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80)
《傷寒發微》 (80)
1. 陽明篇
脈短者,血虛之明證也。陽浮於外,惟裏陰充足者,陰氣外接,猶得漸歸其根。若陽越於外,陰竭於內,陰陽兩竭,能久存乎?此脈自和者所以不死,脈短者所以不免於死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發端但言傷寒,以太陽病惡寒無汗言之也。傷寒將傳陽明,則上濕而下燥,是故寒濕壅成痰涎,胸中痞硬,氣衝咽喉而不得息,則有瓜蒂赤小豆散以吐之。內實者,調胃承氣湯以下之(此條言太陽正病,凡大柴胡、桃核承氣、瀉心、陷胸諸湯皆不在此例)。而太陽病依然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則業經二候。
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病狀已轉陽明。加以獨語如見鬼狀,其為譫語無疑,俗所稱「熱病似祟」也。但病有微甚,輕則譫語,劇則發狂,即不見狂,而熱邪暴張,充塞腦部,蒙蔽清竅,一發即不識人。心氣恍惚,則循衣摸床,惕而不安。陽熱上逼於肺,則為微喘,上逼於腦則為直視。
但直視有二,一為枯燥之直視,譬之卉木枝條,榮茂則柔,一經枯槁則挺而不屈。一為暴壓之直視,譬之草上青蟲,任其遊行,則曲折蜿蜒,執其一端則一端不能屈矣。目系為腦部神經之一,脈之所屬,固當按脈以決死生。弦與緊相類,以有所逼迫而營氣外出之象,如「衄家發汗,脈緊急,直視不能瞤」,可證也。陽氣暴菀於上,脈中血液隨陽而上菀,則內臟陰液尚存。
一經去其胃實,便當引陽氣下行,血之菀於上者,亦且隨之而降,故脈弦者生,潤澤為滑,枯燥為濇,濇為裏虛。本篇「譫語潮熱,脈滑而疾,服小承氣湯。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濇,為難治」,可證也。內藏陰液已竭,則暴出之熱邪,循陽絡上迫於腦者,為厥陽獨行,而目系之不轉為槁燥,此時雖欲下之,譬之枯港行舟,風帆雖利,其如不動何哉!故脈濇者死。
設不大便十餘日,但見潮熱譫語,而無「不識人,循衣摸床」諸危證,則內實顯然,陰液無損,直可決為大承氣湯一下即愈之證,不必更盡三劑,此非慎於藥,良由病輕故耳。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陽明為病,法當多汗,為其熱盛也。水氣外泄,則胃液內燥,不能由小腸滲入大腸,而大便因硬。燥氣上蒸,則腦中清竅蒙翳,發為譫語。此證不因吐而起,內臟精氣未傷,故攻下較易,更不需大承氣湯,即改用小承氣。一服而譫語止,即不妨棄其餘藥,蓋以視前證為尤輕故也。張隱庵概以誡慎目之,愚哉!
白話文:
[陽明篇]
脈搏短促,是血虛的明顯證據。陽氣浮於體表,只有裏頭陰氣充足的人,陰氣才能外達,逐漸回到根本。如果陽氣過度外泄,陰氣耗竭於內,陰陽都虛弱了,還能長久生存嗎?脈象平和的人所以不死,脈搏短促的人所以難以避免死亡。
傷寒病,如果吐瀉之後病情沒有好轉,而且大便秘結五六天,甚至十多天,每天午后發熱,不畏寒,胡言亂語像見到鬼一樣。如果病情嚴重,發病時不認識人,摸衣摸床,坐立不安,輕微喘息,眼睛直視前方。脈象弦緊的能活,脈象澀滯的會死。脈象微弱的只是發熱。胡言亂語的,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服藥後通便了,就停止後續服用。
一開始只說傷寒,是從太陽病畏寒無汗來說的。傷寒將要傳變到陽明經,則上焦濕潤下焦乾燥,所以寒濕阻塞形成痰涎,胸中痞塞堅硬,氣體衝擊咽喉而呼吸困難,則用瓜蒂赤小豆散來催吐。內實的,用調胃承氣湯來通下。(這條說的是太陽病的正治,凡是大柴胡湯、桃核承氣湯、瀉心湯、陷胸湯等都不屬於這個範疇)。而太陽病仍然沒有好轉,大便秘結五六天,甚至十多天,則已經過了兩個階段。
每天午后發熱,不畏寒,病症已經轉變為陽明經的病症。加上胡言亂語像見到鬼一樣,這就是譫語,俗稱「熱病似祟」。但是病情有輕重之分,輕則譫語,重則發狂,即使沒有發狂,而邪熱暴漲,充塞腦部,蒙蔽神智,發病時就不認識人。心神恍惚,則摸衣摸床,坐立不安。陽熱上衝於肺,則輕微喘息,上衝於腦則眼睛直視。
但是眼睛直視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乾燥的直視,比如植物的枝條,繁茂則柔軟,一旦枯萎則挺直而不彎曲。一種是暴漲的直視,比如草上的青蟲,讓它自由爬行,則彎彎曲曲,抓住它的一端,另一端就不能彎曲了。目系是腦部神經的一部分,脈象與之相關,所以應該根據脈象來判斷生死。弦脈和緊脈相似,都是由於受到逼迫而營氣外泄的象徵,就像「鼻衄的人發汗,脈象急促,眼睛直視不能轉動」,可以證明這一點。陽氣暴漲於上,脈中血液隨著陽氣上衝,則內臟陰液尚存。
一旦去除胃部的實邪,就應該引導陽氣下行,血液上衝的現象,也會隨之而下降,所以脈象弦緊的能活,潤澤為滑脈,乾燥為澀脈,澀脈代表裏虛。本篇「譫語潮熱,脈滑而疾,服小承氣湯。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為難治」,可以證明這一點。內臟陰液已經耗竭,則暴漲的邪熱,循著陽絡上衝於腦,是厥陰獨行,而目系不能轉動變為乾燥,此時即使想要通下,就像枯竭的河道行船,風帆即使有利,又怎麼能動呢!所以脈象澀滯的會死。
假如大便秘結十多天,只是出現潮熱譫語,而沒有「不認識人,摸衣摸床」等危重症狀,則內實明顯,陰液沒有損傷,可以直接決定用大承氣湯一劑就能痊癒,不必再服用三劑,這不是用藥謹慎,是因為病情較輕的緣故。
陽明病,病人多汗,因為津液外泄,胃中乾燥,大便必硬,大便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治。如果服藥一劑譫語停止了,就不要再服藥了。
陽明病,通常會多汗,因為邪熱盛的緣故。水液外泄,則胃液內燥,不能由小腸滲入大腸,而大便因此堅硬。燥熱上蒸,則腦中清竅蒙蔽,發為譫語。這種症狀不是由於嘔吐引起的,內臟精氣沒有受損,所以攻下比較容易,更不需要大承氣湯,而改用小承氣湯。一劑藥後譫語停止了,就可以停止服藥,因為認為這個症狀比之前的更輕的緣故。張隱庵概括地以此來告誡人們要慎重,真是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