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35)
《傷寒發微》 (135)
1. 厥陰篇
小柴胡湯,柴胡以疏表,黃芩以清裏,半夏以降逆,人參、炙草、薑、棗以和中,則嘔止而熱清矣。按此方治瘧,最為神效,今人廢棄不用,是可惜也。予謂此證,若但熱不寒,當從桂枝白虎湯例,於本方中加石膏、知母,若寒重熱輕,當從太陽傷寒例,加桂枝、乾薑。明者辨之。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此條訂正)
傷寒大吐大下,則津液內損。極虛而復極汗,則津液外損。外氣怫鬱者,陽氣因極汗外浮,而表熱不徹也。津液內損則渴,若以發熱而渴之故,而誤為實熱,復以冷水與之,即病寒呃,此無他,汗吐下之後,胃本虛寒,復與之水,以益胃中之寒,必且呃而愈逆,蓋「以發其汗」四字,實為衍文。遍考古方,未聞有以水發汗者,即服五苓散後,有多服暖水發汗之條。
要其所以發汗者,在五苓散而不在水。況按之本文,初未嘗言暖水乎。向來注家,含糊讀過,可笑亦可歎也。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傷寒呃逆之證,有宜橘皮生薑湯者,有橘皮生薑竹茹湯者,此其常也。然予曾見毘陵蔣姓傷寒發黃證,不大便而呃,四日矣。予以大承氣加茵陳蒿下之,黃去而呃亦止,然後知仲師所謂:「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為信而有徵也。至小溲不利之呃逆,予未之見,但以理測之,當與不大便同。
蓋必下部無所阻礙,然後吸入之氣,與呼出之氣,流動而沖和。雖間有噫噯,而其氣自順。一有阻礙,則入既不順,出乃愈激,故前部不利則用五苓,後部不利則用承氣。不煩疑慮者也。
白話文:
厥陰篇
小柴胡湯,用柴胡疏解表邪,黃芩清熱瀉火,半夏降逆止嘔,人參、炙甘草、生薑、大棗和胃健脾,這樣嘔吐就能停止,發熱也能退了。這個方子治療瘧疾,效果奇佳,可惜現代人卻不用了,真是可惜。我認為,如果病人只是發熱不發冷,應該參考桂枝白虎湯的用藥方法,在小柴胡湯裏加入石膏、知母;如果病人寒重熱輕,應該參考太陽傷寒的治療方法,加入桂枝、乾薑。明白的人就能辨別清楚了。
傷寒病人,如果大吐大瀉,導致身體極度虛弱,又大量出汗,體表陽氣鬱滯不通,再給他喝水,就會引起呃逆。這是因為胃中寒冷的緣故。
傷寒病人大吐大瀉,則體內津液受損;身體極度虛弱又大量出汗,則體內津液進一步損失。體表陽氣鬱滯不通,是因為陽氣因大量出汗而浮於體表,表熱不能深入內部。體內津液受損就會口渴,如果因為發熱而口渴,就誤以為是實熱,再給病人喝冷水,就會引起呃逆。這是因為汗吐瀉後,胃本來就虛寒,再喝冷水,更增加了胃中的寒邪,必然會呃逆,甚至嘔吐加劇。「以發其汗」四個字,實際上是多餘的。遍查古方,從未見過用喝水來發汗的,即使是服用五苓散後,也有多喝溫水來發汗的記載。
發汗的關鍵在於五苓散,而不是水。況且原文中,根本就沒有提到溫水。以前的注釋者,含糊其辭地讀過,真是可笑又可悲!
傷寒病人,如果出現呃逆且腹部脹滿,觀察其大小便情況,知道哪個部位不通暢,疏通它就能痊癒。
傷寒呃逆,有的可以用橘皮生薑湯治療,有的可以用橘皮生薑竹茹湯治療,這是常見的情況。但我曾經見過常州蔣姓的一位傷寒病人,出現黃疸,便秘且呃逆,已經四天了。我用大承氣湯加茵陳蒿治療,瀉下後黃疸消退,呃逆也停止了,這才明白仲景先生說的「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的確是可靠的。至於小便不通暢引起的呃逆,我還沒見過,只是根據道理推測,應該與大便不通暢的情況相同。
總之,必須下焦沒有阻塞,然後吸入的氣和呼出的氣才能暢通,氣機才能平和。即使偶爾有噫氣和噯氣,但氣機還是順暢的。一旦有阻塞,則吸氣就不順暢,呼氣就越發急促,所以上焦不通則用五苓散,下焦不通則用大承氣湯。這是不需要疑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