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79)
《傷寒發微》 (79)
1. 陽明篇
人之將死也,神魂亦從泥丸出營,營而上浮,忽忽乎遠逝,如葉之脫,如煙之散,則一去而無歸矣。故同一神不守舍,不自約束之譫語、鄭聲關於陽熱上薰者,是之謂逼,去其所逼而反本有餘。關於精氣內奪者,是之謂脫,固其所脫,而猶恐不及。是故陽將上脫,則直視譫語而喘滿,陰液內亡,則直視譫語而下利。
之二者,不下亦死,況經妄下,臨證者不可不慎也。陽明鬱熱上薰於腦,腦中燥熱,目系強直,神經瞀亂,則直視而譫語,但見此證而並見喘滿或下利者,何以知其為必死?蓋直視譫語,原為胃中燥實之證,直視譫語而一時並見喘滿,則胃中阻隔,吸入之氣,至中脘而止,不能下達丹田,吸入之氣,與呼出之氣併居,肺不能容,是為喘滿,其為當下,較然無可疑者。然《金匱》有言:「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
下之則愈,虛者不治。」又曰:「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夫在上焦者其吸促,為肺虛氣弱,在下焦者其吸遠,為腎虛不能納氣,皆因中焦正氣之虛而推廣言之。惟呼吸動搖振振,為氣虛形脫之實證,而為三證所同,然則喘滿之所以必死者,亦當有此虛象。
按暴病之人,胃有宿食,妨其呼吸,一下而其氣即調,至於久病虛羸,呼吸之間,肩背俱動,形氣不能相保,不下固不免於死,然驟然攻下,胃中有宿食方動,而氣已上脫矣,此直視譫語而兼喘滿者,所以為必死之證也。《金匱》云:「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蓋非胃中燥實,胃熱不上攻腦部,斷不至神識昏迷而發譫語,雖在下利,其為當下無疑。然何以同一譫語,加之以直視,即為死證,蓋直視在太陽溫病條內,為誤下液虧火逆上盛目系強急之證。今乃未經攻下,陽明燥氣業將內藏津液,薰灼殆盡,並腦中目系俱燥,加以協熱而利,迫水下泄,則腸胃必無餘潤。雖於攻下藥中,加入生地、石斛、麥冬、玉竹潤燥之品,正恐一杯之水,不救車薪。
明知不下必死,其如下之不動何,此直視譫語而兼下利者,所以為必死之證也。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太陽篇云:「發汗後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又云:「傷寒,脈浮,以火迫劫亡其陽,必驚狂。」所以然者,汗大出而陽氣暴張,心神不能自持,腦部一時昏眩,不甚則恍惚心亂,甚則發為驚狂。恍惚心亂即譫語所由來,驚狂又不止譫語矣。但同是發汗亡陽譫語,何以脈短即死,脈自和者不死?且因發汗而亡陽譫語者,脈何以有短與自和之別,此不可不深究者也。蓋汗與血同源而異致,故亡血者不可發汗,衄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其血益虛。
白話文:
陽明篇
人臨死之際,精神魂魄會從泥丸宮(頭頂百會穴)出來,向上飄浮,迷茫地遠離而去,如同落葉飄零,煙霧消散,就此一去不復返。因此,同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症狀,若因陽熱上蒸熏導致,這叫做「逼」,去除導致其發病的因素,病況尚有恢復的餘地。若因精氣內耗所致,這叫做「脫」,即使想辦法阻止其繼續惡化,恐怕也來不及了。所以,陽氣將要上脫,則會出現直視、譫語(胡言亂語)、呼吸困難和胸悶等症狀;陰液內耗,則會出現直視、譫語和腹瀉。
這兩種情況,不治療都會死亡,何況還錯誤地使用瀉下法治療,臨證時務必謹慎。陽明經鬱熱上蒸熏於腦部,導致腦部燥熱,眼睛僵直,神志昏亂,就會出現直視和譫語。但見到此症狀同時伴隨呼吸困難和胸悶或腹瀉,為何就能判斷其必死?因為直視和譫語,本是胃中燥熱積實的症狀,如果直視和譫語同時伴隨呼吸困難和胸悶,表示胃中阻塞,吸入的氣息到達中脘穴(胃部)就停滯了,無法到達丹田(下腹部),吸入的氣和呼出的氣同時停留在胸中,肺部無法容納,因此出現呼吸困難和胸悶,其病情危急,毫無疑問。然而,《金匱要略》記載:「吸氣微弱,病在中焦積實,瀉下則愈,虛弱者不可治療。」又說:「上焦吸氣急促,下焦吸氣緩慢,這些都很難治癒。呼吸急促而起伏不定者,不可治療。」在上焦吸氣急促,是肺虛氣弱;在下焦吸氣緩慢,是腎虛不能納氣,這些都是由於中焦正氣虛弱而引起的推論。唯獨呼吸急促而起伏不定,是氣虛形脫的實證,三者雖然都有此症狀,然而呼吸困難和胸悶之所以必然致死,也應該有這種虛象。
分析暴病的人,胃中有宿食,妨礙呼吸,瀉下之後,氣息就能調和。但對於久病體虛的人,呼吸時,肩背都會動,形氣不能互相維持,不瀉下固然會死,但突然瀉下,胃中即使有宿食,瀉下之際,氣已上脫,這就是直視、譫語同時伴隨呼吸困難和胸悶,所以是必死之症。《金匱要略》說:「下利(腹瀉)並譫語,是因為有燥結的糞便,用小承氣湯治療。」這並非胃中燥熱積實,胃熱不上攻腦部,決不會神志昏迷而出現譫語,即使腹瀉,瀉下也是無疑的。但為何同樣是譫語,加上直視就成為死症呢?因為直視在太陽溫病篇中,是因誤用瀉下法,導致體液虧損,陽氣逆盛,眼睛僵直的症狀。現在還沒有使用瀉下法,陽明經的燥熱之氣已經耗盡體內津液,灼傷了腦部和眼睛,再加上發熱和腹瀉,迫使體液向下流失,則腸胃必然沒有餘潤。即使在瀉下藥中加入生地、石斛、麥冬、玉竹等滋潤之品,恐怕也是杯水車薪。
明知不瀉下必死,為何不瀉下呢?這就是直視、譫語同時伴隨腹瀉,所以是必死之症。
出汗太多,或者再次大量出汗,會耗損陽氣。譫語,脈象短弱者死亡,脈象平和者不死。
太陽篇說:「出汗後再次大量出汗,必然會神志恍惚,心神不安。」又說:「傷寒,脈象浮,用火攻法強行逼汗耗損陽氣,必然會驚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量出汗,陽氣暴發,心神不能自持,腦部一時昏眩,輕者神志恍惚,心神不安,重者則驚狂。神志恍惚,心神不安就是譫語的由來,驚狂則比譫語更嚴重。但同樣是出汗耗損陽氣而出現譫語,為何脈象短弱者死亡,脈象平和者不死?而且因出汗而耗損陽氣出現譫語者,脈象為何會有短弱與平和之分,這不可不深入探討。因為汗液與血液同源而不同途徑產生,所以失血者不可出汗,鼻出血者不可出汗,出汗則會使血液更加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