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36)
《傷寒發微》 (136)
1. 霍亂篇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是名霍亂。」
病之有霍亂也,始見於漢書嚴助傳,所謂「夏月暑時,嘔泄霍亂之病相隨屬」者是也。其病南方為甚,西北高燥之地,實所罕見。蓋地氣卑濕,遇天時陽氣外張,蒸氣之逼人益熾,汗泄太甚則營熱而燥渴,渴則冷飲,設飽食之後,繼以冷食,譬之冷茶與熱茶攙和,冷羹與熱羹攙和,不旋踵即泛漚,上下動搖,已成臭惡之物。此無他,熱者有氣,冷者無氣,冷加於熱則氣不行,而濕蘊於內。
濕蘊則宿食朽腐,糟粕冒於上,水濕漬於下,中氣忽然倒亂,濁氣反升,清氣反降,上嘔而下泄矣。故知霍亂之名,專以吐利交作言之。近世醫家,遇不吐不利之證,漫以乾霍亂為名,不可解也。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前節既以嘔吐而利為霍亂之定名,此為不兼他證者言之,猶易辨也。若見發熱頭痛身疼惡寒而仍兼吐利者,則易與太陽傷寒相混,仲師恐人不辨其為霍亂,而漫以麻黃、葛根二湯為治,故設問答以明之,使人知施治之緩急,此亦太陽篇「先救其裏,後身疼痛」之例也。故無論表裏同病,及吐利止而表證仍在者,皆當後救其表,此傷寒霍亂之所同,不可以混治者也。所謂「利止更復發熱」者,謂先治其裏,吐利止而表證仍在也,此即先本後標之例也。
謹按五月陰氣生於黃泉之下,至六月則為二陰,七月則為三陰,雖天時甚熱,則人身胸腹,按之常冷,與井水相應,是為伏陰。加以長夏濕土司令,瓜果冷飲混投伏陰部分,皆足以傷中氣,況大汗旁泄之期,皮毛大開,晝苦炎熱,夜中貪涼,風露必乘其虛而閉遏汗孔,由是三焦水氣,與未盡之魄汗,混雜為一。表氣不通,則兼病傷寒,中氣不通,則吐利交作,治以四逆、理中。
藥劑太輕,尚恐不及,以致四肢逆冷無脈而死。予友丁甘仁每論及此,為之痛恨。無如近世市醫不知天時,不通易理,創為《霍亂新論》,多用芩、連苦寒之品,中氣已敗,而醫更敗之,則是不死於天時,不死於病,而死於醫也。往年章次公治楊志一病,曾論及此,因附存之。
間亦有浮陽在上,陰寒在下,須熱藥冷服而始受者,又有浮熱上衝,必先投萸連逆折其氣,始能受熱藥者。要其為裏寒則一,是在臨證時明辨之耳。
傷寒,其脈微濇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却四五日至陰經,陽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此條訂正)
傷寒其脈微濇,此在三陰篇中,原為四逆湯證。所以然者,體溫弱而結液不能化氣,水盛而血寒也。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即承上節利止更復發熱言之,謂霍亂止而表證仍在也。設當其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病在太陽之時,即用麻黃加朮湯以救其表,則不難一汗而愈。惟其失此不治,四五日後,太陽水氣合併太陰,轉病寒濕下利,然則「上轉入陰」當為「陽轉入陰」之誤,謂其由太陽失表,轉入太陰,蓋即陽去入陰之說也。曰:「本嘔,下利者,不可治。
白話文:
霍亂是什麼?
有人問:「什麼是霍亂?」回答:「上吐下瀉,就是霍亂。」
這種病最早出現在《漢書》的嚴助傳,裡面提到「夏天暑熱的時候,嘔吐腹瀉的霍亂病接連不斷」。南方地區這種病特別嚴重,西北乾燥高地則很少見。這是因為南方地氣潮濕,加上天氣炎熱,濕熱之氣更加嚴重,人體大量流汗,導致身體燥熱口渴,這時如果喝冷飲,又在吃飽飯後馬上吃冷食,就像把熱茶和冷茶混在一起,熱湯和冷湯混在一起,很快就會噁心嘔吐,上吐下瀉,排出臭穢的東西。這是因為熱的有氣,冷的沒氣,冷的東西加到熱的東西裡,氣就無法順暢運行,濕氣就積存在體內。
濕氣積存體內,就會導致食物腐敗,殘渣浮在上面,水濕積在下面,中氣突然紊亂,濁氣往上跑,清氣往下沉,所以就上吐下瀉了。因此,霍亂的定義就是以「上吐下瀉同時發生」來解釋。現在有些醫生遇到病人沒有吐也沒有瀉,卻隨便說是「乾霍亂」,實在讓人無法理解。
發燒頭痛身痛又吐又瀉是什麼病?
有人問:「發燒、頭痛、身體疼痛、怕冷、又吐又瀉,這是什麼病?」回答:「這就是霍亂。霍亂的症狀是先吐後瀉,瀉止了又開始發燒。」
前面已經說了,上吐下瀉就是霍亂,這是指沒有其他症狀的單純霍亂,比較容易辨別。如果出現發燒、頭痛、身體疼痛、怕冷,同時又有吐瀉的症狀,就容易和太陽傷寒混淆。仲景先生擔心大家不認識這是霍亂,而隨便用麻黃湯或葛根湯來治療,所以特別用問答的方式來解釋,讓大家知道治療的輕重緩急。這也和太陽篇中「先救裡,再治身體疼痛」的道理一樣。因此,不管是表裡同時發病,還是吐瀉停止但表證還在,都應該先治療裡面的問題,再處理表面的問題。這是傷寒和霍亂相同的地方,不能混淆治療。「瀉止了又開始發燒」,是指先治療裡面的吐瀉,等吐瀉止住,表面的發燒等症狀仍然存在,這就是先治本後治標的例子。
仔細研究,農曆五月陰氣在地底產生,到了六月陰氣增加一倍,七月陰氣增加到三倍。即使天氣很熱,人體胸腹部摸起來常常是冷的,就像井水一樣,這就是潛藏的陰氣。加上長夏季節濕土當令,吃了瓜果冷飲,這些寒冷的食物會傷到體內的陰氣。更何況夏天出汗多,毛孔大開,白天炎熱,晚上貪涼,風寒容易侵入體內,使汗孔閉塞。這樣一來,三焦的水氣,和沒排乾淨的汗混在一起。表氣不通暢,就會兼有傷寒的症狀;中氣不通暢,就會上吐下瀉。治療要用四逆湯或理中湯。
如果藥力太輕,恐怕來不及,可能會導致四肢冰冷,脈搏微弱而死亡。我的朋友丁甘仁每次提到這個,都感到非常痛心。但現在的庸醫不了解天時,不通曉醫理,竟然寫了什麼《霍亂新論》,大量使用黃芩、黃連這些苦寒的藥物,中氣已經虛弱,醫生反而更加損害它,這不是死於天時,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醫生啊!往年,章次公治療楊志一的病,也提到過這個問題,所以順便記錄下來。
有時候也有虛火在上面,陰寒在下面的情況,這時要用熱藥冷服才能有效。也有虛熱上衝的情況,必須先用吳茱萸和黃連來逆轉它的氣,才能接受熱藥。總之,霍亂的本質是裡寒,這需要在診斷時仔細辨別。
傷寒脈微弱澀也是霍亂嗎?
「傷寒脈微弱澀,本來是霍亂,現在是傷寒,過了四五天會傳到陰經,陽氣轉為陰,就會腹瀉。本來嘔吐,又腹瀉的,就無法治療了。想要大便卻只是放屁,仍然無法排便的,這是陽明的病,大便一定會堅硬,十三天會好。會這樣是因為陽明經的病已經結束了。(這條經過訂正)」
傷寒脈象微弱澀,這在三陰篇中,本來是四逆湯的適應症。那是因為體溫弱,體內津液不能化為氣,水液過盛導致血液寒冷。本來是霍亂,現在變成傷寒,承接前面說的「瀉止了又開始發燒」,是指霍亂的吐瀉止住,但是表證還在。如果在發燒、怕冷、頭痛、身體疼痛,病在太陽的時候,就用麻黃加術湯來解表,就可以很容易的發汗治好。但如果錯過治療,四五天後,太陽的水氣合併太陰,轉變成寒濕下利。那麼,「上轉入陰」應該是「陽轉入陰」的錯誤,意思是說,病是從太陽失去表證,轉入太陰,也就是陽氣離開進入陰。書中說:「本來嘔吐,又腹瀉的,無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