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4)

1. 《傷寒發微》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此二節表明大青龍湯證治,而並申言其禁忌也。蓋此方與桂枝二越婢一湯同意,但以杏仁易芍藥耳。前以發熱惡寒為發於陽,故雖「脈浮緊,身疼痛,不汗出」並同傷寒,仲師尤以中風名之,為其發於陽也。惟其風寒兩感,故合麻黃、桂枝二方,以期肌表兩解。惟其裏熱為表寒所壓,欲泄不得,因而煩燥不安,故加雞子大之石膏一枚。

如是則汗液外泄,裏熱乘機迸出,乃不復內鬱而生煩燥矣。蓋表證為「發熱,惡寒,身疼痛」,裏證為「煩燥」,皆以不汗出為主要。一身之毛孔,受氣於肺,肺在人身,譬之發電總機,總機停止,則千百電機,為之牽掣而俱停。肺中一呼吸,毛孔亦一呼吸,今以風寒遏皮毛與肺,以致表裏俱病,故汗一出而發熱惡寒疼痛煩躁悉愈,是何異總電機發而光燄四出也。此首節用大青龍湯之義也。

若夫脈浮緩,則其病在肌而不在表。氣疏故身不疼。寒濕冱於肌理,不能作汗外泄,故身重。乍有輕時者,此非外寒漸減,實為裏熱之將盛。肌裏為營血所居,與統血之脾相應,人之一身,惟血最熱,肌理不開,裏熱易熾,故亦宜大青龍湯發之,脾藏之伏寒積濕,悉化為汗,從皮毛外出,而裏熱自清。

蓋即本論所謂「脈浮而緩,手足自溫,繫在太陰」之證,病機繫在太陰,而發於太陽之肌腠,故治法仍以太陽為標準。此次節用大青龍湯之義也。至如脈微弱,則裏陰虛,汗出惡風,則表陽又虛,更以發汗重傷其表陽,則為厥逆。裏陰虛者,水液本不足供發汗之用,而更用大青龍湯責汗於血,則血不足以養筋濡分肉,則裏陰重傷,必且筋惕而肉瞤。蓋脈微弱與脈微細者相近,汗出惡風,與惡風踡臥者亦相近,此正為太陰將傳少陰之候。

合觀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可以知所宜忌矣。黃坤載補真武湯為救逆方治,確有見地。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桂枝、芍藥、細辛、乾薑、甘草(各三兩)半夏(半斤洗)五味子(半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斤,去皮尖。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此條訂正)

痰飲之源,始於水氣,水氣之病,則起於傷寒。使寒沍皮毛,早服麻黃湯,一汗之後,表氣當從汗孔散出,惟其失時不治,寒水凝沍不出,因與脾藏之濕,合併而成飲。水氣在胃之上口,胃不能受,則為乾嘔、為欬、為喘。水氣下陷於十二指腸,則為利、為少腹滿。水氣阻隔,液不上承,則為渴。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傷寒,脈搏浮弱而緩慢,身體沉重但不疼痛,偶爾感覺輕快些,沒有少陰症的表現,可用大青龍湯治療。

這兩段文字闡述了大青龍湯的證候和治療方法,並說明了其禁忌。此方與桂枝湯、越婢湯相似,只是用杏仁代替了芍藥。以前將發熱惡寒視為陽氣發作,所以即使「脈搏浮緊,身體疼痛,不出汗」與傷寒相同,仲景先生也稱之為中風,因為它屬於陽氣發作。由於同時感受了風寒,因此結合麻黃湯、桂枝湯,以期解除肌表之邪。由於裡面的熱氣被表寒壓住,想發散卻發散不出來,因此煩躁不安,所以加了雞蛋大小的生石膏。

這樣,汗液排出體外,裡面的熱氣乘機迸發出來,就不再鬱結於內而產生煩躁了。表證是「發熱、惡寒、身體疼痛」,裡證是「煩躁」,都以不出汗為主要症狀。全身的毛孔,都受肺的氣的影響,肺在人體中,就像發電總機,總機停止了,那麼成千上百的電機就會受到牽制而一起停止。肺部呼吸一次,毛孔也呼吸一次,現在因為風寒阻遏了皮膚和肺,導致表裡俱病,所以一旦出汗,發熱惡寒疼痛煩躁都會痊癒,這不正像發電總機啟動,光芒四射嗎?這是第一段文字運用大青龍湯的道理。

至於脈搏浮弱而緩慢,則病情在肌肉層,而非表層。氣血流通,所以身體不疼痛。寒濕停滞在肌肉組織,無法排出汗液,所以身體沉重。偶爾感覺輕快,這不是外寒逐漸減輕,而是裡熱將要盛行。肌肉組織是營血所居住的地方,與統攝血液的脾臟相應,人體中,唯有血液最熱,肌肉組織不通暢,裡熱容易熾盛,所以也應該用大青龍湯治療,脾臟中潛伏的寒濕,都會化為汗液,從皮膚毛孔排出,而裡面的熱氣自然就消退了。

這也就是本論中所說的「脈搏浮而緩,手腳溫暖,病在太陰」的證候,病機在太陰,而發病於太陽經的肌膚,所以治療方法仍然以太陽經為標準。這是第二段文字運用大青龍湯的道理。至於脈搏微弱,則內裡陰虛,出汗怕風,則表面的陽氣也虛弱,再用發汗的方法會嚴重損傷表面的陽氣,就會導致厥逆。內裡陰虛,水液本來就不足夠供給出汗所需,而再用大青龍湯逼汗,就會使血液不足以滋養筋骨濡潤肌肉,則內裡陰氣嚴重受損,必然會肌肉抽搐。脈搏微弱與脈搏微細相似,出汗怕風與惡風蜷臥也相似,這正是太陰將要傳給少陰的徵兆。

綜合來看,「沒有少陰症的表現,可用大青龍湯治療」,就可以知道它的適用和禁忌了。黃坤載用真武湯來救治逆證,確實很有見地。

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氣,噁心欲吐,發熱咳嗽,或口渴,或腹瀉,或咽喉阻塞,或小便不利,小腹部脹滿,或呼吸困難,可用小青龍湯治療。

小青龍湯方劑:

麻黃、桂枝、芍藥、細辛、乾薑、甘草(各三兩),半夏(半斤,洗淨),五味子(半斤)。

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先煮麻黃,減少二升,去掉上面的泡沫,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三兩。如果輕微腹瀉,去掉麻黃,加入蕘花,如雞蛋大小,熬至紅色。如果咽喉阻塞,去掉麻黃,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利,小腹部脹滿,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如果呼吸困難,去掉麻黃,加入杏仁半斤,去掉皮和尖端。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嗽並輕微呼吸困難,發熱但不口渴,可用小青龍湯治療。服藥後口渴,這是寒邪已去,將要痊癒的徵兆。(此條已訂正)

痰飲的根源,始於水氣,水氣的病,則起於傷寒。寒邪阻滯皮膚毛孔,早期服用麻黃湯,出一身汗後,表面的氣應該從汗孔散出,但如果錯過時機不治療,寒水凝滯不出,就會與脾臟中積聚的濕氣合併,形成痰飲。水氣在胃的上口,胃不能承受,就會引起噁心嘔吐、咳嗽、呼吸困難。水氣下陷到十二指腸,就會引起腹瀉、小腹部脹滿。水氣阻隔,津液不能上升,就會引起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