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3)
《傷寒發微》 (13)
1. 《傷寒發微》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
麻黃(二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將息法。
寒從表鬱,則裏熱無所發洩,迫而上衝於腦,即為頭痛。太陽穴最空虛,故受之最早。血熱與外寒抗拒,故發熱。表寒甚,則周身血液與水氣皆凝,故身疼。腰痛者,太陽寒水不得通於下焦也。一身骨節疼痛者,水氣不能外散,流入關節也。表寒故惡風,皮毛與肺氣俱閉,故無汗而喘。
但病象雖多,要以開泄毛孔,使魄汗外達,為不二法門。但令肺氣外通,則諸恙不治自愈,此麻黃湯所以為傷寒之聖藥也。獨怪近人畏忌麻黃,徒以荊芥、防風、豆豉、牛蒡等味,敷衍病家,病家亦以其平易而樂用之,卒之愈疾之功不見。鳴呼!此醫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有寒水陷腸胃而下利者,有水氣積於心下,胃不能受,而嘔逆者,前文已詳言之矣。惟太陽之表寒未徹,陽熱內鬱,肺氣不宣,則上衝而喘。太陽水氣積於心下,胃不能受,則病胸滿。此證表寒為甚,不可妄下,下之必成結胸。但令毛孔開泄,胸膈間水氣,悉化為汗,而洩於皮外,則水氣盡而胸滿除,肺氣開而喘自定矣。此其所以宜麻黃湯也。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十日以去,則已經過七日之期,診其脈浮而細,則標陽已衰。嗜臥,則表熱已退。由躁而靜,其為太陽解後,不傳陽明可知。若水氣留於心下而見胸滿,水氣結於腎膀之上而見脅痛,則為太陽水氣內陷。故同一浮細之脈,水氣由少陽三焦牽涉寒水之藏府,則外仍未解。
寒水之藏,屬足少陰,故脈細。此時雖無潮熱,而太陽水氣未盡,故仍宜小柴胡湯以解外。故脈但浮而不細者,水氣當在膈上,而但見胸滿之證,與上節麻湯證同,不定牽涉足少陰而並見脅痛,故不見少陰微細之脈,此當於無字處求之者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燥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大棗(九枚)生薑(三兩)石膏(如雞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出者,停後服。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太陽病,頭痛、發燒、全身痠痛、腰痛、關節痛、怕風、不出汗卻喘不過氣,用麻黃湯治療。
麻黃湯藥方:
麻黃(二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九升水先煎煮麻黃,煮到剩下七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到剩下二升半,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八合。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不用喝粥,其他照常休息,如同服用桂枝湯時的休養方法。
外寒鬱積於體表,則內在的熱氣無法發散,被迫向上衝擊頭部,就造成頭痛。太陽穴位置最為空虛,因此最先受到影響。血液的熱氣與外來的寒氣互相抵抗,所以發燒。體表寒氣很重,則全身血液和水氣都凝滯,所以全身痠痛。腰痛是因為太陽經絡的寒水無法通達下焦。全身關節疼痛,是因為水氣無法向外排出,流入關節所致。因為體表寒氣,所以怕風;皮膚和肺氣都閉塞,所以不出汗卻喘不過氣。
雖然症狀很多,但關鍵是疏通毛孔,讓汗水排出體外,這是唯一的治病方法。只要讓肺氣暢通,其他症狀不治自愈,這就是麻黃湯成為傷寒聖藥的原因。只是奇怪的是,現代人害怕使用麻黃,只用荊芥、防風、豆豉、牛蒡等藥材敷衍病人,病人也因為這些藥材容易取得而樂於使用,結果療效不佳。唉!這就是醫道常常不明朗的原因。
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患病,喘不過氣且胸悶,不可服用瀉下藥物,宜用麻黃湯。
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患病,有的會出現寒水滯留在腸胃導致腹瀉,有的會出現水氣積聚在心窩處,胃部無法承受,而出現嘔吐,這些在前面已經詳細說明了。只是太陽經的表寒還沒有完全消除,陽熱鬱積在內,肺氣不宣,就會向上衝擊而導致喘不過氣。太陽經的水氣積聚在心窩處,胃部無法承受,就會出現胸悶。這種情況體表寒氣很重,不可隨便服用瀉下藥物,服用瀉下藥物必定會導致結胸。只要讓毛孔開泄,胸膈間的水氣都化成汗水排出體外,水氣就會消失,胸悶消除,肺氣暢通,喘不過氣自然就會好轉。這就是為什麼要使用麻黃湯的原因。
太陽病,十天後病情好轉,脈象浮而細弱,嗜睡,表示體表寒邪已經消除。如果出現胸悶脅痛,就服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是浮,就服用麻黃湯。
太陽病十天後好轉,已經超過七天的期限,診斷脈象浮而細弱,則陽氣已經衰弱。嗜睡,則體表熱邪已經退去。由躁動轉為平靜,表示太陽經的病症已經消除,不會傳到陽明經。如果水氣停留在心窩處而出現胸悶,水氣停留在腎臟上方而出現脅痛,則表示太陽經的水氣內陷。所以同樣是浮細的脈象,水氣因為少陽三焦牽涉到寒水的臟腑,則體表寒邪還沒有完全消除。
寒水的臟腑屬於足少陰經,所以脈象細弱。此時雖然沒有潮熱,但是太陽經的水氣還沒有完全排出,所以仍然應該服用小柴胡湯以解除體表寒邪。所以脈象只是浮而不細弱,水氣應該在膈膜上方,而只出現胸悶的症狀,與前面麻黃湯的症狀相同,不一定牽涉到足少陰經而同時出現脅痛,所以沒有出現少陰經細弱的脈象,這需要在無字處體會。
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燒怕冷,全身疼痛,不出汗卻煩躁,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象微弱,出汗怕風,不可服用,服用會導致厥逆、肌肉抽搐,這是逆證。
大青龍湯藥方: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大棗(九枚)生薑(三兩)石膏(如雞子大)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九升水先煎煮麻黃,煮到剩下七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到剩下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汗出得太多,就用溫熱的藥粉撲拭。服用一次後就出汗了,就停止後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