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90)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90)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太陽水氣,本當作汗外泄,為表寒所遏,則皮毛之氣悉化為水,而水氣在皮膚中,所以在皮膚中者,由皮毛而漸漬肌肉也。水漬肌肉,則脾陽不達四肢而四肢腫。腫之不已,陽氣被鬱,因見筋脈跳蕩,肌肉寒顫,如風前木葉聶聶動搖,故方中用黃耆以達皮毛,桂枝以解肌肉,使皮毛肌肉疏暢,不至吸下行之水,更加甘草以和脾,合桂枝之溫,使脾陽得旁達四肢,但得脾精稍舒,而肢腫當消。所以用黃耆不用麻黃者,此亦痰飲病形腫,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之例也。

裏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越婢加朮湯方

見上。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裏水一證,用越婢加朮,使水濕與裏熱,悉從汗解,前文已詳言之矣。此節特補出甘草麻黃湯方治,用麻黃湯之半以發表汗為急務,蓋專為無裏熱者設也。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附子(一枚)甘草(二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湯方

闕,陳修園曰:「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水病始於太陽,而終於少陰。太陽當得浮脈,少陰即見沉脈。按太陽傷寒未經發汗,水氣由三焦下注寒之藏,即為少陰始病。少陰為病,其脈當沉,為其在裏也。小即微細之漸,《傷寒.少陰篇》所謂「脈微細」者,指陰寒太甚者言之也。此時水邪未經氾濫,溢入迴腸而下利,故見脈小而不見微細。

水邪雖陷,與表氣未曾隔絕,寒水下陷,要為中陽之虛,方治特於麻黃附子湯內加炙甘草以益中氣,使中氣略舒,便當外達皮毛肌腠,變為汗液,而水病自除。若夫脈浮為風,與太陽中風之脈浮同,此證尚屬風濕,而未成為水,水氣壅在皮毛而發為虛脹,故曰氣水。氣水者,汗液欲出不出,表氣不能開泄之謂。

發其汗則水還化氣成汗,故其脹即消。杏子湯方闕,竊意可用風濕證之麻杏甘薏湯,要以發汗為一定之標準也。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蒲灰散方

見消渴。

蒲灰散一方,今人不用久矣。世皆論蒲灰為蒲黃,其實不然,即錢太醫以「厥而皮水」之「厥」為皮水潰爛,以水傷陽氣而厥冷,尤為背謬。此厥字即上文身腫而冷之冷,《傷寒》《金匱》中從未有以厥為潰爛者,此陳修園之盲從,不可為訓者也。蒲灰即溪澗中大葉菖蒲,味鹹能降,味辛能開。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人體的水氣本應從汗液排出體外,但若表層受寒阻礙,則皮膚毛髮的氣機就會轉化成水,滯留在皮膚之中。這些水氣會逐漸浸潤肌肉,導致脾陽之氣無法到達四肢,從而引起四肢腫脹。腫脹持續不消,陽氣受阻,就會出現筋脈跳動、肌肉顫抖,如同風中樹葉般搖晃不止。因此,處方中使用黃耆來疏通皮毛,桂枝來舒緩肌肉,使皮毛肌肉通暢,不致吸收向下流動的水分。再加入甘草以調和脾胃,配合桂枝的溫暖之性,使脾陽之氣能到達四肢,只要脾氣稍稍舒暢,肢體腫脹就能消退。之所以用黃耆不用麻黃,是因為這也是痰飲導致的腫脹,與其他痺證不同,所以不用麻黃。

裏水,可用越婢加朮湯或甘草麻黃湯治療。

越婢加朮湯方: (方劑內容從略)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將藥材加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層浮沫,再加入甘草,煮至三升,溫服一升,待出汗後,若未出汗則需再次服用,但需注意避免風寒。

裏水症狀,使用越婢加朮湯,可以使水濕和裏熱都從汗液排出,之前已詳細說明。此處特別補充甘草麻黃湯的治療方法,使用半劑量的麻黃湯來發汗,主要針對沒有裏熱的患者。

水的病症,脈象沉弱,屬少陰經。脈象浮者是風邪,並非水病;虛腫者是氣水,發汗即可痊癒。脈象沉者宜用麻黃附子湯,脈象浮者宜用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附子一枚,甘草二兩。(煎法從略)

杏子湯方: (方劑內容從略,原文缺失,推測為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水病始於太陽經,終於少陰經。太陽經的脈象應當浮,少陰經則見沉脈。太陽傷寒未經發汗,水氣就會從三焦向下流注到寒邪聚集的臟腑,即為少陰經的病變開始。少陰經的病變,脈象會沉,因病邪在裏。脈象微小是病情逐漸加重的表現,《傷寒論·少陰篇》中所說的「脈微細」,是指陰寒極盛的情況。此時水邪尚未氾濫,溢入腸道而導致腹瀉,所以脈象微小而不見微細。

水邪雖然深入,但與表層之氣尚未完全隔絕。寒邪之水下陷,主要由於中陽虛弱,治療時要在麻黃附子湯中加入炙甘草以益中氣,使中氣稍稍恢復,就能外達皮毛肌膚,轉化為汗液,水病自然痊癒。如果脈象浮現,是風邪,與太陽中風的脈象相同,此症尚屬風濕,尚未發展成水病。水氣壅塞在皮毛,就會出現虛腫,稱為氣水。氣水是指汗液欲出不出,表層之氣不能宣泄的狀態。

發汗就能使水氣轉化為汗液排出,所以腫脹就會消退。杏子湯方劑內容缺失,個人認為可以用治療風濕的麻杏甘石湯,但重點是要發汗。

厥而皮水,可用蒲灰散治療。

蒲灰散方:(方劑內容從略)

蒲灰散這個方劑,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世人普遍認為蒲灰就是蒲黃,實際上並非如此。有些醫家將「厥而皮水」中的「厥」解釋為皮水潰爛,認為是水傷及陽氣而導致厥冷,這是錯誤的。「厥」字在此指身體腫脹而發冷,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從未將「厥」解釋為潰爛,這是後人盲目跟從,不可效仿。蒲灰是指生長在溪澗中的大葉菖蒲,其味鹹能瀉下,味辛能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