱,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又會吐,用瀉下的方法也無法停止。

這種情況和《傷寒論.厥陰篇》的描述相似,我之前認為這些症狀不會同時出現,這裡特別指的是厥陰本身的病症。至於消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消渴會從厥陰開始,是因為肝臟血虛,血虛就會產生內風,膽附在肝葉裡面,依賴肝液滋養,肝燥而膽失濡潤,就會容易產生虛火,風和火相結合,於是肺液耗損,身體會想喝水自救,水可以抑制有形的火,但無法抑制無形的風燥,因此飲水的人會不斷飲水,口渴的人也還是口渴,這就是消渴從厥陰開始的原因。風邪陽氣往上衝,所以氣往上衝到心臟,熱鬱結在心房,所以心中感到疼痛發熱。

風邪陽氣往上逆行,所以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風邪陽氣往上吸,胃氣往上逆行,所以吃了就吐。如果誤以為是宿食積滯而使用瀉下的方法,風性疏泄,脾濕也會跟著下陷,導致一旦瀉下就無法停止。氣往上衝就會導致肺燥,頻繁嘔吐會導致胃燥,瀉下不止則腸也燥,這就是消渴形成的原因。追根究柢,只要清除肝熱,滋養營血,陽氣自然就會平息,這個病症似乎適合使用黃連阿膠湯合併百合地黃湯。

陳修園認為應該使用烏梅丸,其他方劑都沒有切中病機。

寸口脈浮而遲,浮代表虛,遲代表勞,虛則表示衛氣不足,勞則表示營氣耗竭。趺陽脈浮而數,浮代表氣,數代表消化太快,而且大便堅硬,氣盛則小便次數多,小便次數多則大便堅硬,堅硬和次數多互相搏擊,就會導致消渴。

男子患有消渴,小便反而很多,喝一斗水,小便也會排出一斗水,可以用腎氣丸來治療。

腎氣丸的配方(省略,因為在婦人雜病中已提及)。

現在討論病症的人,都認為寸口脈數而浮是上消,趺陽脈浮是中消,男子消渴就是下消,這是不了解病症根本的說法。只有黃坤載認為陽明篇才是消渴的根本原因,這個說法最為重要。《素問.別論》說:「二陽結合,就叫做消渴。」黃氏引用並闡述說:「二陽指的是陽明。手陽明主管燥化,燥在大腸則會耗損水分使大便乾硬。足陽明也同樣從燥化,燥在胃則會消化太快導致小便次數多。

太陰將氣運行於三陰,脈象體現在寸口;陽明將氣運行於三陽,脈象體現在趺陽。太陰主升,陰中之陽,上升到脈絡,則經氣旺盛。陽明主降,陽中之陰,下降到腸胃,則腑氣平和。太陰虛弱而經氣衰退,所以寸口脈浮而遲;陽明旺盛而腑氣強健,所以趺陽脈浮而數。虛勞損傷了營衛之氣,是發熱口渴的根源。燥熱耗損了精液,是消化太快而且一直想喝水的開始。

胃熱滲入大腸,所以大便乾硬,水飲併入三焦,所以小便多。經氣虛弱而腑氣強盛,這就是所謂的「壯火食氣」。這是黃坤載根據《內經》解釋張仲景的用意,精闢的理論不可磨滅。北齊道興的《造象記》附錄的方劑中有一次服用一升烏麻油,效果非常神奇,應該就是這種病症。我認為黃氏這個說法,提到陽明燥熱和上渴下消之間的關係非常恰當,但如果以上述厥陰為病的觀點來看,兩者之間似乎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我在黃氏的說法上,結合前面厥陰病的論述加以闡釋。

因為胃和肝同屬於中焦,肝臟位於胃的右方,斜蓋住胃的一半,膽附在肝葉裡,必須靠血液滋養才能充足,脾臟分泌的胰液與膽汁混合滲入胃中,幫助消化,如果肝臟血液不足,胃底只剩下苦燥的膽汁,導致消化食物的能力更強,所以營衛之氣因虛勞而受損,胃中的燥熱更加嚴重,膽管向下注入十二指腸的也越來越熱,因此上下都燥,大便乾硬,小便次數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