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88)
《金匱發微》 (88)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陰結者,裏陰凝結也。外有所吸,裏有所凝,則寒傷衛而更傷營矣。上節言趺陽脈伏,此節言微而弦,夫水氣為病,趺陽脈當伏,仲師又明言之矣。若微而弦,則胃氣虛寒,虛則納減,寒則少氣,蓋即上文當伏反緊之脈,此正與血分虛寒,先見瘕疝腹痛,誤下成水,胸滿短氣者,略相似也。尺部脈微,固屬水勝血寒,當從少陽傷寒脈微細之例。
若少陰沉滑,沉即為水,滑即為血,叔和《脈經》言滑為血有餘,觀妊娠停經之脈,每見滑象,足為旁證。此即血結胞中之大驗,治法當以去瘕為急,瘕不去則水不利,然則寸口脈沉而數,太陽標熱,既吸於外而水不下行,趺陽脈微而弦,又於無陽之脈隱然見瘕疝之象,參之少陰之沉滑,水寒血凝之象,益復顯然。近人但見水治水,見寒治寒,於血分每多疏忽,此不讀經方之過也。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仲師言:「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究其所以然,蓋謂經水之斷,或由肝鬱,或由血虧,大抵虛寒為多,雖亦有出於二陽燥熱者,此證必不病水。因水停經,病正在水,血分之病,不過因水氣太甚,阻其徑隧,虛者難攻,實者易攻。
妊娠有水氣,用冬葵子茯苓散,亦易治之明證也。設本非妊娠,則但去水而經自通矣。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欬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摶,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咽喉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繫不去,其病不除,復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欬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欬,欬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治病之法,當辨虛實緩急,始之不慎,乃有誤治之變,救逆之法,則當從先治客病後治本病之例,學者不可不知也。即如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此水氣氾濫,乃本證也。然病人不言苦水,而反苦胸中痛,及氣上衝咽,狀如炙臠,微喘欬,似非水氣本病,而與痰飲之衝氣上逆者略相似。仲師所謂脈沉而緊者,蓋此證本屬虛寒蓄水,沉緊為在裏之象,故本病結在關元。
關元者,少陰(妊脈)之穴,在臍下一(三)寸,年盛不覺,迨陽衰陰盛,水氣漫延,先病衛分而後及於營分。寒氣溜於腎,則腎氣上衝咽喉而脅下急痛,脅下本腎藏所居,為水道下通之門戶。懸飲內痛,正在脅下,故醫者誤以為留飲,用十棗湯大下之,水去而寒氣獨留,脅下之痛如故。又疑痰阻上膈,用瓜蒂散吐之,於是胃中虛熱上浮,而咽燥渴飲矣。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法
陰結指的是體內陰氣凝結。外邪入侵,內裡凝結,寒邪就會損傷衛氣,進而損傷營氣。前面提到趺陽脈潛伏,這裡則說脈象微弱而弦細。水氣導致疾病時,趺陽脈應該潛伏,仲景先生也明確指出這一點。如果脈象微弱而弦細,則表示胃氣虛寒,虛則消化吸收減弱,寒則氣血不足,這其實就是前面提到的脈象應當潛伏卻反而緊弦的情況,與血分虛寒,先出現腹部腫塊、疝氣和腹痛,錯誤服用瀉下藥導致水腫、胸悶氣短的情況,大致相似。尺脈微弱,肯定是水勝寒凝,應參照少陽傷寒脈象微細的案例。
如果少陰脈沉而滑,沉代表水,滑代表血,《脈經》中說滑脈代表血有餘,觀察妊娠停經的脈象,經常見到滑脈,足夠作為旁證。這就是血凝結在胞宮中的重要驗證,治療方法應以消除腹部腫塊為急,腫塊不消,小便就不利。寸口脈沉而數,太陽經表熱,外邪吸入,水液不能下行;趺陽脈微弱而弦細,又在沒有陽氣的脈象中隱約見到腹部腫塊和疝氣的徵象;結合少陰脈的沉滑,水寒血凝的象徵,更加明顯。現代人只看到水就治水,看到寒就治寒,常常忽略血分,這就是不研讀經方醫案的缺點。
問:「疾病有血分、水分之分嗎?」 答:「經期來潮前停止,之後患上水腫,稱為血分,此病難治。先患水腫後經期停止,稱為水分,此病易治。為什麼呢?因為去除水腫,經期自然會恢復。」
仲景先生說:「經期來潮前停止,之後患上水腫,稱為血分,此病難治。先患水腫後經期停止,稱為水分,此病易治。」究其原因,是因為經期停止,可能是肝鬱,可能是血虛,大多是虛寒,但也有些是由於少陽、太陽經的燥熱引起的,這種情況下,一定不會患水腫。因為水腫導致經期停止,疾病主要在於水腫,血分疾病,只是因為水氣過盛,阻礙了經絡通道,虛證難以攻治,實證容易攻治。
妊娠期出現水腫,使用冬葵子茯苓散,也很容易治癒,這是明確的證據。如果本身不是妊娠,只要去除水腫,經期自然就會恢復。
問:「病人水腫,面目、身體、四肢都腫脹,小便不利,脈象卻不顯示水腫,反而顯示胸痛,氣體上衝咽喉,像炙烤的肉一樣,伴有輕微咳嗽和氣喘,按照先生所說,脈象是什麼類型?」 答:「寸口脈沉而緊,沉代表水,緊代表寒,沉緊交錯,凝結在關元穴,早期症狀輕微,年輕時感覺不到,陽氣衰退後,營衛氣血互相影響,陽氣受損陰氣盛,寒邪略微活動,腎氣上衝,咽喉阻塞,脅肋下疼痛,醫生誤以為是留飲,使用大劑量的瀉下藥,氣機不通暢,病症沒有消除,又再次催吐,胃部虛煩,咽喉乾燥想喝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用葶藶丸瀉水,當時好像稍微好轉,飲食過度,腫脹又像以前一樣,胸脅疼痛,像奔豚病一樣,水液上溢就咳嗽氣喘逆氣,應該先治療衝氣症狀使其停止,然後再治療咳嗽,咳嗽停止,氣喘自然會好轉,先治療新發的疾病,舊病就會好轉。」
治療疾病的方法,應該區分虛實寒熱,一開始處理不當,就會導致誤治,搶救危急症狀的方法,應該先治療新發的疾病,然後再治療本來的疾病,學習者不可不知。例如病人水腫,面目身體四肢都腫脹,小便不利,這是水氣氾濫,是本來的疾病。但是病人並不訴說水腫,反而訴說胸痛,以及氣體上衝咽喉,像炙烤的肉一樣,輕微咳嗽氣喘,似乎不是水氣的本病,和痰飲引起的氣衝上逆的情況有點類似。仲景先生所說的脈象沉而緊,大概是因為此證本屬虛寒蓄水,沉緊是在裡面的象徵,所以本病凝結在關元穴。
關元穴是少陰經(妊脈)的穴位,位於肚臍下三寸,年輕時感覺不到,等到陽氣衰退陰氣盛,水氣漫延,先病及衛分,然後再病及營分。寒邪侵入腎經,則腎氣上衝咽喉,脅肋下疼痛,脅肋下是腎臟所居,是水道下通的門戶。懸飲內痛,就在脅肋下,所以醫生誤以為是留飲,使用十棗湯大瀉,水液排出,寒邪卻仍然存在,脅肋下的疼痛仍然如故。又懷疑痰阻上膈,使用瓜蒂散催吐,於是胃中虛熱上浮,咽喉乾燥想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