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8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82)

1. 陽明篇

胆火盛,則挾胃中燥熱上迫於腦部,因而譫語。血室即胞中血海,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肝陰虛而胆火盛,胆胃陽熱竄入血室,逼血橫行,因而下血。但頭汗出者,胆胃之熱,獨行腦部故也。

期門為肝穴,在乳旁一寸,刺期門,實所以瀉胆火,但令胆火微泄,殺其橫出之勢,其氣乃還歸中部,與胃中津液併居,於是胃中津液外泄,濈然汗出,還見陽明本象,而下血譫語止矣。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糞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此條訂正)

陽明為病,法當多汗,津液泄而胃中燥,胃中宿食,薰灼而成堅癖不化之糞。穢濁亢熱,上淩腦部,腦氣昏暈,遂發譫語,此證當用大承氣湯,無可疑者。惟「此為風也」及「過經乃可下之」數語,正需研究。夫汗出譫語宜大承氣湯者,為陽明習見之證。何以知其為風,何謂過經乃可下,且所過為何經,其言固大可疑也。

蓋此為太陽中風傳入陽明之證,中風本發熱有汗,其表自疏,汗液外泄,不待一候之期,胃中即能化燥。過經為太陽證罷,不惡風之謂也。惟下接「下之太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三句,至為難解。

汗出原屬表虛,胃燥本為裏實,若謂表虛裏實為不當早下,豈一候已過,而作再經,即不為表虛裏實乎!何謂過經乃可下乎?且未下已發譫語,又何謂下之太早語言必亂乎?蓋仲師所謂表虛,特以太陽風邪未解言之。風主疏泄,故汗常出而表之為虛,若風邪外解,即表汗當止,但存裏實,肌腠之間,即不為風邪留戀,乃不至隨下後虛氣上攻,神經卒然瞀亂,故前此之譫語,出於胃中燥熱。後此語言之亂,由於風邪未解,並下後燥氣而上攻。

譫語者不死,語言之亂為腦受衝激,或不免於死,微甚之間,判若天淵,早下之為禁例,實由於此。此即表解乃可攻裏之義也。愚按「下之則愈」二句,當與須下之直接,不當隸於節末,特訂正之。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裏,而反發其汗,津夜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裏實,久則譫語。

傷寒四五日,猶在太陽七日期內,脈當浮緊而反見脈沉喘滿,此為何氣變證,治傷寒者,不可不知也。人當飲食於胃,其氣散佈為衛,故水氣在皮毛。食入於胃,其精內蘊為營,故穀氣在脈。穀氣勝,則營氣抗拒外邪,而脈見浮緊。穀氣弱,而水氣勝,則營虛不能外達,水濕內陷則喘,其責在肺。

穀氣不行則滿,其責在脾,病不在皮毛肌腠,脈乃轉浮而沉。《金匱》水氣病其脈多沉者,脈中穀氣少也。傷寒本不能食,胃中生血之原,一時不續,則血熱漸減,不能充溢孫絡,因而脈沉。沉為在裏者,即《金匱》所言沉為絡脈虛也。胃中穀氣本虛,靜而養之,猶恐不濟,而反援「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之例,用麻黃湯以發其汗,劫胃中津液外出,以致津液不能由小腸下滲大腸而大便為難。表虛裏實,則陰液不足,不能制陽明燥氣,於是濁熱上衝腦部,心神恍惚,發為譫語。

白話文:

陽明篇

膽火旺盛,就會帶動胃裡的燥熱向上衝擊腦部,因此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症狀。血室,也就是子宮中的血海,血液溫暖則運行順暢,遇冷則凝滯。肝陰虛弱而膽火旺盛時,膽胃的陽熱之氣竄入血室,逼迫血液逆行,因而出現下血。但是如果頭部出汗,則是膽胃的熱氣單獨向上衝擊腦部造成的。

期門是肝經的穴位,位於乳頭旁一寸處,針刺期門,目的是瀉去膽火,但只讓膽火稍微洩出,抑制其橫衝直撞的勢頭,其氣就會回歸到腹部中焦,與胃中的津液共同存在,於是胃中津液向外排出,大量出汗,恢復陽明經的正常狀態,下血和胡言亂語的症狀也就停止了。

汗出神志不清的病人,是因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積滯,這是風邪的表現。必須把糞便排出,排出後病就會痊癒,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必須等到經期結束後才能服用瀉下藥,如果過早服用,說話就會變得混亂,這是因為表虛裏實的緣故。(此條已修正)

陽明經生病,通常會多汗,津液外洩導致胃中乾燥,胃中宿食因燥熱而結成堅硬難化的糞便。穢濁的熱邪向上侵犯腦部,導致腦氣昏迷,於是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症狀,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大承氣湯,這是無可置疑的。只是「這是風邪的表現」以及「必須等到經期結束後才能服用瀉下藥」這幾句話,需要進一步研究。汗出神志不清宜用大承氣湯,是陽明經常見的證候。為什麼知道這是風邪?什麼是經期結束後才能服用瀉下藥?而且指的是哪個經期?這些說法都非常值得懷疑。

實際上,這是太陽經中風邪傳入陽明經的證候。中風本身就會發熱出汗,表證自然疏泄,汗液外洩,不需要等待特定的時間,胃中就會乾燥。經期結束,代表太陽經的病證已好轉,不再惡風的意思。但是,接下來「如果過早服用瀉下藥,說話就會變得混亂,這是因為表虛裏實的緣故」這三句話,非常難以理解。

出汗本來就是表虛,胃燥本來就是裏實,如果說表虛裏實就不應該過早服用瀉下藥,難道經期結束後,又過了另一個經期,就不再是表虛裏實了嗎?什麼是經期結束後才能服用瀉下藥呢?而且還沒服用瀉下藥就已經出現神志不清了,又怎麼說過早服用就會導致說話混亂呢?仲景先生所說的表虛,只是針對太陽經風邪未解的情況而言。風邪主疏泄,所以汗液經常外洩,表現為表的虛弱,如果風邪外解,那麼表證的汗出就會停止,只留下裏實,肌膚腠理之間,就不會被風邪滯留,就不會因為瀉下後虛氣上攻,導致神經突然紊亂,所以之前的胡言亂語,是源於胃中燥熱。之後說話的混亂,是因為風邪未解,加上瀉下後燥氣上攻。

神志不清並不會致命,說話的混亂則是腦部受到衝擊,可能會危及生命,輕重之間,差別巨大,過早服用瀉下藥的禁忌,正是出於這個原因。這就是表證解除了才能攻治裏證的意思。我認為「排出後病就會痊癒」這兩句話,應該直接與「必須把糞便排出」連在一起,不應該放在段落末尾,因此做了修正。

傷寒病發四五天,脈象沉而氣喘胸悶,沉脈表示病在裏證,卻反而出現出汗,夜間津液大量外洩,大便困難,這是表虛裏實的表現,時間久了就會神志不清。

傷寒病發四五天,還處於太陽經七天的病程內,脈象應該浮緊,卻反而出現沉脈、氣喘胸悶,這是什麼氣機變化引起的證候,治療傷寒的醫生,不能不知道。人體攝入食物在胃中消化,其氣機散佈於體表成為衛氣,所以水氣存在於皮毛之中。食物進入胃中,其精華內蘊成為營氣,所以穀氣存在於脈絡之中。穀氣旺盛,則營氣抵抗外邪,脈象就會浮緊。穀氣虛弱,而水氣旺盛,則營氣虛弱不能到達體表,水濕內阻則會氣喘,這是肺的病變。

穀氣運行不暢則會胸悶,這是脾的病變,疾病不在皮毛肌膚腠理,脈象就會從浮脈轉為沉脈。《金匱要略》中說水氣病的脈象多為沉脈,這是因為脈中穀氣不足。傷寒病人本來就不能進食,胃中生血的來源,一時無法補充,則血熱逐漸減少,不能充盈於脈絡,因此出現沉脈。沉脈表示病在裏證,就是《金匱要略》中所說的沉脈表示絡脈虛弱。胃中穀氣本來就虛弱,應該靜養,恐怕還不夠,反而援引「太陽陽明合病,氣喘胸悶」的例子,使用麻黃湯來發汗,搶奪胃中津液排出體外,導致津液不能由小腸下行滲入大腸而導致大便困難。表虛裏實,則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明經的燥熱之氣,於是濁熱上衝腦部,心神恍惚,出現神志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