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6)
《金匱發微》 (6)
1.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問曰:「血痹之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血痹初得之狀,仲師初無明文,但云:「尊榮之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事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自來注家,多未明瞭。予特抉其隱情而發之,大約與虛勞失精家病,原相伯仲耳。
夫所謂尊榮之人者,美人充下陳,左擁而右抱,臥必晏起,納穀不多,靜坐終日,動時恒少,脾陽先已不振(脺肉乏吸收作用),肌肉雖盛,腠理實虛,加以內嬖既多,精氣遂削,精髓空虛,骨乃荏弱,不受外邪,固已不能任事,況又入房汗出,全身動搖,微風襲之,血受風遏,陽氣不達,陰血遂凝,此風不受於肩井,即受於風池、風府,以其背在上也。
白話文:
問曰:「血痹這種病,是如何得到的呢?」老師回答說:「那些生活優越的人,他們的骨骼柔弱而肌肉豐滿,特別是在過度勞累導致出汗後,躺在床上不經常活動,再受到微風吹拂,就會得到這種病。診斷時,若發現脈象在寸口部位微弱且細澀,在關上的部位稍微緊縮,適合使用針灸來引導陽氣,使得脈象恢復和緩,緊縮消失,這樣病就會好轉。」
對於血痹初發的狀況,張仲景並沒有明確的文字描述,只說:「那些生活優渥的人,他們骨骼纖弱而肌肉豐腴,加上因為勞累而出汗,躺下後不愛翻身活動,受到微風吹拂就可能得到這種病。」歷來的註釋家多未能清楚理解這段話的含義。我特意揭示其中隱含的情況,大概這種情況與長期體虛、精氣耗損的病症相似。
這裡所說的「生活優越的人」,指的是那些周圍美女環繞,左擁右抱,習慣晚起,飲食不豐,整天靜坐不動,運動很少,導致脾胃功能減弱(身體對食物的吸收作用差),雖然外表看來肌肉豐滿,但皮膚腠理實際上很虛弱。再加上內在的縱欲,使得精氣大大耗損,精髓空虛,骨骼因此變得柔弱,無法抵禦外邪,本來就難以應付日常活動,更何況在行房事後出汗,全身鬆弛,再遭受微風吹拂,血液受到風的阻礙,陽氣無法順利到達,陰血因此凝滯。這種風邪,不是侵犯肩井穴,就是影響風池穴、風府穴,這是因為背部最容易受到風的影響。
故知其臂必麻木,背必痠痛,平時脈本微澀,而關上獨見小緊者,正以痹在上部,不及中下也。此病在草野之夫,不足為患,獨紈袴少年,氣體素弱,因而成痹,故但需針灸所病之穴,俾血從內動,即風從外解,而緊去脈和矣。玩「則愈」二字,此意自見。丁甘仁云:「吾之門診,所以多用輕藥者,彼固未有重病也。
」亦此意也。近有富人金姓,多姬侍,時發病,無錫華宗海一鍼即愈,後宗海離上海,求診於黨波平亦如之,倘今不異於古所云耶。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白話文:
因此可知,患者手臂一定麻木,背部一定酸痛,平常脉搏微弱涩滞,但关上部位却独见细微紧脉,这是因为痹症在上部,尚未蔓延到中下部。这种病症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不足为患,唯独富贵子弟,体质素来虚弱,因此患上痹症,所以只需要针灸患处穴位,使血液从内部运行,即可驱散外邪,使紧脉消失,脉搏恢复平和。细细品味“则愈”二字,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丁甘仁说:“我诊治病人,之所以多用轻药,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严重的疾病。”这正是同样的道理。最近有个名叫金姓的富人,有很多姬妾,他时常发病,无锡华宗海大夫一针就治好了。后来宗海离开上海,金姓富人向党波平大夫求诊,结果也是一样。可见如今与古书中所言并无二致。
血痹症,阴阳俱虚,寸口关上脉搏微弱,尺中部位细微紧脉,外在症状表现为身体麻木,如同风痹症,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黃耆(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病至氣血兩虛,與上節本原柔脆,正虛病輕者,固自不同。寸口關上脈微,尺中小緊,陰血不充,陽氣鬱塞之脈證也。氣血不通,故身體不仁,如風痹狀,甚則兩足痿弱或更因陽氣閉塞不濡分肉,麻木不知痛處。此證治法,以宣達脾陽,俾風邪從肌肉外泄為主,故用解肌去風之桂枝,去甘草而用黃耆者,正以補裏陰之虛,而達之表分也。
白話文: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成分包括:黃耆(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制作及用法:將上述五種材料加入六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二升,溫熱後每次服用七合,每日分三次服用。
當病症導致氣血兩虛時,與之前討論的體質本來就柔弱、正氣虛衰但病情較輕的情況有所區別。若脈象在寸口及關上的位置顯得微弱,在尺部則細小而緊繃,這表明陰血不足,陽氣運行受阻的脈象特徵。由於氣血流通不畅,因此身體局部可能出現麻木無感,類似風濕痹症的狀況,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雙腳萎軟無力,有時還可能因為陽氣閉塞而無法滋潤肌肉,導致局部麻木不覺疼痛。對於這種情況的治療策略,主要是疏通脾胃陽氣,促使風邪通過肌肉層向外排出。因此選用了能夠解除肌表風邪的桂枝,並且不使用甘草,而改用黃耆,正是為了補益體內陰血的虛弱,同時促使其作用於體表,達到調和氣血、疏風通絡的目的。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
陰虛生內熱,陽氣外張,故脈大。陽衰生裏寒,陰血不充,故脈極虛。脈大則發熱,脈極虛則惡寒,病情詳後文,茲不贅。
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裏虛也。
此節為望色審證及脈而知虛勞之病也。面色之厚薄,視其人之氣血為轉移,氣血充則頰轉豐腴,無論赭如渥丹為厚,即膚如凝脂亦為厚。氣血不充,則枯白不華,無論面如削瓜為薄,即肥白如瓠者亦為薄,為其精虧而血少也。精虧則生內熱,而引水自救,故主渴。血少則色夭不澤,故主亡血,此一望而可知者也。
白話文:
對於男性健康而言,脈搏過大可能是勞累所致,脈搏極度虛弱也可能出現相同症狀。
陰虛導致體內熱量增加,陽氣外溢,因此脈搏會變大。陽氣衰弱會引起內部寒涼,陰血不足,所以脈搏會極度虛弱。脈搏過大可能會引發發燒,脈搏極度虛弱則可能引發畏寒,詳細病情請參照後文說明,這裡不再贅述。
男性臉色單薄,常提示有口渴或失血的問題。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和心悸,脈搏跳動頻率快且浮現,這表示內部虛弱。
這部分是根據觀察臉色進行診斷以及脈搏來判斷是否有虛勞症狀。臉色的厚薄反映了人的氣血情況,氣血充足時臉部會顯得豐滿紅潤,無論臉色紅潤如酒醉般的深紅,還是膚色如同凝脂般的光澤,都是氣血充盈的表現。反之,如果氣血不足,臉色會變得蒼白無光,無論臉部像削皮的瓜一樣單薄,還是膚色肥白如瓠子,都顯示出精氣不足、血液稀少的狀態。精氣不足會導致體內產生熱量,並引發口渴;血液不足則使臉色暗淡無光,暗示有失血的問題,這些都是通過觀察可以明確得出的結論。
腎不納氣則喘(此為精竭者所必有),心營虛耗則悸(此為亡血所必至),雖喘與悸皆有虛實之辨,要惟虛勞之喘,坐臥則略定,稍動則肩搖而息麤,是為卒然而喘,與汗出飲水之喘,痰飲之喘,靜處不能暫停者,固不同也。虛勞之悸,略無驚恐則坦坦如平人,若據梧沉思,忽聞對座高聲或凝神夜坐,忽見燈旁物影,不覺怦然大動,是為卒然而悸,與水氣淩心之悸,煩熱之悸絕無間斷者,又不同也。
至謂脈浮為裏虛,則為仲師失辭,原其意殆指浮取則見,重按若無芤脈,承上渴及亡血言之。否則浮為在表,浮則為風,傷寒浮緊,中風浮緩,豈得概謂之裏虛耶!
白話文:
腎功能不足,不能收納呼吸之氣,會導致喘息。這是因為元氣枯竭的必然現象。心經的營養如果消耗過多,會引起心跳異常,這是因為失血後的必然結果。雖然喘息和心跳異常都有虛實之分,但對於虛勞引起的喘息,患者在坐著或躺著時喘息會稍微穩定,但稍微活動就會出現肩部震顫、呼吸粗重的情況,這種情況是突然出現的喘息,與出汗、喝水時的喘息,以及因痰飲導致的喘息,在靜止時無法暫時停止的情況不同。
虛勞引發的心悸,即使沒有驚恐,也會表現得如同平常人一樣安穩。但如果站在樹下思考,突然聽到對面的人大聲說話,或者在凝神靜坐時,看到燈光旁的物影,就會突然感到心慌。這是突然出現的心悸,與因水氣上犯心臟的心悸,或是因煩熱引起的心悸,完全沒有間斷的狀態不同。
至於脈象浮起被認為是裡虛,這是仲景大夫的措辭誤導,其實他的意思是,輕微觸診時可以感覺到脈搏跳動,但深按時似乎沒有脈搏,這是繼渴症和失血之後的脈象特徵。否則脈象浮起表示病位在表,浮起代表風邪,傷寒的脈象表現為浮緊,中風的脈象表現為浮緩,怎麼能一概認為這是裡虛呢?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凡脈見沉弦者,不主裏水,即主表寒。衛虛則生寒,營虛則生熱,故表邪見沉弦者,心有寒熱,今無寒熱則非表邪可知。虛陽不歸其根,故短氣。裏急者,似脹非脹,似痛非痛,而中氣否塞也。小便不利而少腹滿者,三焦水道由腎下達膀胱,水道得溫則行,遇寒則凍,腎陽既耗,水道遂瘀,按此證必兼腰痛,嘗見好眠睡忍小便者,其腰必痛,水瘀腎藏,以膨急而傷也。否則,其膀胱必痛,亦以膨急而傷也。
若夫腎陽以多欲而喪,則水藏虛寒,其氣不能上下行。不上行,則與水之上源隔絕,而見氣短裏急。不下行,則下流之輸泄無力,而見小便不利,少腹急。下文雖有小建中一方以治裏急,八味腎氣丸以治小便不利,自非猛自懲艾,實於生命無濟,倘如《西廂記》所云:「月移花影,疑是玉人來。」雖盧扁其奈之何。
白話文:
男性脈象呈現虛弱且沉弦,沒有寒熱交替的症狀,呼吸短促,腹部內有緊迫感,小便不順暢,面色蒼白,時而眼睛昏花並伴有鼻衄,下腹部脹滿,這是因為過度勞累所致的結果。
一般來說,脈象如果出現沉弦,不是代表內有水濕停留,就是表明有表層的寒邪。卫气虚弱会产生寒意,营气虚弱则可能引发热感。所以,如果在外感病中见到沉弦脉,通常会伴随心中忽冷忽热的感觉;而现在没有寒热症状,就可明白這並非外感邪氣的表現。身體的虛陽不能回歸到根本(腎),因此會感到呼吸短促。所谓的“裏急”,感覺像是腹部脹但又不完全是脹痛,而是中氣阻滯不通畅的表現。小便不顺畅且下腹部脹滿,這是因為三焦(體內水液運行的通道)中的水分應該從腎臟往下輸送到膀胱,當水道得到溫暖就會流通,遇到寒氣則可能凝滯。由於腎陽已經衰弱,導致水道淤滯。據此推斷,這種情況通常伴有腰痛,常見於那些經常憋尿或嗜睡的人,因為腎臟積水膨脹而受損。不然的话,可能膀胱也會感到疼痛,同樣也是因為膨脹受壓的緣故。
至於腎陽因縱慾而耗損,造成腎臟虛寒,其機能無法正常上下運行。向上不能通行,則與身體上部的水液循環隔絕,因而出現呼吸短促和腹部內緊迫的症狀。向下不能通行,則排泄功能減弱,表現為小便不順和下腹部緊急的情況。後面雖然提到了小建中湯可以用來治療腹部內緊迫,以及八味肾氣丸可以治療小便不順,但如果本人不嚴格克制不良習慣,實際上對挽救生命並無太大幫助。就像《西廂記》裡所描述:“月移花影,疑似佳人來臨。”即便是像盧醫扁鵲這樣的大醫,面對這樣的患者也是無可奈何的。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差,陰寒精自出,痠削不能行(上節面色白,時目瞑兼衄,當在此節勞之為病下)。
上節言腎陽之虛,「小便不利與少腹急」為連文,與下「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同,「面色白」三語屬陰虛,為此節脫簡,今訂正之。血虛而陽絡之末空,不能上榮顏面,因而色白。腦為髓海,髓之精則以目睛為標,精竭而腦虛,目睛失養,不能勝陽光之逼,故時目瞑。陰虛而浮陽竄腦,腦氣熱,則顱骨之縫開,故兼衄。
此證惟目時瞑者,為予所親見,予詩友吳葦青名希鄂者,詩才高雋,嘗患房勞證,畏陽光,雖盛暑必以黃布罨窗欞,與人對語時,忽然閉目良久,人皆謂目力之不濟,而不知腦氣不能濡養眸子,不能久耐陽光也。手足煩為掌心足底皆熱,脾陰虛也。春夏不勝陽熱,故劇,秋冬陽氣伏藏,故差。
白話文:
勞累所導致的疾病,特徵是脈象浮大,手腳感到不適,且在春夏季節病情更加嚴重,而秋冬季節則有所緩解。患者會出現陰寒之精自動外泄,身體痠軟消瘦,以致行動不便。(上述症狀還包括面部蒼白,時常眼睛昏花並伴有鼻衄,這些應歸於描述勞累所生病變之下。)
前文提到的是腎陽虛弱的情況,其中“小便不暢與小腹緊迫感”是相連的症狀,與下文的“小腹拘挛緊張,小便不通暢”相同。“面色蒼白”的描述屬於陰虛的症狀,這裡可能是由於文獻殘缺,現予以修正。血液虧虛,使得陽氣經絡末端空虛,無法上升滋潤面部,因此面色呈現蒼白。腦被視為髓的海洋,髓的精華反映在眼珠上,精氣耗盡導致腦部虚空,眼睛得不到足夠的滋養,無法承受陽光的刺激,所以時常需要閉眼休息。陰液不足時,浮陽上竄影響到腦部,腦部氣分熱盛,以致頭骨縫隙開放,因而伴有鼻出血的症狀。
這種病症中,特別是眼睛時常需要閉合的狀況,是我親眼所見的案例。我的詩友吳葦青,又名希鄂,才華橫溢,曾經遭受房事過度的困擾,他害怕陽光,即便在炎炎夏日也要用黃布遮蔽窗戶。與人交談時,會忽然閉眼很久,人們都誤以為是他的視力問題,卻不了解實際上是腦部氣血無法充分滋養眼睛,無法長時間承受陽光照射。手腳感到煩熱,這是手掌心和腳底發熱的表現,根源於脾胃陰液的虧虛。春夏季節難以承受陽熱之氣,因此病情加劇;到了秋冬季節,隨著陽氣潛藏,病情就會有所好轉。
陰虛之人,相火不能蟄藏,宗筋易舉易泄,而胆火益弱,陰頭益冷,宜乎髀肉日削,欲行不得,而一步三折搖矣。
男子脈浮弱而濇為無子,精氣清冷。
易始乾坤,生生之義大矣。《繫辭傳》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其所以象人體者,盡人能言之,人子始生,則母之交骨開,故謂之闢。寡欲則無二偶而腎陽充,故靜專而動直,此即大生之義也。若男子之脈,以陽氣不足而浮弱,以精血不足而濇,則其腎藏元陽必虛,而交感之時,精冷而不能有子,此證惟羊肉當歸湯足為療治。
白話文:
陰虛的人,相火不能潛藏,導致筋骨容易興奮和早洩,膽火更加衰弱,下部(可能指生殖器或性器官)變得更冷。因此,他們的股肉會逐漸消瘦,想運動卻無法做到,走路時步履蹣跚、搖晃。
男性脈搏浮弱且沈澱,表示不育,精氣清涼。
易經的起始部分論述乾坤,生命的意義宏大。《繫辭傳》提到:「乾卦,它的靜態是專注,動作是直線,因此孕育了生命。坤卦,它的靜態是閉合,動作是擴張,因此促進了生育。」這些描述完全符合人類體質的特點,一個新生兒的出生,就是母親骨縫開闢的象徵,這就是「擴張」。如果一個人保持寡慾的生活,那麼他就能避免性伴侶的重複選擇,使腎陽充足,這就是「專注」和「直線」的動作,這正是「孕育生命」的意義。對於男性脈搏表現為陽氣不足、脈搏浮弱和血液不足的情況,說明他的腎臟本來就虛弱,當性行為發生時,精液冷涼,導致不育。這種情況,可以通過羊肉當歸湯來治療。
冬令服二三劑,定當黍谷回春,雖婦人有痛淋者,亦能生子,屢試而效,閱者倘能傳佈,功德莫大焉(予所定之方,用生羊肉三觔,當歸四兩,生附子一枚,生薑四兩,附子無麻醉性,羊肉不羶,生薑不甚辣,服此者向無流弊,勿懼)。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髮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
白話文:
冬天服用兩到三次,一定能讓身體恢復活力,即使是婦女患有疼痛和尿頻的情況也能生育子女,多次嘗試都有效果,閱讀的人如果能夠傳播出去,這是最大的善行。(我的處方是使用生羊肉三斤、當歸四兩、生附子一顆、生薑四兩,附子沒有麻藥性質,羊肉不會腥味重,生薑不是很辣,服用這個不會有副作用,請不要害怕)。
對於失去精力的人來說,小腹部緊張,陰莖寒冷,眼睛昏花,頭髮脫落。脈搏非常虛弱且緩慢,可能是由於消化不良、出血或失去了精力導致的。脈象出現各種輕微緊縮的現象,男性可能是因爲遺精,女性可能會夢到與他人發生關係,可以用桂枝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桂枝龍骨牡蠣湯配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失精之情不同,始則有夢而遺,是尚有相火也。至於不夢亦遺,而腎陽始敗矣。又其甚則醒時亦遺,而腎陽益敗矣。少腹弦急,濁陰下注而小便不利也。陰頭寒,精氣虛而寒濕下注宗筋也。目之瞳人,視腦氣盈虛為出入,腦氣以精血兩竭而虛,故目眩(此與痰飲之眩、少陽病之眩不同)。
此與歷節之頭眩同,精神恍惚,開目則諸物旋轉,閉目則略定,世傳防眩湯,間有特效,錄之以為救急之助,方用黨參、半夏各三錢,歸、芍、熟地、白朮各一兩,川芎、山萸各五錢,天麻三錢,陳皮一錢,輕者四五劑,可以永久不發。予早年病此,嘉定秦芍舲師曾用之,惟多川芎三錢耳,至今三十年無此病,皆芍師之賜也。
白話文: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兩),这七种药材,使用七升水进行煎煮,煮至剩余三升药液,分作三次温服。
对于遗精的情况有所不同,起初可能伴随梦境而发生,这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相火(指身体中的阳热之气)。发展到没有梦境也会遗精,表明肾脏的阳气开始衰退。更严重的状况是清醒时也会发生遗精,意味着肾脏的阳气更加衰败。小腹部感觉紧绷且疼痛,这是浊阴(体内的寒湿之气)向下流动,可能导致小便不顺畅。阴部感觉寒冷,这是因为精气虚弱加上寒湿之气下注影响到关键部位(宗筋)。眼睛的瞳孔,其清晰度会随着脑气的充足或亏虚而变化,当脑气因精血两亏而虚弱时,就会出现眼花(这种眼花与痰饮引起的眩晕、少阳病的眩晕不同)。
这种情况下的头昏眼花与痹证中的头昏相似,患者精神恍惚,睁开眼周围事物似乎在旋转,闭眼后稍有缓解。民间流传有一剂[防眩汤],偶尔能展现出显著效果,记录下来作为紧急情况下的辅助治疗。此方采用党参、半夏各三钱,当归、芍药、熟地、白术各一两,川芎、山茱萸各五钱,天麻三钱,陈皮一钱。轻微症状者,服用四五剂后,可长时间不再发作。我早年患此病时,嘉定的秦芍舲老师曾为我施以此方,只是多用了三钱的川芎。至今三十年来未再复发,全赖芍师的恩赐。
髮者血之餘,故少年血盛則黑,老年血衰則白。至於腎藏虛寒,胞中血海之血,乃不能合督脈上行於腦,腦氣不濡而髮為之落,此正如高秋風燥,草木黃落者然。脈失精則虛,亡血則芤,下利清穀則遲。勞之所以失精者,相火不能蟄藏也。所以失血者,陰氣益虛,相火益熾,陽根拔於下,血海之血乃隨之而上脫也。
所以下利清穀者,人體精血日損,水分益寒,入胃之水飲以不得溫化而下陷也。胆火下竄,真陰不守,在男子則為失精,在女子則為夢交,於是脈芤而見動,脈微而見緊,泄之愈甚,陰寒愈急,若更以滋陰降火之劑投之,則陽氣愈不得升,陰液益無統攝,故用桂枝湯以扶脾陽,加牡蠣、龍骨以固腎陰,獨怪近世醫家,專用生地、石斛、麥冬、知母、玉竹、黃柏一切陰寒滋膩之品,吾不知其是何居心也。
白話文:
頭髮是血液剩餘的表現,因此年輕時血液旺盛頭髮就烏黑,到了老年血液衰弱則變得花白。當腎臟虛寒時,下腹部(胞中)如同血的海洋般的血液,無法與督脈一同上行到腦部,腦部得不到滋潤,因而導致頭髮脫落,這就像深秋時節風乾燥,草木枯黃凋落一樣。脈象失去精氣就會變得虛弱,大量失血則呈現芤脉,而持續腹瀉排出未經消化的食物則脈象遲緩。勞累導致精氣流失的原因,在於體內的相火無法潛藏。引起失血的原因,則是體內陰氣更加虛弱,相火更加熾烈,下部的陽氣根基被拔起,血海中的血就跟隨著向上流失。
至於腹瀉並伴有排泄出未經消化食物的症狀,表示人體的精血日漸損耗,體內水分更加寒冷,進入胃中的水液因為不能得到溫暖轉化而向下滲漏。膽腑之火向下竄動,真陰不能固守,在男性可能表現為遺精,在女性則可能出現夢遺般的現象,於是脈象呈現芤動或微緊,如果再用瀉下的藥物治療,會使腹瀉更加嚴重,陰寒之氣愈加急迫。假如此時再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如生地、石斛、麥冬、知母、玉竹、黃柏等一類性質陰寒滋腻的藥物,將使得陽氣更難以上升,陰液也更缺乏統攝。因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使用桂枝湯來扶持脾胃的陽氣,加上牡蠣和龍骨來鞏固腎陰。令人驚訝的是,近代許多醫生卻專門使用這些陰寒滋膩的藥物,我不明白他們是出於什麼考慮。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
人體血分多於水分,則熱度高而脈道利,應指者條達而沖和。水分多於血分,則熱度低,而脈道窒,應指者虛弱而微細。水分多則衛強,血分少則營弱。凡人醒時則陽氣外達,寐則陽氣內守,衛所以夜行於陰也。衛氣內守則營氣當夜行於陽之時,不能外泄,故寐者無汗,惟衛氣不守,營氣從之,乃為盜汗。盜汗者,衛不與營和也。
按傷寒之例,衛不與營和,先時以桂枝湯發汗則愈,更加龍骨以鎮浮陽,牡蠣以抑上逆之水氣,則盜汗當止,師雖不出方治,讀者當觀其通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
白話文:
男人如果體質虛弱,脈象細微,就容易盜汗。因為身體水分比血液多,熱度低,脈道阻塞,所以脈象虛弱細微。水分多則衛氣強,血分少則營氣弱。人醒著的時候,陽氣外達,睡覺時陽氣內守,衛氣在夜間運行於陰分。衛氣內守,營氣就應該在夜間運行於陽分,不會外泄,所以睡覺不會出汗。只有當衛氣不守,營氣跟著外泄,才會盜汗。盜汗就是衛氣不與營氣協調。
根據傷寒的治療原則,如果衛氣不與營氣協調,可以先用桂枝湯發汗,就會好轉。如果再加上龍骨來鎮壓浮陽,牡蠣來抑制上逆的水氣,盜汗就會停止。雖然文中沒有開具處方,但讀者應該能理解其道理。
人到五六十歲,如果患病時脈象很大,並且出現背部疼痛、腸鳴、脖子腫大等症狀,都是勞損造成的。
少年氣血俱盛,則脈當實大而動數,老年氣血俱虛,則脈當虛細而安靜,此其常也。至於病脈,固不盡然。人當用力太過,陽氣外張,則其脈必大,此固不可以年齒論。然則師言「其病脈大,痹俠背行」者,蓋謂勞力陽傷於前,陽張汗泄,故始病倦怠。見浮大之脈,毛孔不閉,風寒乘之,汗液未盡者,乃悉化為濕,背毛錮於寒濕,因俠背而痹,但既痹之後,陽氣一虛,即脈不應大。此證初起,當與風濕同治,麻黃加朮、麻黃杏仁薏苡甘草二湯,皆可用之。
至於痹證既成,則其脈當微,而為黃耆五物證,所以然者,痹在太陽部分,陽氣已為寒濕所困,豈有陽氣不達而其脈反大者乎!若陰寒內據,孤陽外越,則其脈亦大。陰寒內據,則水走陽間而為腸鳴,此證不見下利,即病腹痛,宜四逆、理中輩。至於外證見馬刀俠癭,則脈見弦大,時醫以為小柴胡證,其實不然。
白話文:
年輕人血氣都旺盛時,脈象應該是實在、粗大且跳動快速的;老年人血氣都衰弱時,脈象則應該細弱而平和,這是通常的情況。然而對於病態的脈象,當然就不一定如此了。人在用力過度時,陽氣向外擴張,這時脈象必定會變得洪大,這種情況不能單純依據年齡來判斷。但是老師說“如果患者的脈象洪大,且伴有背部痙攣”的情況,大概是因為先前勞力過度傷害了陽氣,導致陽氣外泄出汗,因此開始時會感到疲憊無力。如果出現浮大脈象,毛孔張開,風寒趁機入侵,汗水未完全蒸發,就會轉化為濕氣,背部的毛髮被寒濕所束縛,沿著背部引發痙攣,然而一旦痙攣後,陽氣一旦虛弱,脈象就不應該再維持洪大。這種病症初期,治療應該結合風濕一同考慮,可以使用[麻黃]加白朮的方劑,或者是麻黃搭配[杏仁]、薏苡仁、甘草的二號湯,都是適用的。
到了痹證已經形成的時候,脈象就應該細微,這時就屬於黃耆建中湯的適用症狀,原因是痹癥發生在太陽經部位,陽氣已經被寒濕所困擾,怎麼可能陽氣不通暢而脈象反而變大的呢!若是陰寒在體內盤踞,使得孤單的陽氣向外逃逸,這種情況下脈象也可能變大。陰寒在內佔據時,水分會滲入陽分引起腸鳴,這種病症如果沒有腹瀉,就會出現腹痛,適合使用四逆湯或理中湯這類藥方。至於外表症狀中出現[馬刀]狀的脖頸腫塊(可能是甲狀腺腫大),脈象呈現弦緊且大,有些醫生誤以為是小[柴胡]證的表現,實際上並非如此。
馬刀之狀,若長形小蚌,生於腋下,堅硬如石,久乃成膿潰爛。俠癭生於頸項,連連如貫珠,初起用旱煙杆中煙油塗之,三日即消,外科小金丹亦可用之。日三服,每服二粒,以消為度。此證雖起於失志鬱怒,究與陰疽相類,其中必有寒濕結毒,小柴胡湯必然無濟,若不早治,一二年後潰爛不收,未有不死者也。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脈沉小而遲,是為水寒血敗,血分熱度愈低,津液不能化氣,故名脫氣。疾行則喘喝者,腎虛不能納氣也。血分之熱度弱而又弱,故手足逆寒。寒水下陷,故腹滿而溏泄。胃中無火,故食不消化。按此條在《傷寒論》中為少陰寒濕證,亦當用四逆、理中主治。
白話文:
馬刀狀的病徵,就如同一個細長的小蚌殼,出現在腋下,摸起來堅硬如同石頭,時間久了可能會化膿並且潰爛。而俠癭則是生在脖子部位,一串串的像串珠一樣,剛開始發現時可以使用旱煙管中的煙油塗抹,三天後通常就能消退,外科常用的小金丹也是治療選項之一。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兩粒,直到症狀消失為止。這種病症雖然起因於情緒抑鬱或憤怒,但實際上與陰疽的情況相似,其內部必定有寒濕毒邪結聚,單純使用小柴胡湯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不早早治療,一兩年之後可能會出現潰爛且無法癒合的情況,到那時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
脈象如果呈現沉小而緩慢,這被稱為脫氣。患此病的人如果快速行走就會氣喘吁吁,伴有手腳冰冷的現象,腹部脹滿,嚴重時還會有腹瀉,且食物無法正常消化。
脈象沉小且緩慢,表明是水寒侵犯導致血液機能衰退,血液的溫熱能量越發降低,以致體內的津液無法正常轉化為氣,因此被稱為脫氣。快速行走時感到氣喘吁吁,這是因為腎氣虛弱無法攝納氣息。血液中的熱能極度衰弱,造成四肢逆冷。寒水之氣向下滲透,導致腹部脹滿並且有稀便的症狀。胃中缺乏足夠的火力去消化食物,因此飲食不易吸收。根據《傷寒論》的記載,這種情況屬於少陰寒濕證型,治療上應當考慮使用四逆湯或理中湯作為主方。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摶,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脈弦為陽氣衰,脈大而芤為陰氣奪,陽衰則中寒,陰奪則裏虛,兩脈並見,其名曰革。浮陽不降,則陽不攝陰,陰不抱陽,則精血寒陷。此條見婦人雜病篇,治婦人半產漏下,則有旋覆花湯,而男子亡血失精,獨無方治,而補陽攝陰之法,要以天雄散為最勝。天雄以溫下寒,龍骨以鎮浮陽,白朮、桂枝以扶中氣,而坎離交濟矣。
白話文:
脈象弦大,弦代表了陽氣的衰弱,大則是陰氣的奪取,陽氣衰弱會導致身體的寒氣,陰氣奪取則會使內裡變得虛弱,這兩種脈象同時出現,稱為「革」。在女性中,這種脈象可能表現為半產或漏下;在男性中,則可能是亡血或失精的現象。
脈象弦大是體現了身體陽氣和陰氣的不平衡,陽氣不足會引發寒症,陰氣不足則導致虛弱。當這兩種情況共同存在時,我們稱之為「革脈」。在婦女的情況下,這種脈象通常與分娩失調或月經異常相關,可以通過「旋覆花湯」來治療。然而對於男性來說,如果出現亡血失精的情況,並沒有特定的藥方進行治療,但總的治療原則是補充陽氣和攝納陰氣,其中「天雄散」被認為是最有效的療法。
「天雄散」以溫暖下焦寒氣為主,龍骨用於鎮定浮動的陽氣,白朮和桂枝則有助於調理中焦的氣血,促進身體的平衡和健康。
黃坤載云:「後世醫法不傳,治此乃用清涼滋潤,中氣崩敗,水走火飛,百不一生,今之醫士不可問也。」諒哉斯言。
天雄散方
天雄(三兩炮)白朮(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飴糖(一升)
白話文:
黃坤載說:「後世醫術失傳,治療這種病症只用清涼滋潤的方法,但中氣崩潰,水火失衡,百不存一,現在的醫生不可問也。」這話實在有道理。
天雄散的配方:天雄(三兩炮製)、白朮(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散劑,用酒服用,每次半錢匕,一天三次,病情需要可以適當增加劑量。
虛勞症導致裡急、心悸、鼻衄、腹痛、夢遺、四肢酸痛、手足發熱、咽乾口燥,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
小建中湯的配方:桂枝(三兩)、甘草(二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飴糖(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裏急以下諸證,用小建中湯,此乃第一篇所謂治肝補脾之方治也。厥陰含少陽胆火,胆實則氣壯而強,胆虛則氣餒而悸。腹為足太陰部分,肝胆之火逆於太陰,則腹中痛。厥陰之脈絡於陰器,胆火下泄,則夢失精。陰泄於下,腦應於上,則為衄。脾精不行於四肢,故四肢痠楚而手足煩熱。
脾精不上承,故咽乾而口燥。其病在脾,致病之由則為肝胆,此證肝胆俱虛而不任瀉,故特出建中湯以補脾,使肝藏不虛,則胆火潛藏,豈能洩腎陰而傷脾藏,故又云:「肝虛則用此法」也。
白話文:
上六種藥物,以七升水煎煮,收獲三升濃縮液,去除濾渣,加入阿膠和蜂蜜,再次置於微火上煮至溶解,服用溫熱藥液一升,每日三次。
針對腹部疼痛、頻尿等症狀,可以使用小建中湯,這是關於治療肝脾兩虛的第一個方法。厥陰經包涵少陽膽火,膽實則氣勢壯大,膽虛則氣力不足,心悸。腹部是足太陰經的範疇,肝膽之火逆向進入太陰,導致腹部疼痛。厥陰經與生殖器官相連,膽火下洩,會導致夢中遺精。下體有濕氣,影響頭部,則會出現鼻血。脾臟的精氣不能正常流經四肢,因此四肢痠痛,手腳煩熱。
脾臟精氣不能向上供應,導致咽喉乾燥,口乾舌燥。病在脾臟,病因則是肝膽,此病表現為肝膽俱虛,無法承受排泄,所以特別使用小建中湯來補脾,讓肝藏不再虛弱,這樣膽火就能得到潛藏,不會傷害腎陰,影響脾藏。所以說,「肝虛則用此法」。
虛勞裏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黃耆建中湯方
即小建中湯內加黃耆一兩半,餘依上法。若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虛勞一證,急者緩之以甘,不足者補之以溫,上節小建中湯其主方也。但小建中湯於陽虛為宜,陰陽並虛者,恐不能收其全效,仲師因於本方外加黃耆以補陰液,而即以黃耆建中為主名,此外之加減不與焉。氣短胸滿加生薑者,陽氣上虛,故氣短,陰干陽位,故胸滿,因加生薑以散之。
白話文:
虛勞、腹瀉、全身無力,可以用黃耆建中湯治療。黃耆建中湯就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了黃耆,其他藥材用量和之前一樣。如果患者有氣喘胸悶的症狀,可以加生薑。如果患者肚子脹滿,可以去掉大棗,加茯苓,這樣可以治療肺虛、體虛的問題。如果想補氣,可以加半夏。
腹滿所以去棗加茯苓者,腹滿為太陰濕聚,防其壅阻脾氣也,因去大棗加茯苓以泄之,濕去而脾精上行,然後肺臟得滋溉之益,故肺之虛損亦主之。補氣所以加半夏者,肺為主氣之藏,水濕在膈上,則氣虛而喘促,故納半夏以去水,水濕下降,則肺氣自調,其理甚明。陳修園以為匪夷所思,不免自矜神秘,蓋彼第見俗工以補為補,而不知以瀉為補,故自負讀書得閒耳。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八味腎氣丸見婦人雜病篇)。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此腎陽不充之證也。腎臟虛寒,則水濕不能化氣,膨急於上則腰痛,膨急於下則少腹拘急,此證仲師主以崔氏八味丸,然予曾用之,絕然不應,乃知陳修園易以天雄散為不刊之論也。
白話文:
腹部脹滿,因此去掉大棗並加入茯苓的原因,在於腹部脹滿通常是由於太陰溼邪聚集所導致,防止其壅塞阻礙脾胃機能。因此,去除大棗並添加茯苓用以疏导濕氣,一旦濕氣排除,脾胃的精微物質就能上行,接著肺部也能得到充分的滋潤,也因此對肺部的虛弱損傷同樣有效。加入半夏以補氣的原因,在於肺是主管全身氣機的臟器,若水濕滯留在膈膜上方,會導致氣虛而呼吸短促,故而使用半夏來去除水濕,當水濕向下排出後,肺氣自然得以調和,這個道理很明確。陳修園認為這種做法難以理解,未免過於自誇其神秘,大概是只看到一般醫者單純以補為主,卻不了解透過疏导也能達到補益的效果,所以他自認從閱讀中得到了獨到的見解。
對於虛弱疲勞、腰痛、小腹部緊縮疼痛以及小便不順暢的症狀,主要以八味腎氣丸來治療(八味腎氣丸的內容可參考婦人雜病篇章)。這裡提到的腰痛、小腹部緊縮及小便不暢,是腎陽不足的表現。當腎臟虛寒時,體內的水液無法正常氣化,積聚膨脹向上則導致腰痛,向下則引起小腹部不適。張仲景對此主張使用崔氏八味丸來治療。然而,我曾經使用此方但效果不佳,進而意識到陳修園改用天雄散的建議實際上是不可動搖的正確論點。
原腎臟所以虛寒者,則以腎陽不藏之故,腎陽不藏,則三焦水道得溫而氣反升,水欲下泄,虛陽吸之,此水道所以不通也,方用龍骨、天雄以收散亡之陽,白朮補中以制逆行之水,桂枝通陽以破陰霾之寒,於是天晴雲散,水歸其壑矣。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薯蕷丸方
薯蕷(三十分)人參(七分)白朮(六分)茯苓(五分)甘草(二十八分)當歸(十分)乾地黃(十分)芍藥(六分)芎藭(六分)麥冬(六分)阿膠(七分)乾薑(三分)大棗(百枚為膏)桔梗(五分)杏仁(六分)桂枝(十分)防風(六分)神麴(十分)豆黃卷(十分)柴胡(五分)白斂(二分)
白話文:
腎臟之所以虛弱而感到寒涼,原因在於腎中的陽氣未能妥善儲存。當腎陽不能妥善潛藏時,就會導致三焦水液的運行通道得不到足夠的溫煦,反而使得氣向上逆,水本應向下排泄,但因虛弱的陽氣吸引,造成水液排泄不暢,這就是水道阻塞的原因。治療上使用龍骨和天雄來收集散失的陽氣,白朮用以補益中氣並控制水液的逆流,桂枝則能疏通陽氣以驅散寒濕之氣。如此一來,猶如天空放晴、雲霧消散,水自然能順利流向低處。
對於各種虛弱疲憊、體質不足、以及由風邪引發的多種疾病,可以使用[薯蕷丸]作為主方來治療。
以下是[薯蕷丸]的配方:
- 薯蕷(三十分)
- 人參(七分)
- 白朮(六分)
- 茯苓(五分)
- 甘草(二十八分)
- 當歸(十分)
- 乾地黃(十分)
- 芍藥(六分)
- 芎藭(六分)
- 麥冬(六分)
- 阿膠(七分)
- 乾薑(三分)
- 大棗(使用一百枚熬製成膏)
- 桔梗(五分)
- 杏仁(六分)
- 桂枝(十分)
- 防風(六分)
- 神麴(十分)
- 豆黃卷(十分)
- 柴胡(五分)
- 白朮(二分)
以上各味藥材組成薯蕷丸,旨在調理身體機能,增強體質,並針對虛弱與風氣所引起的各種疾病進行治療。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虛勞諸不足,是為正虛。風氣百疾是為邪實。正虛則不勝表散,邪實則不應調補,此盡人之所知也。若正虛而不妨達邪,邪實而仍應補正,則非盡人之所知也。仲師虛勞篇於黃耆建中、八味腎氣丸已舉其例,復於氣血兩虛,外感風邪者,出薯蕷丸統治之方。所用補虛凡十二味,舍薯蕷、麥冬、阿膠、大棗外。
實為後人八珍湯所自出,去風氣百疾者凡九味,白斂能散結氣,治癰疽瘡腫,斂瘡口,愈凍瘡,出箭鏃,止痛,大率能通血絡壅塞而排泄之力為多。蓋風之中人,肌腠外閉而脾陽內停,方中用白斂,所以助桂枝之解肌也。風中皮毛,則肺受之,肺氣被阻,欬嗽乃作,方中用桔梗、杏仁所以開肺也。
白話文:
上方所列二十一種藥物,應磨成粉末,再用煉過的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如同彈丸,空腹時以酒送服一丸,一百丸為一個療程。
虛弱疲勞各種體質不足的狀況,這是正氣虛弱的表現。風氣引發的各種疾病,則屬於邪氣實在的問題。當正氣虛弱時,身體就不適合使用發散表邪的治療方式;而邪氣實在時,也不應該直接進行滋補,這些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識。但如果在正氣虛弱的情況下不妨礙驅除邪氣,在邪氣實在的同時仍然需要補充正氣,這就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了。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的虛勞篇章中,通過黃耆建中湯和八味腎氣丸已經舉出了這樣的例子,並且對於氣血兩虛、又受到風邪侵襲的患者,提出了薯蕷丸作為全面治療的方案。該方使用的補虛藥物共有十二味,除了薯蕷、麥冬、阿胶、大枣之外,
實際上成為後世[八珍湯]的源頭,去除風氣及多種疾病所用的九味藥中,白朮具有收斂作用,能夠化解癥結,治療癰疽和疮腫,促進傷口癒合,治療凍瘡,並有助於排出箭簇等異物,同時具有止痛效果,其主要功能在於疏通血脉阻塞並促進排泄。風邪侵入人體後,會導致肌肉腠理外在緊閉而脾陽在內受阻,方中使用白朮便是為了輔助桂枝達到解肌的效果。風邪侵犯皮毛,影響到肺部,使得肺氣受阻,進而引起咳嗽,方中使用桔梗和杏仁正是為了打開肺氣,使其通暢。
氣血兩虛,則血分熱度愈低,因生裏寒,方中用乾薑,所以溫裏也。風氣外解必須表汗,然其人血虛,設用麻黃以發之,必致亡陽之變,故但用防風、柴胡、豆卷以泄之。且風著肌肉,脾陽內停,胃中不無宿垢,胃納日減,不勝大黃、枳實,故但用神麴以導之。要之補虛用重藥,懼不勝邪也。
開表和裏用輕藥,懼傷正也。可以識立方之旨矣。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酸棗仁湯方
白話文:
氣血兩虛,導致血液溫度下降,体内容易出現寒症,因此藥方中加入乾薑溫暖內裏。風寒入侵需要發汗驅散,但病人氣血虛弱,如果使用麻黃發汗,可能導致陽氣耗散,因此只用防風、柴胡、豆卷來散風寒。此外,風邪侵襲肌肉,脾陽內停,胃中積食,導致食欲不振,無法承受大黃、枳實等藥物,所以只用神麴來導滞。總之,補虛要使用重藥,擔心病人承受不住;驅散風寒要使用輕藥,擔心傷及正氣。通過這個例子,就能理解配方的用意了。
虛勞、虛煩失眠,可用酸棗仁湯治療。
酸棗仁湯的配方如下: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茯苓(各二兩)芎藭(一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酸棗仁湯之治虛煩不寐,予既屢試而親驗之矣。特其所以然,正未易明也。胃不和者,寐不安,故用甘草、知母以清胃熱。藏血之藏不足,肝陰虛而濁氣不能歸心,心陽為之不斂,故用酸棗仁以為君。夫少年血盛,則早眠而晏起,老年血氣衰,則晚眠而晨興,酸棗仁能養肝陰,即所以安魂神而使不外馳也,此其易知者也。惟茯苓、川芎二味,殊難解說。
蓋虛勞之證,每兼失精亡血,失精者留濕,亡血者留瘀。濕不甚,故僅用茯苓(茯苓無真者,予每用豬苓、澤瀉以代之,取其利濕也)。瘀不甚,故僅用川芎。此病後調攝之方治也。
白話文: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茯苓(各二兩)、芎藭(一兩),
以上五種藥材,使用八升水來熬煮酸棗仁,煮至剩下六升時,再加入其他藥物一同煎煮,直至剩下三升藥液,分作三次溫熱服用。
我多次親身試驗並確認了酸棗仁湯對於治療虛弱煩躁、失眠的療效,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卻不易明白。當胃部不協調時,睡眠也會受到影響,因此使用甘草和知母來清除胃熱,達到安定的作用。如果藏血的臟器(肝)功能不足,肝陰虛就會導致濁氣無法回歸心臟,進而使心陽無法收斂,這時便以酸棗仁作為主藥來治療。年輕人血氣旺盛,通常早睡晚起;老年人血氣衰退,則會晚睡早起。酸棗仁能夠滋養肝陰,從而安定心神,防止精神外散,這是較易理解的部分。然而,茯苓和川芎這兩味藥的用途就比較難以解釋清楚了。
在虛弱疲憊的病症中,常伴有遺精和失血的情況,遺精會造成濕氣停留,失血則可能留下瘀滯。若濕氣不是很嚴重,就只用茯苓來處理(因為真正的茯苓不易獲取,我經常以豬苓和澤瀉替代,以達利濕的效果)。同樣地,如果瘀滯情況不算太重,就只使用川芎。這個方劑主要是針對病後的調理和康復治療。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主之。
大黃蟅蟲丸方
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黃(十兩)乾漆(一兩燒令煙盡)虻蟲(一升去翅足熬)水蛭(百枚熬)蠐螬(百枚熬)蟅蟲(半升熬)
白話文: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主之。
長期勞累,身體極度虛弱,導致瘦弱不堪,腹部脹滿,無法正常進食。這些問題可能是由飲食過量、情緒壓力、飲食不當、房事過度、飢餓、勞累,以及經絡和營養氣血受損所引起。體內可能積聚了乾燥的血液,造成皮膚乾燥、粗糙,雙眼晦暗無光。為了調節身體、補充虛弱,可以使用「大黃蟅蟲丸」來治療。
大黃蟅蟲丸方
- 大黃(經過蒸煮處理):十分份量。
- 黃芩:二兩份量。
- 甘草:三兩份量。
- 桃仁:一升份量。
- 杏仁:一升份量。
- 芍藥:四兩份量。
- 乾地黃:十兩份量。
- 乾漆:一兩份量,經過燒製直到煙霧散盡。
- 虻蟲:一升份量,去除翅腳後進行煎炸處理。
- 水蛭:一百枚,煎炸後使用。
- 蠐螬:一百枚,煎炸後使用。
- 螳蟲:半升份量,煎炸後使用。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大黃蟅蟲丸主治為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外證則因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立方之意,則曰緩中補虛。夫桃仁、芍藥、乾漆,所以破乾血(芍藥破血,人多不信,試問外科用京赤芍何意),加以虻蟲、水蛭、蠐螬、蟅蟲諸物之攻瘀(蟅蟲俗名地鱉蟲,多生竈下垃圾中,傷藥中用之,以攻瘀血,今藥肆所用硬殼黑蟲非是)。有實也,大黃以瀉之。
有熱也,杏仁、黃芩以清之。其中惟甘草緩中,乾地黃滋養營血,統計全方,似攻邪者多而補正者少。仲師乃曰:「緩中補虛。」是有說焉,譬之強寇在境,不痛加剿除,則人民無安居之日,設漫為招撫,適足以養疽遺患。是攻瘀,即所以緩中,緩中即所以補虛也。今有患陽明實熱者,用大承氣湯不死,用滋陰清熱之藥者,終不免於死,則本方作用,可以比例而得之矣。
白話文:
上方所列十二味藥材,應細磨成粉,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搓制成小豆大小的丸劑,以酒送服五粒丸藥,每日服用三次。
大黃蟅蟲丸主要治療由於過度勞累導致的極端虛弱、身體瘦削、腹部脹滿且無法正常飲食的病症,其外在表現為體內有乾血積聚,皮膚粗糙如鱗甲交錯,雙眼暗淡無光。該方劑的設定意圖在於緩和病情並滋補虛弱。其中,桃仁、芍藥、乾漆的作用是用來分解體內的乾血(雖然有人對芍藥能破血持懷疑態度,但試問在外科中使用赤芍的目的是什麼呢?);再配合虻蟲、水蛭、蛴螬、蟅蟲等藥物以攻逐瘀血(蟅蟲常稱為地鱉蟲,多生長在爐灶下的垃圾堆中,常用於治療創傷,因其能攻散瘀血,而現今藥店所售的堅硬黑色蟲體並非此物)。
對於體內有實質病邪,使用大黃予以瀉下;若伴有熱象,則配以杏仁和黃芩來清熱。方中甘草能夠緩和中焦,乾地黃則滋養營血。總觀整個方劑,表面上看似乎是攻邪的藥物居多,而補益正氣的藥物偏少。然而,張仲景大師卻說:“此方意在緩和病情並補充虛弱。”這裡面有其道理:好比強盜佔據領地,如果不狠狠地消滅他們,百姓就無法安寧生活;如果輕易地妥協招安,只會姑息養奸,留下後患。因此,攻逐瘀血實際上就是在緩和病情,緩和病情也就是在補充虛弱。
舉例來說,現在有人患有陽明經的實熱病證,使用大承氣湯可以治愈而不致死亡;但如果使用單純滋陰清熱的藥物,病人往往難以避免死亡的結局。由此可見,大黃蟅蟲丸的療效,便能通過這樣的對比而得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