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89)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89)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渴飲無度,腎寒不能制水,小便不利矣。脾陽吐後益虛,而水穀不化矣。寒水氾濫逆行,而面目手足浮腫矣。醫者至此,尚不覺悟,泥於葶藶止脹之說,更用葶藶丸以下水,非不小差也。食飲過度,腫復如前,所以然者,胃陽虛而不能消穀,腎陽虛而不能消水也。

所以胸脅苦痛,狀若奔豚者,胸為上焦所自起(西醫謂之淋巴幹),脅為中下二焦水道所從出(水道由腎走膀胱),屢經誤治,陽氣益虛,陰寒乃乘虛而上僭,水氣衝激於肺,肺不能受,故欬而喘逆。然則治之之法奈何?曰此當先治衝氣喘欬,為誤治後之新病,痰飲篇治衝氣之桂苓五味甘草湯,當可借用。衝氣既低,而欬如故,又當用苓甘五味薑辛湯以治欬而喘自止。

由是治其本病,而防己茯苓湯、麻黃附子甘草湯、栝蔞瞿麥湯、茯苓戎鹽湯、滑石白魚散俱可隨證酌用矣。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防己黃耆湯方

見濕病。

按此條與風濕同。脈浮為風,身重為濕,濕甚即為水,汗出惡風,表虛而汗泄不暢也。按此亦衛不與營和之證。防己以利水,黃耆固表而托汗外出,白朮、炙甘草補中以抑水,而風水可愈矣。所以腹痛加芍藥者,芍藥味甘微苦,其性疏泄,能通血分之瘀,傷寒桂枝湯用之以發脾藏之汗而達肌理者也。脾為統血之藏,腹為足太陰部分,腹痛則其氣鬱於脾之大絡,故加芍藥以泄之。

婦人腹痛用當歸芍藥散,亦正以血分凝瘀而取其疏泄,若以為酸寒斂陰,則大誤矣。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風水加朮四兩。

猶是風水之證,惡風脈浮與前證同,惟身重則病在肌肉,一身悉腫,則病在皮毛。不渴,則胃中無熱。續自汗出者,風主疏泄故也。但風為陽邪,當得發熱,觀中風證便知,今病者無大熱而但有微熱,則皮毛不開,陽氣不得發越之象,故用越婢湯,內扶脾陽,外開皮毛肌腠,使風隨汗液外解,而其腫自消,所謂因勢利導也。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肺主皮毛,皮水之為肺病,此固不言可知。按本篇提綱曰:「其脈亦浮,外證跗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其為越婢加朮湯證,無可疑者,然何以有防己茯苓湯證?曰:「此為渴者言之也。」寒水在下,不受陽熱之化,則津液不得上承而咽喉為燥,自非利小便以排水,則渴將不止。防己茯苓湯,此固利小便之方治也。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之脈證治療

口渴喝水沒個限度,腎臟陽氣不足以調節水液,所以小便不暢。脾臟陽氣虛弱,消化功能下降,水穀無法正常運化。寒邪凝滯,水液停滯,導致面目、手足浮腫。醫生遇到這種情況,卻不明白病因,執著於用葶藶子瀉水消腫,繼續服用葶藶丸利水,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飲食過度,腫脹又像以前一樣復發,原因是胃陽虛弱,無法消化食物;腎陽虛弱,無法代謝水液。

因此,患者會胸脅疼痛,像奔豚一樣,因為胸部是上焦的起始部位(西醫所稱的淋巴幹),脅肋是中下焦水道流出的部位(水道由腎經膀胱),由於多次誤治,陽氣更加虛弱,陰寒乘虛而入,水氣衝擊肺臟,肺臟功能受損,所以咳嗽氣喘。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應該先治療因誤治引起的咳嗽氣喘等新發疾病。可以使用治療胸脅脹滿的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如果胸脅脹滿消除了,咳嗽仍然存在,則應用苓甘五味薑辛湯治療咳嗽,氣喘自然會停止。

然後再治療原有的疾病,防己茯苓湯、麻黃附子甘草湯、栝樓瞿麥湯、茯苓戎鹽湯、滑石白魚散等,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脈象浮,身體沉重,汗出怕風,這是風水症,用防己黃耆湯。腹部疼痛者,加芍藥。

防己黃耆湯的組成,詳見濕病篇。

此條與風濕病相似。脈象浮,表示風邪;身體沉重,表示濕邪;濕邪嚴重則成水腫;汗出怕風,說明表虛,汗液排出不暢。這也是衛氣與營血不協調的表現。防己利水,黃耆益氣固表,促進汗液排出;白朮、炙甘草補中益氣,以制水腫,這樣風水腫就能痊癒。腹部疼痛加芍藥,是因為芍藥味甘微苦,性味平和,能疏通血瘀,如同傷寒論中桂枝湯用芍藥以發汗達於肌膚一樣。脾臟主血,腹部屬足太陰脾經,腹部疼痛,則氣血鬱滯於脾經,所以加芍藥以疏通之。

婦女腹部疼痛用當歸芍藥散,也是因為血瘀而用它來疏通,如果認為它酸寒斂陰,那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出現風水症,怕風,全身浮腫,脈象浮,不渴,自汗不止,沒有明顯發熱,則用越婢湯。

越婢湯的組成: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方法:以上五味藥,加水六升,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怕風者加附子一枚,風水腫者加白朮四兩。

這也是風水症,怕風、脈象浮與前面症狀相同,只是身體沉重,表示病在肌肉;全身浮腫,表示病在皮膚;不渴,說明胃中沒有熱邪;自汗不止,是風邪疏泄的表現。但是風邪屬陽邪,應該發熱,從中風的症狀就能看出,現在病人沒有明顯發熱,只是微微發熱,說明皮毛不開,陽氣不能發越,所以用越婢湯,內扶脾陽,外開皮毛,使風邪隨汗液排出,腫脹自然消退,這就是順勢而為。

如果皮膚水腫,四肢腫脹,水氣停留在皮膚中,四肢麻木不適,則用防己茯苓湯。

防己茯苓湯的組成: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用法:以上五味藥,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

肺主皮毛,皮膚水腫是肺病,這是不言而喻的。本篇開篇提到:「脈象浮,外證足部腫脹,按之沒指,不惡風,腹部膨脹,不渴,應該發汗」,這是越婢加朮湯的症候,沒有疑問。但是為什麼還有防己茯苓湯的證候呢?因為這是針對口渴的病人而言的。寒邪凝滯在下焦,不能被陽氣溫化,津液不能上輸,所以咽喉乾燥,如果不通過利小便排出水分,口渴就不會停止。防己茯苓湯就是利小便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