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8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81)

1. 陽明篇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濇者,裏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內臟有所停蓄,則其脈滑,是故上膈有濕痰者滑,婦人妊娠者滑,腸胃宿食不去者滑。《金匱.宿食篇》云:「下利,脈滑者,當有所去,大承氣湯主之。」即此例以推之,則脈滑之可攻,決然無可疑者。然則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疾者,何以但言小承氣湯主之?蓋譫語為大便心硬之證,大便之硬為小承氣湯之證,然猶必稍稍予之,以驗轉矢氣與否。若轉矢氣續進一升,大便即當自下。

若不轉矢氣而脈反微濇,則腸內津液本虛,此即上「脈濇則死」之證,雖欲攻之而不為動也。愚按大便欲行,則脈當跳動,上出魚際,斷無大便欲行而脈反見濇之理。脈反微濇者,腸內絕無餘潤,燥矢結如羊矢馬糞者,一如頑石之不轉。曰「不可更與承氣湯者」,言無濟也。

治之者用皂礬半斤,開水泡,傾入淨桶,乘熱坐於其上,其氣由肛門薰入,腸內燥矢,必化水而下。嘗見鄉人忌臨家肥田之糞,投皂礬於糞池,一夕悉化為水。苟能依法用之,或能於不治之證,救活一二,蓋亦莫大功德也。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若能食者,但硬耳。(此條訂正)

陽明病而見譫語潮熱,其大便必硬,斷未有腑氣不通而能食之理,然則仲師何以言「反不能食」。曰:「此仲師失辭,不可為訓者也。」原其意旨,不過謂潮熱之時,胃中宿食,或乘未經燥實而下行,則腸胃虛,當不至惡聞食臭,今反見食而飽懣,或稍稍納穀而脹痛,則胃中宿食,必因津液外泄,化為臭穢堅實之燥屎,欲下入小腸而不得,自非用大承氣湯以攻之,病必不除。若稍稍進糜粥,亦無所苦,此即謂之能食。

雖潮熱譫語,不過腸中便硬,胃氣固無損也。此蓋為小承氣湯的證,故予謂「宜大承氣湯」五字,當在「五六枚也」下,今在「但硬耳」下,實為傳寫之誤。張隱庵乃於有燥屎者,反謂「不可下,能食」,而但有便硬之證者,反謂宜大承氣湯,顛倒謬誤,貽害不淺,特訂正之(玩但字、耳字,語氣極輕。必字、也字語氣極為鄭重。

宜大承氣湯究竟當屬何證,通人皆當辨之,獨怪陳修園每作張氏應聲蟲,並謂不敢妄言錯簡,愚哉)。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濈然汗出則愈。

厥陰少陽與陽明合病,病發於厥陰之燥,肝液不能養胆,致胆火消水與食,留為胃病,予於《金匱》消渴見之。病發於陽明之燥,傷及厥陰,胆火內動,迫血妄行,累及肝經,予於厥陰便膿血及本條譫語下血見之。蓋肝胆與胃同居中部,故肝胆餘液,為胃中消水穀之助。陽明邪熱上逼,則肝陰虛而胆火盛。

白話文:

陽明篇

陽明病,出現神志不清的譫語,發燒潮熱,脈象滑利而快速,應該服用小承氣湯。服用一升承氣湯後,如果腹部有排氣反應,可以再服用一升;如果沒有排氣反應,就不要再服用。如果第二天沒有大便,脈象反而細弱,這是體內虛弱的表現,屬於難治之症,不可以再服用承氣湯。

內臟有阻塞積滯,脈象就會滑利。例如上焦有濕痰、婦女懷孕、腸胃積食未消,都會出現滑脈。就像《金匱要略·宿食篇》中所說:「大便溏瀉,脈象滑利,就要清除積滯,服用大承氣湯。」以此類推,脈象滑利是可以攻治的,這一點毫無疑問。那麼,為什麼陽明病出現譫語、發燒潮熱、脈象滑利而快速,只用小承氣湯呢?因為譫語是大便乾燥堅硬的表現,大便乾燥是服用小承氣湯的證候,但仍然需要少量服用,觀察是否有排氣反應。如果有排氣反應,可以再服用一升,大便就會自然排出。

如果沒有排氣反應,脈象反而細弱,說明腸道內津液本來就虛弱,這是「脈象細弱則危重」的徵兆,即使想要攻治也無濟於事。我的看法是,如果大便想要排出,脈象應該跳動有力,從魚際穴位處明顯可見,不可能大便想要排出而脈象反而細弱。脈象反而細弱,說明腸道內完全沒有水分潤澤,乾燥的大便像羊糞或馬糞一樣堅硬,就像頑石一樣無法排出。「不可以再服用承氣湯」的意思是,這樣做沒有任何效果。

治療的方法是用皂角和白礬各半斤,用開水泡開,倒入乾淨的桶中,趁熱坐在桶上熏蒸,藥氣從肛門進入,腸道內乾燥堅硬的大便就會化解而排出。我曾經見過鄉下人為了處理家裡肥田的糞便,往糞池裡投放皂角和白礬,一夜之間糞便就都化成水了。如果能按照這個方法去做,也許可以在無法治愈的情況下,挽救一兩個生命,這也是很大的功德。

陽明病,出現神志不清的譫語和潮熱,反而不能進食,胃中必定有五六枚乾燥堅硬的糞便,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如果還能進食,只是大便乾燥而已。(此條已修正)

陽明病出現神志不清的譫語和潮熱,大便一定乾燥堅硬,不可能腑氣不通還能進食,那麼仲景為什麼說「反而不能進食」呢?這是仲景的說法有誤,不能作為準則。他的本意,大概是指在潮熱的時候,胃中積食,可能在尚未乾燥堅硬之前就下行,腸胃虛弱,不至於聞到食物的氣味就噁心,現在反而能進食卻感到飽脹,或者少量進食就脹痛,說明胃中積食,由於津液外泄,已經變成乾燥堅硬的臭糞便,想要進入小腸卻下不去,如果不服用大承氣湯攻治,疾病一定不會痊癒。如果少量服用稀粥,也沒有什麼痛苦,這就是所謂的「還能進食」。

即使出現潮熱和神志不清,也只是腸道大便乾燥,胃氣並沒有損傷。這其實是小承氣湯的證候,所以說「應該服用大承氣湯」五個字,應該放在「五六枚也」後面,現在放在「只是大便乾燥而已」後面,實際上是抄寫錯誤。張隱庵對於有乾燥糞便的,反而說「不可以攻治,還能進食」,而只有大便乾燥的,反而說應該服用大承氣湯,這完全顛倒錯誤,危害不淺,特此修正。(「只是」和「而已」語氣很輕,「必定」和「也」語氣很重。)

到底什麼情況下應該服用大承氣湯,聰明人都應該分辨清楚,只是奇怪陳修園老是像張隱庵的應聲蟲一樣,還說不敢妄言抄寫錯誤,真是愚蠢!

陽明病,大便下血並出現神志不清的譫語,這是熱邪侵入血室。如果只是頭部出汗,就刺絡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放血,等到汗出淋漓就痊癒了。

厥陰、少陽與陽明三經合病,疾病發病於厥陰的燥熱,肝液不能滋養膽,導致膽火傷及津液和食物,停留在胃部,我在《金匱要略》中關於消渴的篇章中見過這種情況。疾病發病於陽明的燥熱,傷及厥陰,膽火內動,迫使血液妄行,累及肝經,我在厥陰篇中關於大便膿血和本條譫語下血的記載中見過這種情況。因為肝膽和胃都在中焦部位,所以肝膽的餘液,可以幫助胃消化水穀。陽明經的邪熱向上逼迫,就會導致肝陰虛弱而膽火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