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34)
《傷寒發微》 (134)
1. 厥陰篇
何待藥乎(按此條為陽明病,非厥陰本證,緣下利腹脹滿及欲飲水條,比例及之)。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下利耗其津液,則在表浮陽不收,而在裏餘熱不去,因病虛煩。此在太陽篇中,原屬梔豉湯證,厥陰篇中何庸更列此條。蓋亦為「下利腹脹滿及欲飲水」條比例言之也。下利後更煩,當以心下為驗,若按之石硬,或痛,則有痰涎與宿食膠結胃中,而為大小陷胸湯證。惟按之而濡,乃可決為虛煩,但清其餘邪足矣。
又按太陽篇心下痞按之濡為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此但云按之心下濡,其為無痞可知。有痞則為實,無痞則為虛,實則裏有實熱,虛則裏為虛熱,此瀉心、梔豉之辨也。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厥陰一證,常以中見之少陽為病。少陽之證善嘔,故嘔亦為厥陰之正病。厥陰寒盡陽回之後,陽熱太甚,傷及血分,下行則便膿血,上出則嘔癰膿。所以病延血分者,以胆火傷及血絡故也。予按厥陰篇中便膿血與嘔癰膿皆無方治。以鄙意測之,便膿血者,當用排膿散以攻而去之。
嘔癰膿者,當用排膿湯,以開而泄之。按此證蓄血而成膿,病出於肝臟之熱,而表證當見於目,以肝開竅於目故也。百合狐惑陰陽毒篇云:「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疑即此證也。
但此證不當止嘔,當令毒從口出,膿盡而血自和,否則強欲止嘔,毒留於中,有內潰而死耳。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胃中虛寒,則嘔而脈弱。下焦虛寒,故小便自利。陽氣浮於外,故身有微熱。陰寒據於裏,故手足見厥。外陽而內陰,其象為否,為陰長陽消,故曰難治。張隱庵獨指身有微熱為陰陽之氣通調,殊不可通。四逆湯溫腎而暖胃,故以為主治之方也。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寒濕留於上膈,脾胃因虛寒而不和,則乾嘔而吐涎沫。清陽不升,濁陰上逆,則為頭痛,俗以為肝陽上升者,謬也。吳茱萸湯,吳茱萸以祛寒而降逆,人參、薑、棗以補虛而和胃,即其病當愈。蓋其所以頭痛者,起於乾嘔氣逆而上衝也。其所以吐涎沫者,起於脾胃虛寒,脾虛則生濕,胃寒則易泛也。
考吳茱萸辛溫,主溫中下氣,最能散肝藏風寒,故於厥陰寒證為宜也。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肝藏陰虛,則胆胃上逆,因有嘔而發熱之證。蓋太陽水氣不能作汗,因成濕痰,留積上膈,至少陽胆火鬱而不達,則上泛而為嘔。寒濕在皮毛之裏,正氣與之相抗,是生表熱。此證必先形寒,或兼頭痛。若發有定候,即當為瘧,且其脈必弦,為其內有濕痰也。其口必苦,為其胆汁上泛也。
白話文:
厥陰篇
若出現陽明病症狀,例如下痢、腹脹滿及想喝水,不必使用藥物治療(此處所述並非厥陰本證,而是以相似症狀作比照)。
下痢之後更感煩躁,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濕潤柔軟,這是虛煩,宜用梔子豉湯。
下痢耗損津液,導致表層陽氣不固,裏頭餘熱未消,因此產生虛煩。這在太陽篇中原本就是梔子豉湯的證候,為何在厥陰篇中還要列出?也是因為和「下痢腹脹滿及欲飲水」症狀相似而列入的。下痢之後更感煩躁,應以心下部位的狀況來判斷,若按壓時感覺堅硬或疼痛,則有痰涎和宿食阻塞胃中,屬於大小陷胸湯的證候。只有按壓時感覺濕潤柔軟,才能確定是虛煩,只需清熱解邪即可。
再者,太陽篇中提到心下痞按壓感覺濕潤柔軟是屬於大黃黃連瀉心湯的證候,而這裡只是說按壓心下感覺濕潤柔軟,可知並非心下痞。有痞塊是實證,無痞塊是虛證;實證是裏頭有實熱,虛證是裏頭有虛熱,這是瀉心湯與梔子豉湯的區別。
嘔吐伴有癰疽膿腫者,不可治療嘔吐,待膿腫消盡後自然痊癒。
厥陰病症,常常是少陽病症在中間表現出來。少陽病症容易嘔吐,所以嘔吐也是厥陰的正病。厥陰寒邪盡除,陽氣回升之後,陽熱過盛,傷及血分,向下則排泄膿血,向上則嘔吐癰疽膿腫。所以病症延及血分,是因為膽火傷及血脈的緣故。我認為,厥陰篇中便膿血和嘔吐癰疽膿腫都沒有治療方法記載。依我的推測,便膿血者,應使用排膿散以攻邪而去之。
嘔吐癰疽膿腫者,應使用排膿湯,以疏通排洩。此證是瘀血化膿,病因是肝臟的熱邪,表證會出現在眼睛上,因為肝經開竅於目。百合狐惑陰陽毒篇記載:「病人脈數而無熱,微煩,默默只想臥床休息,出汗。初期三四天,眼睛發紅像鴿子眼,七八天眼角發黑。如果還能進食,表示膿已成形。赤小豆當歸散主治。」我懷疑這就是這個證候。
但是此證不應止嘔,應讓毒邪從口排出,膿腫消盡後血液自然恢復正常,否則強行止嘔,毒邪留在體內,會有內部潰爛致死的危險。
嘔吐且脈象微弱,小便又頻數,身體微熱,出現厥逆症狀者,預後不良,宜用四逆湯。
胃中虛寒,則嘔吐且脈象微弱。下焦虛寒,故小便自利。陽氣浮於體表,故身體微熱。陰寒停留在內,故手足厥冷。外有陽氣而內有陰寒,此證候不吉,屬陰盛陽衰,故曰難治。張隱庵獨指身體微熱為陰陽之氣調和,這是錯誤的。四逆湯溫腎暖胃,所以是主治方劑。
乾嘔,吐出涎沫,頭痛者,宜用吳茱萸湯。
寒濕停留在上焦,脾胃因虛寒而失和,則乾嘔並吐出涎沫。清陽之氣不升,濁陰之氣上逆,則頭痛,民間認為是肝陽上亢,這是錯誤的。吳茱萸湯,用吳茱萸祛寒降逆,人參、生薑、大棗補虛和胃,即可痊癒。頭痛的原因是乾嘔氣逆上衝;吐涎沫的原因是脾胃虛寒,脾虛則生濕,胃寒則易泛酸。
吳茱萸辛溫,善於溫中下氣,最能散寒,故適用於厥陰寒證。
嘔吐且發熱者,宜用小柴胡湯。
肝陰虛,則膽胃上逆,因此出現嘔吐和發熱的症狀。這是因為太陽經的水氣不能化為汗液,形成濕痰,停積在上焦,導致少陽經的膽火鬱結不通,則上泛而嘔吐。寒濕停留在皮毛裏層,正氣與之抗爭,則產生表熱。此證必先有形寒,或兼有頭痛。若發熱有規律,則應是瘧疾,而且脈象必弦,因為有濕痰;口必苦,因為膽汁上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