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1)
《傷寒發微》 (11)
1. 《傷寒發微》
其不用龍骨、牡蠣以定煩燥,吳茱萸湯以止吐逆者,為中脘氣和,外脫之陽氣,自能還入胃中也。此誤用桂枝湯後救逆第一方治,而以復中陽為急務者也。至於腳之攣急,則當另治。脾為統血之藏,而主四肢,血中溫度,以發汗散亡,不能達於上下,故手足厥。陽氣上逆,至於咽乾吐逆,則津液不降。
血不濡於經脈,故腳攣急。師為作芍藥甘草湯,一以達營分,一以和脾陽,使脾陽動而營氣通,則血能養筋而腳伸矣。此誤用桂枝湯後救逆第二方治,以調達血分為主者也(芍藥通血之瘀,故婦入腹中疾痛用之,外證癰膿脹痛亦用之,可以識其效力矣)。至於胃氣不和,譫語,重發汗燒針亡陽,則於誤發汗,外歧出之證,治法又當別論。
夫胃中水穀之液充牣,則潤下而入小腸。胃中之液,為發汗所傷,則燥實不行,壅而生熱。穢熱之氣,上衝於腦,則心神為之蒙蔽,而語言狂亂,則稍稍用調胃承氣以和之。若以發汗手足冷,燒針以助其陽氣,陽氣一亡再亡,不獨中陽虛,並腎陽亦虛,乃不得不用四逆湯矣(芍藥甘草湯,並腸癰之右足不伸者用之亦效。甲戌六月,於陸家根驗之)。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經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從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燥,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此節申明上節之義,示人治病之法,當辨緩急也。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風,為桂枝湯證,惟腳攣急不類。按寒濕在下,則足脛痠疼,當用附子以溫腎,却不知此證之自汗出為表陽虛,心煩、腳攣急為裏陰虛,更用桂枝發汗,則表陽更虛,而手足冷。汗出則裏陰更虛,由是津液不足而咽乾,血不養筋而拘急,胃中燥而譫語,但救逆當先其所急。
手足厥冷,為胃中陽氣亡於發汗,不能達於四肢,故先用乾薑甘草湯以復中陽,而手足乃溫。脛拘急為血隨陽鬱,不能下濡筋脈,故用疏營分瘀滯之芍藥,合甘緩之甘草,使血得下行而濡筋脈,而兩腳乃伸。至如胃中燥熱而發譫語,則為穢濁上蒙於腦,一下而譫語即止,故治法最後。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芍藥(二兩)生薑(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桂枝(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傷寒發微》
不用龍骨、牡蠣來治療煩躁,用吳茱萸湯止吐逆,是因為中脘之氣平和,外散的陽氣自然能回到胃中。這是誤用桂枝湯後,救治逆證的首要方法,以恢復中焦陽氣為急務。至於腳攣急,則需另行治療。脾臟是統攝血液的臟器,並主宰四肢,血液的溫煦之氣因發汗而散失,不能到達四肢末端,所以手足厥冷。陽氣上逆,導致咽乾吐逆,是因為津液不能下降。
血液不能滋潤經脈,所以腳攣急。老師用芍藥甘草湯治療,一是通達營氣,一是調和脾陽,使脾陽運轉,營氣通暢,則血液就能滋養筋脈,使腳伸直。這是誤用桂枝湯後救治逆證的第二種方法,以調和血液運行為主。(芍藥能通血瘀,所以婦女腹中疼痛或外證癰腫脹痛也用它,由此可以看出它的療效。)至於胃氣不和,譫語,再次發汗或針灸導致陽氣耗損,則屬於誤用發汗導致的另類病症,治療方法又當另論。
胃中水穀的精華充盈,就會潤滑向下進入小腸。如果胃中津液因發汗而受損,就會乾燥不通,阻塞而生熱。污濁的熱氣上衝腦部,就會蒙蔽心神,導致言語狂亂,所以可少量使用調胃承氣湯來調和。如果因為發汗導致手足冰冷,用針灸來增強陽氣,陽氣一再損耗,不僅中焦陽氣虛弱,腎陽也會虛弱,那就不得不使用四逆湯了。(芍藥甘草湯,也用於治療腸癰導致右足伸展困難的病症,效果很好。甲戌年六月,在陸家根驗證過。)
問:「症狀表現為陽氣衰竭,按照療法治療卻加重病情,出現手足厥冷、咽喉乾燥、兩腿拘急和譫語。老師說夜半手足會溫暖,雙腳會伸直,怎麼知道這樣?」答:「寸口脈浮大,浮主風,大主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急。病情類似桂枝湯證,因為在其中加入附子,增加桂枝導致出汗,附子溫通經脈,陽氣耗損導致如此。手足厥冷、咽喉乾燥、煩躁不安,陽明經氣鬱結,譫語煩亂,再服用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恢復,雙腳會發熱,脛部仍然略微拘急,再次服用芍藥甘草湯,脛部就能伸直。用承氣湯讓大便稍溏,就能止住譫語,所以知道病能痊癒。」
這一段闡明了上一段的道理,向人們展示治療疾病的方法,應該區分緩急輕重。太陽中風,發熱出汗惡風,是桂枝湯的證候,只是腳攣急與此不同。按理說寒濕在下,則足脛酸痛,應該用附子溫腎,卻不知此證是因自汗導致表陽虛,心煩、腳攣急是裡陰虛,再用桂枝發汗,則表陽更虛,而手足冰冷。出汗則裡陰更虛,因此津液不足而咽乾,血液不能滋養筋脈而拘急,胃中乾燥而譫語,但救治逆證應先處理最緊急的症狀。
手足厥冷,是胃中陽氣因發汗而耗損,不能到達四肢,所以先用乾薑甘草湯來恢復中焦陽氣,然後手足才會溫暖。脛拘急是因為血液隨著陽氣鬱滯,不能下降滋潤筋脈,所以用疏通營氣、消除瘀滯的芍藥,配合緩和的甘草,使血液能下降滋潤筋脈,然後雙腳才能伸直。至於胃中燥熱而出現譫語,是因為污濁之氣蒙蔽了腦部,只要下降,譫語就會停止,所以治療方法放在最後。
太陽病,項背強直,無汗,惡風,葛根湯主治。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芍藥(二兩)生薑(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桂枝(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至二升。去上沫,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溫服一升,蓋被取微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