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38)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38)

1. 婦人雜病脈證治第二十二

血海在少腹左右,血海不溫,故少腹惡寒。腰為水藏,後通督脈,水濕壅滯,陽氣不通,則本藏及背脊痠疼。氣街為足陽明動脈,在腿腹之交,亦名氣衝,此脈由髀關抵伏兔,下膝臏,循脛外廉,下至足跗。寒濕上阻,陽氣被壓,故氣衝急痛。膝脛疼煩,此脈水藏不足,則燥而掣痛,為陽明之大承氣證。

水濕太過,陽氣內陷,乃見此證。腎藏寒水一日不泄,陽氣一日不通,桂枝芍藥知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俱可參酌用之。血虛之人,往往猝然眩暈,顛仆道左,狀如厥顛者,謂如暴厥而顛仆也。此證西醫謂之腦貧血,治此者宜大補氣血。近代所傳防眩湯,大有成效。此證氣血兩虛,氣虛則多悲,血虛則善怒,忽然顛仆,忽然悲哭,忽然嗔怒,狀若神靈所作,其實非有鬼神,昔人謂之帶下病(凡血虛陰虧癥瘕蓄血之類皆是,不專指淋澀)。始病不覺,久乃羸瘦,此證多由血虛生寒,故但曰「脈虛多寒」,而無脈實多熱之證。

婦人有十二瘕九痛七害五傷三因,共三十六病,變端百出,皆當決之於脈。脈左為陰,屬精與血,右為陽,屬氣與水。或水盛而血寒,或液枯而血燥,而論脈終以緊弦者,緊則以始病氣結於外,在內之血熱,猶足與之相抗。至於沉弦,則水寒而血熱消沮矣。治此者或針瀉期門,或針引陽氣。

血結者氣實,藥以瀉之。水寒者陽虛,藥以溫之。所以針藥異用者,謂驗其脈而知病源不同也。此節或仲師自述師承,或門人述仲師之訓,與全書文體不類,或亦因論列婦人雜病而附存之歟。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藭、芍藥、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生薑、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二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據《內經》女子七七四十九而天癸絕,則婦人年五十所而病下利,數十日不止,似與月事無關。但營氣夜行於陽,今病者暮即發熱,病在血分可知。加以少腹裏急,則瘀當在膀胱血海。腹滿為脾濕下陷,手掌煩熱,唇口乾燥,脾精不得上行之象也。以病源論,當用大黃蟅蟲丸,以現狀論,當用附子理中丸。

然則師何以指為帶下證,所用者乃為溫經湯,治遠因而不據近因,不可不求其故也。蓋帶下之證,寒濕下注而浮陽上升,下寒故少腹急,上燥故唇口乾。蓋此婦舊有淋濁,少腹常急,唇口常燥。究其遠因,則以曾經半產,少腹留積敗血,久而腐化,乃下白物。寒濕從之,歷年不愈,津液下滲,故唇口燥。

白話文:

婦人許多疾病的脈象、證狀和治療方法,第二十二篇

女性下腹部左右有血海穴,若血海不溫煦,就會感到下腹部發冷。腰部是腎臟所在,後面連通督脈,若濕邪停滯,陽氣不通,就會導致腰部和脊背酸痛。氣衝穴位於大腿內側和腹部交界處,也稱氣衝脈,此脈從髀關穴循行到伏兔穴,下行經過膝蓋臏骨,沿脛骨外側,到達足部跗骨。若寒濕之邪阻滯於上,陽氣被壓制,就會引起氣衝穴急痛,伴隨膝蓋和小腿疼痛不適。這也可能是腎臟精氣不足,導致乾燥而抽痛,屬於陽明經的大承氣證。

水濕過多,陽氣內陷,就會出現這些症狀。腎臟寒邪和水濕積聚一天不排除,陽氣就一天不通暢,可以參考使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血虛的人,常常會突然頭暈目眩,跌倒在地,像中風一樣,這像暴厥一樣突然倒地。西醫稱之為腦貧血,治療應大補氣血,現代流傳的防眩湯效果很好。這種情況是氣血兩虛,氣虛則易悲傷,血虛則易發怒,突然跌倒,突然哭泣,突然發怒,看起來像是鬼神作祟,其實並非有鬼神作怪,古人稱之為帶下病(凡血虛、陰虛、癥瘕、蓄血等都屬於此類,並不單指尿道澀痛)。疾病初期沒有感覺,久而久之就會消瘦,這種情況多由血虛生寒引起,所以只有脈象虛弱、偏寒的表現,而沒有脈象實滿、偏熱的症狀。

婦女有十二種癥瘕、九種疼痛、七種危害、五種損傷、三種病因,共有三十六種疾病,變化多端,都應根據脈象來判斷。左側脈象屬陰,與精血相關;右側脈象屬陽,與氣和水相關。可能是水盛而血寒,或是津液枯竭而血液乾燥,但論脈時最終以脈象緊弦為準。脈象緊,說明疾病初期氣滯於外,體內血熱尚能與之抗衡。如果脈象沉弦,則說明水寒而血熱消退了。治療方法,可能是針刺期門穴,或是針灸以引導陽氣。

血瘀者氣實,藥物宜瀉;水寒者陽虛,藥物宜溫。針灸和藥物使用方法不同的原因,是根據脈象來判斷病因不同。這部分內容可能是仲景先生本人記載師承經驗,也可能是門人記錄仲景先生的教誨,與全書的文體不太一樣,可能是因為論述婦科雜病而附錄的。

問:婦人五十歲,患下痢,持續數十日不止,傍晚發熱,下腹部絞痛,腹脹,手掌煩熱,口唇乾燥,這是什麼原因?

答:此病屬於帶下病。為什麼?因為曾經歷過小產,瘀血停留在下腹部未排出。怎麼知道的?因為她口唇乾燥,所以知道。應該用溫經湯為主。

溫經湯藥方

吳茱萸(三兩) 當歸、芎藭、芍藥、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生薑、甘草(各二兩) 半夏(半升) 麥冬(一升)

以上十二味藥材,用水一斗,煎煮至三升,分溫熱兩次服用。也主治婦女下腹部寒冷,久不受孕,兼治崩漏出血,或月經量過多,或月經逾期不來。

根據《內經》,女子七七四十九歲天癸(月經)停止,所以婦人五十歲患下痢數十日不止,似乎與月經無關。但營氣夜間運行於陽經,而病人傍晚發熱,可知病在血分。再加上下腹部絞痛,則瘀血應在膀胱和血海穴。腹脹是脾濕下陷,手掌煩熱,口唇乾燥,是脾精不能上行的表現。從病因考慮,應該用大黃蟅蟲丸;從現狀考慮,應該用附子理中丸。

但是老師為什麼說是帶下病,所用藥物是溫經湯,治療遠因而不治近因,不可不探究其原因。帶下病的症狀是寒濕下注,而浮陽上升,下焦寒冷所以下腹部絞痛,上焦乾燥所以口唇乾燥。這位婦女以前有淋濁,下腹部經常絞痛,口唇經常乾燥。究其遠因,是因為曾經小產,下腹部有積血殘留,久而腐敗,於是排出白帶。寒濕隨之而來,多年不愈,津液下滲,所以口唇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