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28)
《金匱發微》 (128)
1.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妊娠,養胎,白朮散主之。
白朮散方
白朮、川芎、蜀椒(去汗)、牡蠣(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川芎。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人體有強弱,強者血分多於水分,而熱度常高,弱者水分多於血分,而寒濕為勝。觀當歸散與白朮散之異,知「胎前宜涼」之說不可為訓也。寒水太勝,則血熱被壓,下陷而不能升。白朮散方,白朮以燥濕,牡蠣以泄水,川芎以升陷,蜀椒以散寒,但令寒水下泄,血溫上升,其胎即安。
況水盛血虛之人,養胎尤為不易,故仲師於當歸散後,別無增益之藥,獨於本方之後,辨證加藥,併出善後方治,何其鄭重分明乎?此無他,水微而血盛,不過熱鬱生燥,不似水勝血寒者,必有墜胎之變也。血瘀則腹痛,故加芍藥以通絡。水停心下,心藏血鬱,故加升陷之川芎。
水泛淩心,寒漬入胃,以至心煩吐痛(此痛與懸飲內痛同),不能食飲,故加細辛、半夏,以去水而蠲飲。服以醋漿者,所以平胆胃而止嘔也。不解,以小麥汁服之者,以小麥養心除煩,兼能利水故也。若夫病已而渴,常服大麥粥者,以病原起於血虛,胃為生血之原,和胃降逆,俾能食飲,正所以補虛也。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
此承上養胎,旁及失養之證也。蓋胎得養則安,失養則傷。但胎氣營養不惟外借藥力,抑更視其本體。初受胎二月,肝液養之,胎氣安靜。三四月胆火養之,胎至是而始動。五六月脾精養之,脾藏多濕,腹至是而始大。七八月肺陰養之,肺主氣,故氣充而液下濟。九十月腎陰養之,腎主水,故腹以多水而益大。
設令肺陰養胎之期,為濕邪凝阻不能下濟,濕之所聚,太陰氣化不宣,因病腹滿。氣閉於上,水吸於下,故不得小便。第觀其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便可知病在下焦矣。水氣篇云:「腫在腰以下,當利小便。」非其明證歟!但膈上氣疏,利用從治,膈上氣閉,便當曲治。所以然者,不宣上氣,無論五苓散、豬苓湯,百無一效,正恐愈利而愈塞也。
濕停於中,心氣不得下交,則鬱而上逆。心氣實者,非心氣自實,以有所阻隔而然也。脈中營氣不動,脈外之衛氣不得獨行,心氣閉於上,則腎氣窒於下,故瀉掌心之勞宮,臍下之關元,上下兩泄,令小便微利即愈。譬之今人開煤油鐵箱,上下各開一釘眼,以器下承之,油自從釘眼出。
白話文: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懷孕養胎,可用白朮散。
白朮散的配方:
白朮、川芎、蜀椒(去汗)、牡蠣(各三分)
以上四味藥磨成粉末,用酒送服,每次一錢匕,每日三次,晚上一次。如果感到疼痛,可以加入芍藥;如果心下劇痛,川芎的用量加倍;如果心煩、嘔吐、吃不下東西,加細辛一兩,大半夏二十枚,服用後再用醋水送服。如果嘔吐,用醋水送服,如果還是不好,用小麥汁送服。之後如果口渴,就喝大麥粥。即使病好了,也要繼續服用一段時間。
人體有強弱之分,體質強壯的人血分多於水分,體溫通常較高;體質虛弱的人水分多於血分,寒濕較盛。觀察當歸散和白朮散的不同,就知道「孕早期宜涼」的說法不可一概而論。寒濕太盛,就會壓制血熱,導致氣血下陷而不能上升。白朮散中,白朮用於燥濕,牡蠣用於利水,川芎用於升提下陷之氣,蜀椒用於散寒,目的是讓寒濕下泄,使血溫上升,這樣胎兒就能安穩。
而且,對於水分過多、血虛的人來說,養胎尤其困難,所以仲景在當歸散之後,沒有增加其他藥物,只在本方之後,根據病情加藥,並提出善後治療方法,這是非常謹慎細致的。這是因為,水分稍微多一點而血氣旺盛的人,只不過是熱鬱導致乾燥,不像水分過多、血寒的人那樣,一定會有流產的危險。血瘀會導致腹痛,所以加入芍藥以通經絡;水分停滯於心下,心臟藏血鬱結,所以加入升提下陷之氣的川芎。
水分上泛侵犯心臟,寒邪浸漬胃部,導致心煩、嘔吐、疼痛(這種疼痛與懸飲內痛相似),吃不下東西,所以加入細辛、半夏,以利水消腫。用醋水送服,是為了平息膽胃之氣而止嘔。如果效果不好,用小麥汁送服,因為小麥可以養心安神、除煩,還能利水。如果病好了之後口渴,經常喝大麥粥,是因為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血虛,而胃是生血之源,和胃降逆,才能夠正常飲食,這正是補虛的道理。
婦女懷孕後傷胎,肚子脹滿,小便不通,腰以下沉重,感覺像有水一樣。懷孕七個月,太陰經應該得到滋養卻沒有得到滋養,這是心氣實證,應該用針刺瀉勞宮穴和關元穴,小便通暢後病情就會好轉。
這承接上文養胎的方法,同時也涉及到胎兒失養的症狀。因為胎兒得到滋養就能安穩,失去滋養就會受損。但胎兒的氣血營養不僅僅依靠外界的藥力,更要看其自身的狀況。懷孕初期兩個月,肝液滋養胎兒,胎氣安靜;三個月到四個月,膽火滋養胎兒,胎兒開始活動;五個月到六個月,脾精滋養胎兒,脾臟貯藏濕氣較多,肚子開始變大;七個月到八個月,肺陰滋養胎兒,肺主氣,所以氣血充盈,津液下達;九個月到十個月,腎陰滋養胎兒,腎主水,所以腹部因為水分增多而更加膨大。
假如在肺陰滋養胎兒的時期,因為濕邪阻滯不能向下運行,濕氣聚集,太陰經氣化失常,就會導致腹部脹滿。氣閉於上,水停於下,所以小便不通。從其腰以下沉重,感覺像有水氣的樣子,就可以知道病在下焦了。《水氣病篇》說:「腫脹在腰以下,應該利小便」,這不是明確的證據嗎!但膈上之氣疏通,可以順勢治療;膈上之氣閉塞,就應該另尋療法。這是因為,如果上焦之氣不通,無論是五苓散還是豬苓湯,都完全沒有效果,反而可能越利越塞。
濕氣停滯於中焦,心氣不能向下運行,就會鬱結而上逆。心氣實證,並不是心氣本身實證,而是由於氣機阻隔造成的。脈中營氣不動,脈外的衛氣不能單獨運行,心氣閉塞於上,則腎氣阻塞於下,所以瀉掌心的勞宮穴和臍下的關元穴,上下雙瀉,使小便通暢,病情就會好轉。這就像現代人打開煤油鐵箱一樣,上下各開一個小孔,用容器承接,油就會從小孔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