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0)
《傷寒發微》 (10)
1. 《傷寒發微》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此條訂正)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芍藥、麻黃、甘草(各十八銖)大棗(四枚)生薑(一兩二銖)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後倣此)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此節為風寒兩感治法。中風之確證在發熱,傷寒之確證在惡寒。熱多寒少,則風重而寒輕,師於是用桂枝二以解肌,越婢一以解表,便當汗出而愈。設令寒多熱少,麻黃重於桂枝,不可言知,越婢之有石膏,又當在禁例矣。按「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句,當在熱多寒少下,今在節末,實為傳寫之誤。
否則既云不可發汗,猶用此發汗之藥,有是理乎?若夫脈微弱而無陽,惡寒甚,則宜乾薑附子湯,不甚,亦宜芍藥甘草附子湯,此正可以意會者也。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小便利,則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白朮、茯苓(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服桂枝湯,汗從肌腠外泄,便當盡劑而愈。或服湯已,而汗出不徹,或因表汗未泄,而反下之,則水氣當停心下。水鬱於中,則陽冒於上,而頭項為之強痛。翕翕發熱而無汗者,停蓄之水,不能作汗故也。水停心下,則心下滿而微痛。水氣不行,故小便為之不利。方用芍藥、甘草以舒頭項之強急,生薑、大棗溫中而散寒,白朮、茯苓去水而降逆,但使水道下通,則水之停蓄者,得以舒泄,而標陽之鬱於頭項及表分者散矣。邪不陷於在背之經輸,故不用升提之葛根。
水在心下而不在下焦,故不用豬苓、澤瀉。去桂枝者,則以本病當令水氣內消,不欲令陽氣外張故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腹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乾薑(二兩)
上兩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甘草(炙各四兩)
上兩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自汗出,微惡寒為表陽虛。心煩,小便數,腳攣急為裏陰虛。蓋津液耗損,不能濡養筋脈之證也。表陽本虛,更發汗以亡其陽,故手足冷而厥。裏陰本虛,而更以桂枝發汗,傷其上潤之液,故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乃陽亡於外,中氣虛寒之象也,故但需甘草乾薑湯溫胃以復脾陽,而手足自溫,所以不用附子者,以四肢稟氣於脾,而不稟氣於腎也。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太陽病,發燒怕冷,但發熱症狀比怕冷明顯,應該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如果脈搏微弱,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不可以發汗。(此條已修正)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芍藥、麻黃、甘草(各十八銖),大棗(四枚),生薑(一兩二銖),石膏(二十四銖,用碎布包裹,後續用藥也依此法)。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五升,先煮麻黃至沸騰一、二次,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二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這一節講的是風寒夾雜的治療方法。中風的明確證據是發熱,傷寒的明確證據是怕冷。發熱比怕冷明顯,說明風邪重,寒邪輕,因此用兩份桂枝湯來解肌表,一份越婢湯來解表,這樣就能出汗而痊癒。如果怕冷比發熱明顯,則麻黃的用量應該比桂枝多,這就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了,而越婢湯中含有石膏,更應該禁用。根據原文,「宜桂枝二越婢一湯」這句話應該放在「熱多寒少」之下,現在卻放在節末,顯然是抄寫錯誤。
否則,既說不能發汗,又用這種發汗的藥物,豈不是矛盾嗎?如果脈搏微弱,陽氣不足,怕冷很嚴重,就應該服用乾薑附子湯;如果怕冷症狀不嚴重,也應該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這些都是可以根據情況判斷的。
服用桂枝湯後,如果病人腹瀉,仍然頭頸部疼痛,陣陣發熱,不出汗,心下飽滿,略微疼痛,小便不利,就應該服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小便通暢,病就好了。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白朮、茯苓(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材,用水八升,煮到剩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服用桂枝湯後,汗液從肌膚排出,藥物服用完畢,病就好了。如果服藥後,汗出不徹底,或者因為表邪未解而腹瀉,則水氣會停留在心下。水氣鬱結於內,陽氣就會上衝,導致頭頸部疼痛。陣陣發熱不出汗,是因為停滯的水分不能化為汗液。水停留在心下,就會導致心下飽滿,略微疼痛。水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小便不利。這個方子用芍藥、甘草舒緩頭頸部肌肉的緊張,生薑、大棗溫中散寒,白朮、茯苓利水消腫,只要水道通暢,停滯的水分就能排出,停留在頭頸部和體表的陽氣就能散掉。邪氣沒有深入背部的經絡,所以不用具有升提作用的葛根。
水停留在心下而不是下焦,所以不用豬苓、澤瀉。去掉桂枝,是因為本病應該讓水氣內消,不想讓陽氣外散。
傷寒脈搏浮,自汗,小便頻繁,心煩,輕微怕冷,腳抽筋,反而用桂枝來治療,想攻其表,這是錯誤的。如果出現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嘔吐,就應該服用甘草乾薑湯來溫補陽氣。如果手腳冰冷的症狀好轉,腳變暖和,再服用芍藥甘草湯,腳就會伸直。如果胃氣不和,神志不清,就少服一點調胃承氣湯。如果反覆發汗,還要用針灸,就服用四逆湯。
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兩),乾薑(二兩)。
以上兩味藥材,用水三升,煮到剩一升五合,過濾掉藥渣,分次溫熱服用。
芍藥甘草湯:
炙甘草、芍藥(各四兩)。
以上兩味藥材,用水三升,煮到剩一升五合,過濾掉藥渣,分次溫熱服用。
自汗,輕微怕冷,是表陽虛;心煩,小便頻繁,腳抽筋,是裏陰虛。這是津液損耗,不能滋潤筋脈的表現。表陽本來就虛,再發汗就會耗損陽氣,所以手腳冰冷。裏陰本來就虛,再用桂枝發汗,會損傷上焦的津液,所以咽喉乾燥。煩躁嘔吐,是陽氣外泄,中氣虛寒的表現,所以只需要用甘草乾薑湯溫胃補脾陽,手腳就會溫暖,不用附子,是因為四肢的氣血來源於脾,而不是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