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78)
《金匱發微》 (78)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少陰病「自利清血,色純青」之大承氣證,亦即胆胃同病,此上渴下消之由,雖在胃與大腸之燥,實出肝陰虛而胆汁生燥也。然則首條言「飢不欲食,食即吐」,此云「消穀」,又將何說以處之?不知首節以病之發端言之,營衛虛於上,是病風燥,胆胃上逆,是病嘔吐,仲師雖未明言,而其味必苦。肝陰愈虧,胃底胆火愈熾,乃一變而為消穀。
腸胃既燥,大便盡堅,水氣乃獨行於腎膀,而飲一溲一之證具矣。按此證仲師方治主以腎氣丸,在婦人雜病篇為利小便之藥,此證小溲甚數,更服利水之藥,小溲毋乃太多?曰「否」,此方原為調攝腎氣而設,腎為水道關鍵,腎寒水不化氣,則水勢下趨而小溲數。腎陽不運則氣閉,氣閉則小溲不通,故病以相反而同治。
蓋消渴一證,原為肝脾陰虛而胆胃生燥,因致消穀便堅,不比陽明燥實,故用乾地黃、山藥、山茱萸,以滋養肝脾,而胆胃燥氣自平。又懼其助濕也,故用澤瀉、丹皮、茯苓以泄之。方中惟桂枝、附子二味最為主要,桂枝以通脾陽,胸中淋巴幹受之,所以疏上焦之水氣。附子以通腎陽,輸尿管受之,所以溫下焦之水,使得化氣而潤燥,所以然者,則以小溲之多實由水寒無氣故也。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見《傷寒論.太陽篇》,又見痰飲。
此條見太陽篇發汗後條下。蓋因大汗之後,浮陽在表,吸下焦水氣不得輸泄於膀胱,但用五苓散發汗利小水,俾水道下通,津液上承,而消渴自止,此與真消渴不同,因其相似而類及之(欲發汗,服散後多飲暖水,見《傷寒論》)。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此條見太陽篇中風發熱條下。夫渴欲飲水,固有陽明實熱,少少與之而愈者,乃入口而即吐,則是水停心下,津液不生而渴飲,初非燥熱,故名水逆,為下流之壅塞,此與宿食未消不能納穀者同,故必濬其下流,津液乃得上承於喉舌,要非人參白虎、竹葉石膏諸方治,所當混投也。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此條見太陽篇病在陽節下而微有不同,彼以太陽標熱及水氣為冷水所遏,太陽寒水與標熱停頓心下,意欲飲水而反不渴者出其方治,特用鹹寒之文蛤,標本同治,使熱隨水泄而渴當止,此為渴欲飲水,水入渴不止者言之。蓋以水能去陽明實熱,不能去太陽標熱,加以屢渴,屢飲,其水必停,標熱薰灼,蘊成濕痰,水更粘滯。
文蛤散用蛤殼杵細,開水和服,若今日砂漏然,隔其渣滓,使水清易利,又不獨鹹寒,清熱已也。
白話文:
少陰病症中,出現「自行腹瀉,排出清澈帶青色的血液」,這屬於大承氣湯的適用範圍,也是膽胃同時生病的表現。這種上焦口渴下焦消瘦的病因,雖然表現在胃和大腸乾燥,但根本原因是肝陰不足導致膽汁過於乾燥。書中一開始提到「飢餓卻不想吃,吃了就吐」,這被稱為「消穀」,那麼應該怎麼解釋呢?其實,第一部分描述的是疾病的初始階段,營衛虛弱於上焦,表現為風燥,膽胃上逆,導致嘔吐,雖然仲景沒有明說,但其味道一定是苦的。肝陰繼續虧損,胃部膽火愈發旺盛,於是就轉變成了消穀(難以消化食物)。
腸胃乾燥,大便乾燥,水分只能單獨流向腎膀胱,因此出現頻頻飲水、頻頻排尿的症狀。仲景用腎氣丸治療此症,在婦科雜病篇中,腎氣丸是用來利尿的藥物,而這個症狀小便次數非常多,再服用利尿藥物,是不是小便會過多呢?答案是否定的。此方原本就是用來調節腎氣的,腎臟是水道關鍵,腎陽虛寒則水不能化為氣,水就會向下流動,導致小便次數增多。腎陽運化失常則氣機閉塞,氣機閉塞則小便不通,所以此病用相反的方法卻能同治。
總之,消渴症的根本原因是肝脾陰虛,膽胃乾燥,導致消穀(難以消化食物)和便秘,這與陽明經燥熱積實不同,所以使用生地黃、山藥、山茱萸滋養肝脾,膽胃乾燥之氣自然平復。又擔心滋膩助濕,所以使用澤瀉、丹皮、茯苓來瀉濕。方中桂枝、附子二味最重要,桂枝通暢脾陽,胸中淋巴受其影響,疏通上焦水氣;附子通暢腎陽,輸尿管受其影響,溫暖下焦的水分,使其化為氣,潤燥,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小便過多,實際上是由於水寒無氣所致。
脈象浮弱,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宜利小便,發汗,用五苓散主治。
五苓散方劑(詳見《傷寒論.太陽篇》,及痰飲篇)
這一條見於《傷寒論》太陽篇發汗之後的記述。因為大量出汗後,陽氣浮於表,不能吸收入下焦的水氣輸送到膀胱,所以用五苓散發汗利尿,使水道暢通,津液上達,消渴自然停止。這與真正的消渴症不同,因其症狀相似而被歸類於此。(想要發汗,服藥後多喝溫水,見《傷寒論》)
口渴想喝水,水喝進去就吐出來,稱為水逆,用五苓散主治。
這一條見於《傷寒論》太陽篇中風發熱的記述之後。口渴想喝水,有的確實是陽明經實熱,少量給水就能治癒,但是喝水後立即嘔吐,那就是水停留在心下,津液不能生成而口渴,一開始並不是燥熱,所以稱為水逆,是下焦水道阻塞,這與宿食不消化而不能進食類似,所以必須疏通下焦水道,津液才能上達喉舌,不應該混用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劑。
口渴想喝水,喝多少水都不夠,用文蛤散主治。
文蛤散方劑:
文蛤(五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成粉末,用沸水五合調服,每次服用一湯匙。
這一條見於《傷寒論》太陽篇,病在陽明經下焦,略有不同。文中提到太陽經表熱及水氣被寒水阻遏,太陽經寒水和表熱停滯於心下,想要喝水卻反而不渴,因此提出此方治療方法,特別選用鹹寒的文蛤,標本同治,使熱氣隨水排出,口渴自然停止,這是針對口渴想喝水,喝多少水都不夠的情況。因為水能去除陽明經的實熱,卻不能去除太陽經的表熱,而且多次口渴,多次飲水,水必然停滯,表熱灼傷,形成濕痰,水更加粘滯。
文蛤散用蛤殼搗碎,用開水調服,像現在的砂漏一樣,過濾渣滓,使水清澈易於排出,不僅是鹹寒,而且清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