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7)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7)

1. 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欬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熱在上焦」二語,為仲師所嘗言(見下五藏風寒積聚篇),茲特借此發問,以研求肺痿所從來。夫既稱熱在上焦,便當知上焦在人體中居何部位,焦字究屬何義,固不當如庸工所言:「三焦有名而無形也。」蓋上焦在胸中,即西醫所謂淋巴幹,為發水成汗輸出毛孔作用。中焦在胃底,即西醫所指脺肉,中醫即謂之脾陽,為吸收小腸水液,由上焦輸入肺臟作用。

散布未盡之水液,乃由肺下降,由腎臟注膀胱,是為下焦。合上中下三部觀之,方顯出焦字之義。譬之釜中煮飯,蒸氣上浮,其飯始乾,蒸氣化水,仍回於下,釜底之飯,久久而焦,可見焦之為義,為排泄水液之統名,而排泄作用,實由於少陽胆火。師言熱在上焦,因欬為肺痿,便可知病由燥熱矣,故仲師歷舉燥熱之病由以答之。

白話文:

問道:“如果說‘熱在上焦’這種情況,會因為咳嗽而導致肺痿。那麼,肺痿這種病,究竟是怎麼得來的呢?”老師回答說:“這可能源於出汗過多、或是嘔吐、或是患有消渴病(即糖尿病)、小便次數頻繁、或者是大便秘結,再加之使用了強烈的瀉藥導致腹泻,這些都可能造成體內津液大量流失,進而引發肺痿。”

這裡提到的“熱在上焦”,是張仲景先生曾經論述過的概念(見其著作中的五臟風寒積聚篇章)。現在借此問題進一步探討,以研究肺痿的成因。既然提到了“熱在上焦”,就應該明白上焦在人體中的位置以及“焦”的含義,當然,這不應該像一些水平一般的醫者所認為的那樣:“三焦只是有名而無實際形態。”實際上,上焦位於胸腔之中,相當於西醫所說的淋巴系統,負責水分轉化為汗水並排出體外的功能。中焦則位於胃的下方,西醫所指的胰腺部位,中醫稱之為脾陽,它的作用是吸收小腸中的液體,並將之轉運到肺部。

未被完全吸收利用的水分,隨後由肺向下輸送,通過腎臟進入膀胱,這就是下焦的作用。將上、中、下三焦視為一個整體來看,才能充分理解“焦”的含義。比如用鍋煮飯時,蒸汽上升使飯粒變乾,而蒸汽凝結的水又回流到鍋底,鍋底的飯久煮之後就會焦黑,由此可見,“焦”的含義代表了水液的蒸發與排泄過程,而這個排泄作用,實際上是由膽經之中的少陽之火所驅動的。張仲景先生提到“熱在上焦”會導致因咳嗽而產生肺痿,這就說明該病症是由燥熱引起的,因此他列举了一系列因燥熱而可能導致此病的因素作為回答。

曰「或從汗出」者,肺主皮毛,呼吸與之相應,太陽表汗,由肺外出皮毛,汗出太多,則肺藏燥。曰「或從嘔吐」者,嘔吐為胆胃上逆,胆胃氣燥,則上灼肺藏,肺藏之液與之俱涸。曰「或從消渴」者,消則胆火逼水液而泄出腎膀,渴則胃中熱而引水自救,隨消隨渴,則肺藏之液以涸。曰「小便利數」者,肺為水之上源,水從下焦一泄無餘,則上源告竭。

曰「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者,大腸與肺為表裏,大腸燥則肺臟與之俱燥,此其所以寖成肺痿也。按以上所列病由,俱出燥熱,以視肺癰,但有虛實之別耳,故治此證者,火逆之麥門冬湯,肺癰之千金葦莖湯,並可借用,仲師固未出方治也。按《內經》云:「肺熱葉焦,則生痿躄。

白話文:

所謂「或從汗出」,這是因為肺主控皮毛,而呼吸與皮毛的功能相互關聯。當陽氣促使汗液通過皮毛排出時,若汗出過多,則會導致肺部變得乾燥。至於「或從嘔吐」,嘔吐是膽與胃向上逆行的表現,當膽胃之氣過於燥熱,就會向上燒灼肺部,使得肺中的津液隨之耗竭。至於「或從消渴」,消耗意味著膽火迫使體液從腎和膀胱流失,而口渴則是胃中有熱,身體渴望水分來自救,這種隨消耗隨口渴的情況會讓肺中的津液逐漸乾涸。至於「小便利數」,由於肺是水液輸布的上源,當下焦的水分完全排出後,上源的水源就會枯竭。

至於「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這是因為大腸與肺相對應,當大腸乾燥時,肺也會跟著變得乾燥,這正是逐漸形成肺萎的原因。綜上所述的病因,都是由燥熱所引起,與肺癰相比,只是虛實的差異罷了。因此,治療這些病症時,可以靈活使用治療火逆的[麦门冬汤]以及針對肺癰的[千金苇茎汤],雖然張仲景未曾直接針對這些情況開出方劑。根據《内经》所言:「肺部受熱而葉枯,就會導致痿弱和行走困難的症狀。」

」蓋上源絕則下流涸,津液枯燥,不濡筋脈,而兩足攣急,此因痿成躄之證。予於沈松壽親見之。蓋始則病後能食,繼則便難,終則腳攣急,故治痿獨取陽明也(章次公在紅十字會治痿證,用大承氣及鮮生地、玉竹、知母等味重劑,五劑而瘥,是時襄診者為盧扶搖。病者始則兩足不能移動,繼則自行走去,蓋步履如常矣)。

曰:「寸口脈數,其人欬,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欬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欬吐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白話文:

上源枯竭,下流就會乾涸,津液乾燥,無法滋潤筋脈,導致雙腳攣縮,這就是痿症變成跛腳的症狀。我親眼見過沈松壽的病症,他一開始病後還能吃東西,後來大便困難,最後腳就攣縮了,所以治療痿症要特別注重陽明經。章次公在紅十字會治療痿症,用大承氣湯加上鮮生地、玉竹、知母等藥物,重劑五劑後病人就痊癒了,當時診斷的是盧扶搖。病人一開始雙腳不能動,後來就能自行走動,步伐跟常人一樣了。

有人問:「寸口脈數,病人咳嗽,口中反倒有濁唾涎沫,這是什麼病?」老師說:「這是肺痿的病。如果口中乾澀,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脈象反而是滑數,這就是肺癰。咳嗽吐膿血,脈象數而虛弱的是肺痿,數而強勁的是肺癰。」

上文但舉肺痿病由,然猶未詳肺藏燥熱之脈證何如也。曰「寸口脈數」,熱在肺也。曰「其人欬」,氣上逆也。脈數而氣逆,病當口燥,乃口中反有粘膩之濁唾涎沫,可見肺藏之津液被燥氣蒸逼,悉化痰涎,故可決為肺痿,所以別於肺癰者,以其津液隨熱外泄而不內閉也。至於口中辟辟作聲,燥欬無津,每欬則胸中隱隱作痛,便可決為肺癰。

癰者,壅也,蓋此證肺絡為外邪壅塞,鬱而生熱,熱傷血滯,因而成癰。風襲於肺故欬。血鬱成脹,故胸中隱隱作痛。血絡壅則營分熱度增高,故脈數。肺中熱鬱血腐,故欬吐膿血。要之肺痿之與肺癰,皆出於熱,不過為虛實之辨,故脈數相似,浮而虛者為痿,滑而實者為癰也。

白話文:

上文只談到肺痿病因,但尚未詳述肺臟蘊藏燥熱的脈證如何。

問:「寸口脈數」是什麼意思?

答:「寸口脈數」代表熱在肺臟。

問:「其人咳嗽」又代表什麼?

答:「其人咳嗽」代表氣上逆。

脈數而氣逆,此病症當會出現口燥,但卻反常地有粘膩的濁唾涎沫,可見肺臟的津液被燥氣蒸逼,全部化為痰涎。因此可以判斷為肺痿,與肺癰的區別在於肺痿的津液隨著熱氣向外泄出,並未內閉。

至於口中發出辟辟的聲音,乾燥咳嗽無津液,每次咳嗽胸中隱隱作痛,便可判斷為肺癰。

癰者,壅也。 此症是因為肺絡被外邪壅塞,鬱積而生熱,熱傷血氣凝滯,進而形成癰。

風邪侵襲肺臟,所以咳嗽。血氣鬱滯造成脹滿,所以胸中隱隱作痛。血絡阻塞,則營分熱度增高,所以脈數。肺中熱氣鬱結,血氣腐敗,所以咳嗽吐出膿血。

總而言之, 肺痿與肺癰皆源於熱,只是虛實有所不同,所以脈象雖然都數,但浮而虛者為痿,滑而實者為癰。

問曰:「病欬逆,脈之,何以知其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浮而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浮則汗出,數則惡風。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欬,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吐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畜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欬逆之證有痰飲,有風邪,有水氣,所以決定為肺癰者,要有特異之脈證,肺癰之死證,固以吐膿血為最後一步,要其最初病因則甚輕,揆仲師所舉脈證,特為中風失治。中風之證,其脈浮,發熱,自汗,惡寒,此宜桂枝以發之者也。

白話文:

問曰:「咳嗽與上逆嘔吐,脈診如何能辨識為肺癰?如果用吐法治療,會導致死亡,那該脈象有何特徵?」師曰:「寸口脈象浮且數,浮代表風邪,數則表示熱象。浮現於表層,通常會出汗;數則表示對風邪敏感,易感寒冷。風邪侵入衛分,使人呼吸困難,熱邪過度影響營分,使吸氣困難。風邪傷及皮膚,熱邪傷及血液,風邪停留於肺部,導致咳嗽、口乾、喘息、咽喉乾燥但不口渴,常有大量混濁泡沫咳出,時常感到寒意。熱邪過後,血液凝滯,積聚形成膿瘍,咳出的痰液如同米粥狀。初期還可以救治,一旦形成膿瘍,病情就無法輓回。」

欬逆的症狀可能由痰飲、風邪或水氣引起,但要確定為肺癰,必須具備特殊的脈象和症狀。肺癰的終極死亡原因固然是吐出膿血,但其初始病因往往較輕微。根據張仲景提出的脈象和症狀,主要是中風未得適當治療。中風的脈象表現爲浮動且快速,伴隨發熱、自汗、畏寒等徵象,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今曰「寸口脈浮而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浮則汗出,數則惡風,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營,吸而不出」,其與「太陽中風,發熱,汗出,鼻鳴,乾嘔者」何異,若早用桂枝湯以發其汗,宜必無肺癰之病,惟其失時不治,致風熱內陷肺藏,久久寖成肺癰。究其所以然,風傷皮毛,則內舍於肺,熱傷肺絡,則變為欬嗽,但初見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雖非若前此之桂枝湯證,苟能清燥救肺,其病猶易愈也。

惟其熱鬱肺藏,肺中血絡凝阻,若瘡瘍然,其始以血絡不通而痛,痛之不已,遂至蒸化成膿,吐如米粥,則內癰已成,始萌尚有方治,膿潰則萬無一生,此肺癰之大略也。

白話文:

今天脈象浮而數,浮代表風,數代表熱。浮則容易出汗,數則怕風,風邪侵犯衛氣,呼氣不順暢,熱邪侵犯營氣,吸氣困難。這與太陽中風,發熱、出汗、鼻鳴、乾嘔的症狀有何不同?如果及早服用桂枝湯發汗,就不會患上肺癰。然而,錯失治療時機,風熱內侵肺臟,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肺癰。究其原因,風邪傷及皮毛,就會侵入肺臟,熱邪傷及肺絡,就會出現咳嗽。初期症狀為口乾氣喘,咽喉乾燥不渴,唾液多且濁,偶爾寒戰,雖然與之前的桂枝湯證不同,但只要清燥救肺,病情還是容易痊癒。

然而,熱邪鬱積肺臟,肺部血絡凝滯阻塞,如同瘡瘍一樣,起初由於血絡不通而疼痛,疼痛不止,最終化膿成膿,吐出米粥狀膿液,就已經形成內癰。在初期萌發時還有治療方法,但膿液潰爛就幾乎無救了,這就是肺癰的發展過程。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氣,喘而躁者,此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腎不納氣,則氣上衝,肺氣壅塞,則氣亦上衝,但面浮腫,則痿黃而不澤,肩息則氣短而不伸,加以浮大之脈,則陽氣將從上脫,故曰不治。又加下利,則陽脫於上,陰竭於下也,此上氣以肺腎兩虛而不治者也。若夫喘逆而躁疾,則為肺實,而脹為風遏太陽寒水不能外達皮毛之證。

「欲作風水」則為風水未成,蓋風水既成,必至一身盡腫,此證獨無,故曰發其汗即愈。麻黃加朮湯、越婢湯、小青龍湯,俱可隨證酌用,此上氣以肺實而易愈者也。

白話文:

氣往上衝,呼吸急促而煩躁的,這是因為肺部脹氣,準備變成風水病,發汗就能痊癒。

腎臟不能收納氣,氣就往上衝;肺氣鬱塞,氣也會往上衝,但面部浮腫,則面色蠟黃而沒有光澤,呼吸急促則氣短而不能舒展,加上脈象浮大,則陽氣將從上面脫出,所以說無法治癒。如果再加重腹瀉,則陽氣在上面脫出,陰液在下面耗盡,這是因爲肺腎兩虛導致氣往上衝而無法治癒的。至於喘息逆氣而煩躁的,則是因爲肺氣實,而脹氣是因爲風邪阻隔太陽寒水,無法外達皮毛。

“準備變成風水病”,是指風水病還沒有形成。因爲風水病一旦形成,必定全身浮腫,而此證卻沒有,所以說讓它發汗就能痊癒。麻黃加術湯、越婢湯、小青龍湯都可以根據病情選用,這是因爲肺氣實導致氣往上衝,所以容易治癒的。

肺痿,吐涎沫而不欬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痿之言萎,若草木然,烈日暴之,則燥而萎,水澤漬之,則腐而萎。本條吐涎沫而不渴之肺痿,與上燥熱之肺痿,要自不同。所謂「不渴必遺尿,小便數」者,上無氣而不能攝水也。氣有餘即是火,氣不攝水,則肺中無熱可知,然則仲師所謂肺中冷,實為肺寒。眩為水氣上冒。

白話文:

肺結核,吐出唾液但不咳嗽的人,口不渴,但一定會遺尿、小便次數多,這是因為上半身虛弱無法控制下半身造成的。這是肺部寒冷的緣故,必定會頭暈目眩、多流口水,用甘草乾薑湯溫暖肺部。如果服用湯劑後感到口渴,可能是患有消渴症。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用)乾薑(二兩,炮用)

以上兩味藥材,搗碎,加入三升水,煎煮取一升五合,去除渣滓,分兩次溫服。

痿,形容萎縮,就像草木一樣,烈日曝曬後,就會乾燥萎縮;浸泡在水中,就會腐爛萎縮。本條所說的吐口水但不口渴的肺痿,與前述燥熱的肺痿不同。所謂「不渴但一定會遺尿、小便次數多」,是因為上半身沒有氣而無法收攝水分。氣過盛就是火,氣無法收攝水分,可以知道肺部沒有熱邪;因此,仲景所說的肺部寒冷,實際上是肺部寒邪。頭暈目眩是因為水氣上擾。

多涎唾,則寒濕在上也。故宜甘草乾薑湯以溫之。陳修園以為冷淡之冷,不可從,不然服湯已而渴者,何以屬燥熱之消渴耶!便可知甘草乾薑方治專為寒肺痿設矣。又按《傷寒.太陽篇》乾薑甘草湯治,誤用桂枝湯發汗,傷其脾陽,而手足見厥冷而設,故作乾薑甘草湯以復其陽,便當厥愈足溫,但治厥倍乾薑,治痿倍甘草耳,此亦虛寒用溫藥之明證也(此方治寒肺痿,要為升發脾精,上滋肺藏而設,章次公云)。

欬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過量的口水和唾液,通常表示體內有寒濕之氣。因此,適合使用甘草乾薑湯來溫暖身體。陳修園認為,「冷淡」的「冷」字不能這樣理解,否則服用湯藥後出現口渴的情況,就會歸結為燥熱所引起的消渴症,這顯然不對。由此可知,甘草乾薑湯主要是為了治療寒性肺痿而設立的。再根據《傷寒論·太陽篇》,乾薑甘草湯的用途是因誤用桂枝湯導致脾陽受損,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所以才製成了乾薑甘草湯來恢復脾陽。如果治療手腳冰冷的症狀時,更強調乾薑的作用,治療肺痿則更注重甘草的作用,這都是因為虛寒體質需要溫和藥物的證明。

咳嗽並伴有呼吸困難,喉嚨中有如鵝鳴般的聲音,應使用射乾麻黃湯來治療。

射干麻黃方

射干(三兩)麻黃、生薑(各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大棗(七枚)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太陽水氣,不能作汗外泄,則留著胸膈而成寒飲,飲邪上冒則為欬。胸有留飲吸入之氣不順,則為上氣。呼吸之氣引胸膈之水痰出納喉間,故喉中如水難聲,格格而不能止,此固當以溫藥和之者也。

白話文:

射干麻黃方

射干(三兩)、麻黃、生薑(各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大棗(七枚)、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以上九味藥,以水一斗二升煎煮,先煮麻黃兩次去除上層浮沫,加入其他藥物,再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溫熱服下。

太陽病出現水氣,無法從汗液中排出,便會滯留在胸膈形成寒飲,寒飲上逆就會引起咳嗽。胸中如有滯留的寒飲,吸入的氣息就不會順暢,就會出現上氣的症狀。呼吸時,胸膈中的痰液會隨著氣息進出喉嚨,因此喉嚨中會有像水一樣的聲音,格格作響難以停止,這種情況應當使用溫和的藥物來調和。

故射干麻黃湯方治,麻黃、細辛、半夏、五味子並同小青龍湯,惟降逆之射干,利水之紫菀(本草匯云:「能通小便」),散寒之生薑,止欬之款冬,和中之大棗,則與小青龍湯異。

究其所以然,欬而上氣之證,究為新病,不似痰飲之為痼疾,及時降氣洩水,開肺散寒,尚不至寖成痰飲,外此若細辛之治欬,五味之治氣衝,生麻黃之散寒,生半夏之去水,不惟與小青龍湯同,並與苓甘五味薑辛半夏湯同,可以識立方之旨矣。

欬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白話文:

所以射干麻黃湯治療的是麻黃、細辛、半夏、五味子等藥物與小青龍湯相同的病症,但加入了降逆的射干、利水的紫菀、散寒的生薑、止咳的款冬、和中的大棗,與小青龍湯有所不同。

仔細探究其原因,咳嗽上氣的症狀,通常是新發生的疾病,不像痰飲那樣是積累已久的頑疾。及時降氣洩水,開肺散寒,就能避免發展成痰飲。此外,細辛治咳,五味子治氣衝,生麻黃散寒,生半夏去水,不僅與小青龍湯相同,也與苓甘五味薑辛半夏湯相似,從中可以理解方劑的用意。

咳嗽逆上,時時吐濁,只能坐著不能睡覺,可以用皂莢丸治療。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酥炙)

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上節云:「欬而上氣」,是不欬之時,其氣未必上衝也。若夫欬逆上氣,則喘息而不可止矣。此證惟背擁疊被六七層,尚能垂頭而睡,倘疊被較少,則終夜嗆欬,所吐之痰,黃濁膠粘。此證予於宣統二年,侍先妣邢太安人病親見之。先妣平時喜食厚味,又有煙癖,厚味被火氣熏灼,因變濁痰,氣吸於上,大小便不通,予不得已,自製皂莢丸進之,長女昭華煎棗膏湯,如法晝夜四服。

以其不易下嚥也,改丸如菉豆大,每服九丸,凡四服,浹晨而大小便通,可以去被安睡矣(後一年,聞晉鄉城北朱姓老婦,以此證坐一月而死,可惜也)。

白話文:

皁莢丸藥方

皁莢八兩(颳去外皮,用火烤乾)

做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用棗膏調和後,用湯送服三丸,每天服用三次,晚上一次。

上文說:「咳嗽而氣往上衝」,這是不咳嗽的時候,氣不一定會往上衝。但如果咳嗽而氣往上衝,就會喘息不止。這種情況,只要蓋上六七層棉被,還能垂頭睡著,如果蓋的棉被較少,就會整夜乾咳,咳出的痰液黃濁粘稠。這種情況,我在宣統二年侍奉先母邢太安人時親眼見證。先母平時喜歡吃味道濃鬱的食物,又有抽菸的習慣,濃鬱的食物被火氣炙烤,變成了濁痰,氣往上吸,大小便不通。我不得已,親自製作了皁莢丸給她服用,長女昭華熬製棗膏湯,按照方法晝夜服用四次。

由於皁莢丸不易嚥下,改成豌豆大小,每次服用九丸,總共四次,整個早上,大小便都通了,可以去掉棉被安心睡覺。(後來一年,聽說晉鄉城北姓朱的老婦人,因為這種情況而坐了一個多月纔去世,實在可惜。)

欬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欬而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厚朴麻黃湯方

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細辛(各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澤漆湯方

白話文:

咳嗽且脈象浮的,用厚朴麻黃湯治療;咳嗽且脈象沉的,用澤漆湯治療。厚朴麻黃湯的組成是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細辛各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將這九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至熟,去渣後加入其他藥材,煮到三升,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澤漆湯的組成...

半夏(半升)紫參(一本作紫菀)生薑、白前(各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澤漆(三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澤漆即大戟苗,性味功用與大戟相同,今滬上藥肆無此藥,即用大戟可也)

上九味,㕮咀,內澤漆湯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欬而脈浮,水氣在胸膈間,病情與痰飲同。欬而脈沉,水氣在脅下,病情與痰飲異。惟病原等於痰飲,故厚朴麻黃湯方治,略同小青龍湯,所以去桂枝、芍藥、甘草者,桂、芍、甘草為桂枝湯方治,在《傷寒論》中,原所以扶脾陽而泄肌腠,中醫所謂脾,即西醫所謂脺,在胃底,為吸收小腸水氣發舒津液作用,屬中焦。此證欬而脈浮,水氣留於胸膈,胸中行氣發水作用,西醫謂之淋巴幹,中含乳糜,屬上焦。

白話文:

半夏(半升)紫參(一說是紫菀)生薑、白前(各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澤漆(三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澤漆即大戟苗,性味功用與大戟相同,現在上海藥房沒有此藥,可以直接用大戟)

以上九味藥材,搗碎後放入澤漆湯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到晚上服完。

咳嗽且脈浮,水氣在胸膈之間,病情與痰飲相同。咳嗽且脈沉,水氣在脅下,病情與痰飲不同。只有病因與痰飲相同,所以用厚朴麻黃湯方治療,與小青龍湯略同。因此去掉桂枝、芍藥、甘草,桂枝、芍藥、甘草是桂枝湯方治療的藥材,在《傷寒論》中,主要用於扶持脾陽,疏散肌膚之間的邪氣。中醫所說的脾,就是西醫所說的脺,位於胃部下方,負責吸收小腸的水氣,發散津液,屬於中焦。此處的患者咳嗽且脈浮,水氣停留在胸膈,胸中行氣發水的作用,西醫稱之為淋巴管,其中含有乳糜,屬於上焦。

去桂、芍、甘草加厚朴者,正以厚朴去濕寬胸,能疏達上焦太多之乳糜故也。人體之中,胃本燥熱,加以胸膈留飲,遏而愈熾,所以加石膏者,清中脘之熱,則肺氣之下行者順也。所以加小麥者,欬則傷肺,飲食入胃,由脾津上輸於肺,小麥之益脾精,正所以滋肺陰也(婦人藏燥,悲傷欲哭,用甘、麥、大棗。悲傷欲哭,屬肺虛,三味皆補脾之藥,可為明證也)。

此厚朴麻黃湯大旨,以開表蠲飲為主治者也。惟病原異於痰飲,故澤漆湯方治,君行水之澤漆(本草:「利大小腸,治大腹水腫」),而去水之生半夏,利水之紫菀佐之(原作紫參非)。欬在上則肺熱不降,故用黃芩以清之,白前以降之。水在下則脾藏有寒,故用生薑以散之,桂枝以達之。

白話文:

去掉桂枝、芍藥、甘草,再加厚朴,是因為厚朴能去濕氣、寬胸,疏通上焦過多的乳糜。人體原本胃部燥熱,加上胸膈留有水飲,阻塞而更加熾熱,所以加入石膏,清熱中脘,就能使肺氣下降順暢。加入小麥,是因為咳嗽會傷肺,食物進入胃後,由脾津上輸送到肺,小麥益脾精,正是滋養肺陰。婦女屬陰,易藏燥,悲傷欲哭,就用甘草、小麥和大棗。悲傷欲哭,屬於肺虛,這三味都是補脾的藥,可以說明這點。

這就是厚朴麻黃湯的大旨,以開表祛除水飲為主治。但病因不同於痰飲,所以澤漆湯方治,君藥是行水的澤漆(本草記載:「利大小腸,治大腹水腫」),用去水的生半夏,利水的紫菀佐之(原本寫的是紫參,應為紫菀)。咳嗽在上面,就是肺熱不降,所以用黃芩清熱,白前降氣。水在下面,就是脾臟藏有寒氣,所以用生薑散寒,桂枝達之。

水氣在下則胃氣不濡,故用人參、甘草以益之。此澤漆湯大旨,以去水肅肺和胃為主治者也。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火逆一證,為陽盛劫陰,太陽篇所謂「誤下燒針,因致煩燥」之證也。蓋此證胃中津液先虧,燥氣上逆,傷及肺藏,因見火逆上氣。胃中液虧,則咽中燥。肺藏陰傷,則喉中梗塞,咽喉所以不利也。麥門冬湯,麥冬、半夏以潤肺而降逆,人參、甘草、粳米、大棗以和胃而增液,而火逆可愈。喻嘉言不知肺胃同治之法,漫增清燥救肺湯,則不讀書之過也。

白話文:

如果水氣停留在下方,胃氣就無法得到滋潤,所以要用人參、甘草來補益它。這就是澤漆湯的主要作用,以去除水氣、肅清肺氣、調和胃氣為主。

火氣逆流向上,咽喉不適,可以用麥門冬湯來治療。

麥門冬湯的組成: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用法:將以上六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每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火氣逆流向上,是陽氣過盛消耗陰氣,就像《太陽篇》中說的「誤下燒針,導致煩躁」的病症。這種情況下,胃中津液先被消耗,燥氣逆流向上,傷及肺部,所以出現火氣逆流上行的症狀。胃中津液不足,就會導致咽喉乾燥。肺部陰氣受損,就會導致喉嚨阻塞,所以咽喉不適。麥門冬湯中,麥門冬、半夏滋潤肺部,下降逆氣,人參、甘草、粳米、大棗調和胃氣,增加津液,這樣就能夠治癒火氣逆流向上。喻嘉言不知道肺胃同治的方法,隨意增加清燥救肺湯,這就暴露了他的不學無術。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欬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白話文:

肺部化膿,喘不過氣來,躺不下,可以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葶藶大棗瀉肺湯的製作方法是:將葶藶炒至黃色,搗成彈子大小的丸子,大棗十二枚。先用三升水煮大棗,煮至剩下兩升,去棗,加入葶藶,煮至一升,一次喝下。咳嗽胸悶,發冷,脈搏數,咽喉乾,不渴,偶爾吐出混濁腥臭的唾液,時間久了會吐出米粥一樣的膿,這是肺癰,可以用桔梗湯治療。桔梗湯的製作方法是:桔梗一兩,甘草二兩。用三升水煮至一升,分兩次溫熱服用,就能吐出膿血。

肺為主氣之藏,風熱壅阻肺竅,吸氣不納,呼氣不出,則喘。喘急則欲臥不得,疊被而倚息,證情與但坐不得眠之欬逆上氣者相近,但不吐濁耳。癰膿未成,但見脹滿,故氣機內閉而不順,此證與支飲不得息者,同為肺滿氣閉,故宜葶藶大棗瀉肺湯,直破肺藏之鬱結。用大棗者,恐葶藶猛峻,傷及脾胃也(此與皂莢丸用棗膏湯同法)。

至如欬而胸滿,蓋即喘不得臥之證,見於內藏者。熱鬱於肺,皮毛開而惡風,故振寒。血熱內熾,故脈數。肺液被風熱灼爍,故咽乾。口多涎沫,故不渴。要其始萌,胸中便隱隱作痛,時出濁唾腥臭,至於失時不治,吐膿如米粥,則肺癰已成。桔梗湯方治,桔梗開泄肺氣,兼具滑澤之鹼性,以去滋垢,倍甘草以消毒,使膿易吐出,而癰自愈矣。排膿湯之用桔梗,亦即此意。

白話文:

肺是主氣的所在,風熱阻塞肺竅,吸氣難以吸入,呼氣難以排出,就會出現喘息。喘息嚴重時,無法躺下臥牀,只好披著被子倚著休息。症狀與只能坐著無法入睡,發出咳嗽逆喘聲的人相似,但不同的是,不會咳出痰液。毒瘡膿腫尚未形成,只會出現脹滿感,所以體內的氣機閉塞不通。這種情況與喝水後無法呼吸的人一樣,都是肺部脹滿,氣機閉塞所致。因此適合使用葶藶和大棗煎煮而成的瀉肺湯,直接化解肺藏中的鬱結。之所以使用大棗,是因為葶藶藥性猛烈,可能會傷及脾胃(這與使用皁莢丸時加入棗膏湯的道理相同)。

如果出現咳嗽胸悶,且無法躺下臥牀的症狀,這通常是肺部喘息不暢所致,屬於內臟疾病。肺部發熱鬱結,皮膚腠理張開而畏懼風寒,所以會感到發冷。血液內熱上火,因此脈搏跳動快速。肺部津液被風熱灼燒,所以咽喉乾燥。口中涎沫增多,所以不覺得口渴。在病症初期,胸中便隱隱作痛,偶爾會咳出腥臭的濁痰。如果延誤治療,就會吐出米粥狀的膿液,表示肺部毒瘡已經形成。可以用桔梗湯方來治療。桔梗可以疏通肺氣,同時具有滑潤的鹼性,有助於去除粘液。加倍用甘草,具有消毒的作用,讓膿液更容易排出,毒瘡自然就會痊癒。排膿湯中使用桔梗,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劇者赤小豆(此即雜糧市中赤豆)當歸散,亦可用之。熱重者,千金葦莖湯亦可用之。葦莖即蘆根,瓜瓣不知何物,許半龍、章次公俱以冬瓜仁代之,亦通。蓋冬瓜仁在腸癰大黃牡丹湯方治中,為保肺泄腸之品也。惟犀黃丸一方,最為消毒上品,初起時服之一料,無不愈者。

方用犀黃五分,元寸五分,淨乳香、沒藥各二兩,先將乳沒研細,然後和入犀黃、元寸,加糯米粉五錢,搗和為丸,如秫米大,每服三錢。又有俗傳單方,用隔年鹹芥滷,每日半杯,和豆腐漿飲之,胸中梗塞,頃之吐出膿血,日進一服,吐至無膿為度,而癰即愈矣。此皆補經方所未備,俾濟世者資采擇焉。

白話文:

嚴重的赤小豆當歸散。熱症嚴重者,千金葦莖湯。葦莖即蘆根代替,也可以,因為冬瓜仁在治療腸癰大黃牡丹湯中,是保護肺臟、瀉下腸道的藥物),只有犀黃丸,最能消毒,剛發作時服一劑,沒有不痊癒的。

方劑使用犀黃五分,元寸五分,淨乳香、沒藥,然後和入犀黃、元寸,加入糯米粉,每次服用三錢。另外還有民間流傳的單方,使用隔年的鹹芥菜滷,每天半杯,和[豆腐漿](一起喝,如有胸中梗塞,一會兒就會吐出膿血,每天服一劑,吐到沒有膿為止,而癰就會痊癒。這些都是補充經方不足的地方,提供給濟世的人參考選用。

辛未七月望後,予治浦東陳姓一證,胸中痛,咯痰腥臭如米粒,初診用桔梗一兩,甘草五錢,五劑而胸痛止,二診用葶藶五錢,黑棗十二枚,五劑而如米粒之膿盡,三診用千金葦莖湯,五劑而腥臭盡,豈知病根未拔,九月初十日復來,咯痰腥臭如昔,但不似米粥耳。予仍用桔梗湯加冬瓜仁、昆布、海澡、大小薊以消餘毒,另授以犀黃丸九錢,令其日進一服,病者遂不復至,蓋已愈矣。

攷肺癰初起腳骨必痛,或舌下腫起一粒,以刀針破之,膿已成者,其血紫黑,未成者淡紅,服犀黃丸百不一失,醫者審之。己巳三月,長女昭華治癒王姓肺癰,亦用犀黃丸取效,附錄之以告同志。

白話文:

辛未年七月十五日之後,我替浦東陳姓患者看病,他胸痛,咳出的痰腥臭,像米粒一樣。第一次診斷,我用桔梗一兩,甘草五錢,五劑之後胸痛就止住了。第二次診斷,我用葶藶五錢,黑棗十二枚,五劑之後像米粒一樣的膿就排乾淨了。第三次診斷,我用千金葦莖湯,五劑之後腥臭味就消失了。沒想到病根還沒完全拔除,九月初十日他又來了,咳出的痰依然腥臭,但不像米粥一樣稠了。我繼續用桔梗湯,加了冬瓜仁、昆布、海藻、小薊來消滅殘餘的毒素,另外還給了他犀黃丸九錢,叫他每天服用一服。病者之後就沒再來了,應該是已經痊癒了。

我觀察到肺癰初期,腳骨必定疼痛,或者舌下會長出一個小腫塊,可以用刀針把它刺破,如果膿已經形成,血就會呈紫黑色,還沒形成的則呈淡紅色。服用犀黃丸治療肺癰,百試百靈,醫生們要仔細觀察。己巳年三月,我長女昭華治癒了王姓患者的肺癰,也是用犀黃丸奏效,我把這件事情記錄下來,告知同行。

欬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肺脹,欬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乾薑、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白話文:

咳嗽並伴隨呼吸急促上氣,這是肺脹的症狀,患者會喘不過氣,眼睛看起來像是要掉出來似的。脈象浮大,可以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

越婢加半夏湯的藥方如下: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將六味藥材用水六升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後,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分溫三服。

肺脹,咳嗽並伴隨呼吸急促上氣,煩躁不安且喘不過氣,脈象浮者,心下有水,可以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

小青龍加石膏湯的藥方如下:麻黃、芍藥、桂枝、細辛、乾薑、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欬而上氣,為心下有水,為欬嗽吸引而上衝,不欬之時則其氣如平,與欬逆上氣之全係燥熱不同,前條已詳辨之。惟水氣所從來,則起於太陽失表,汗液留積胸膈間,暴感則為肺脹,寖久即成痰飲。使其內藏無熱,則雖不免於欬,必兼見惡寒之象,惟其裏熱與水氣相摶,乃有喘欬,目如脫狀,或喘而並見煩躁。

要之脈浮者,當以汗解,浮而大,則裏熱甚於水氣,故用越婢加半夏湯,重用石膏以清裏而定喘。脈但浮,則水氣甚於裏熱,故用蠲飲之小青龍湯加石膏以定喘,重用麻桂薑辛,以開表溫裏,而石膏之劑量獨輕,觀麻杏石甘之定喘,當可悟二方之旨矣。

白話文:

治療咳嗽上氣,因心下積水所致,咳嗽時氣逆上衝,不咳嗽時氣息平穩,與燥熱引起的咳嗽上氣不同。此病症源於太陽經失表,汗液停積胸膈,突然感受外邪則為肺脹,久而久之則形成痰飲。若內臟無熱,即使咳嗽也不免惡寒,但因裏熱與水氣相搏,才會出現喘咳、目如脫狀或喘息煩躁。

對於脈象浮者,應以發汗解表,若脈浮而大,則裏熱重於水氣,故用越婢加半夏湯,大量使用石膏以清熱定喘。若脈象僅浮,則水氣重於裏熱,故用蠲飲的小青龍湯加石膏定喘,大量使用麻黃、桂枝、薑、辛夷,以開表溫裏,而石膏用量則相對較輕。觀察麻杏石甘湯的定喘功效,就能明白這兩種方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