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9)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9)

1. 《傷寒發微》

所以然者,凡病血分熱度漸高則病加,熱度漸低則病退,脈微而緩,熱度漸低之證也。然同是脈微,要不可執一而論。若脈微而身寒,則又為陰陽俱虛,不可發汗、更吐、更下,仲師雖不出方治,要以四逆、理中為宜。若面有熱色,微頳,如鬱冒狀,則營熱欲泄為汗,而皮毛不達也。

且營熱內張,毛孔外塞,則其身必癢,故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以期肌表雙解,則一汗而愈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却與桂枝湯則愈。

風池穴在腦後,風府在背脊第三節下。凡風邪之中人,必從腦後及背後輸入,乘其虛也,故俗稱「仙人只怕腦後風」。太陽中風,既服桂枝湯,便當蒸發腠理之血液,泌汁而成汗。然不能直出於表,藥力助血熱內張,必有反煩不解之見證。所以然者,則以風邪從入之穴,抑塞而不通也。

故但需刺二穴以瀉之,更服桂枝湯,便當汗出而愈矣。所以然者,則以此二穴最空虛,為營分熱力所不達,故初服桂枝湯而無濟也。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不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此條訂正)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生薑(一兩六銖)杏仁(十六枚)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服桂枝湯而大汗出,設風邪即從汗解,脈當和緩,為其風邪去而營氣和也。設大汗後不見洪大之脈,而病仍不解,則陽明未曾化燥,故宜與桂枝湯如前法,不妨一汗再汗。此條與後一條為比例,後條脈見洪大,故宜白虎,本條脈不洪大,故仍宜桂枝。傳寫者脫去「不」字耳。

若既服桂枝湯,形似熱多寒少之瘧,日再發而無定候,但令營氣與衛氣和則一汗可愈。然必用桂枝二麻黃一湯者,則以營分之血熱,勝於衛分之水氣故也。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湯方載陽明篇。

治病之法,愚者察同,智者察異。服桂枝湯大汗出,與上節同,而前證與桂枝湯如前法者,為其脈不洪大,且無煩渴之變證也。夫大汗之後,營陰苟略無耗損,則當外安靜而內潤澤。今乃心神煩冤,大渴引飲,則太陽寒水外盡,陽明燥氣內張,心營被灼,故大煩。胃液頓涸,故大渴。

方用石膏、知母以除煩,生甘草、粳米加人參以止渴,而煩渴解矣,此白虎湯加人參之旨也。惟近世用人參多係種參,吉林人以硫水溉之,使易發生,每含溫性,似不如西洋參為適用,然西醫稱其能補胃液。北京產婦多服之,則竟用遼參,亦未為不合也。

白話文:

《傷寒發微》

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血分熱度:熱度漸增則病情加重,熱度漸減則病情好轉。脈象微弱而緩慢,是熱度漸減的表現。但脈象微弱不能一概而論。若脈微且身寒,則屬陰陽俱虛,不可發汗、催吐或瀉下,雖然仲景先生沒有留下相應的方劑,但還是以四逆湯、理中湯為宜。如果面色發熱,微帶紅潤,像鬱悶憋氣的樣子,則說明營氣之熱想通過汗液排出,但皮膚毛孔閉塞。

因為營氣之熱內在充盈,毛孔阻塞,所以身體會發癢,因此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以期使肌表同時疏解,出一身汗就能痊癒。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覺煩躁不安者,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即可痊癒。

風池穴位於腦後,風府穴位於頸椎第三節下方。凡是風邪侵襲人體,必定從腦後和背後入侵,乘虛而入,所以民間俗稱「仙人只怕腦後風」。太陽中風,服用桂枝湯後,應該使腠理中的血液蒸發,分泌汗液。然而汗液無法順利排出體表,藥力助長血熱內盛,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這是因為風邪入侵的穴位受到阻滯不通。

所以只需要針刺這兩個穴位以疏通經絡,再服用桂枝湯,就能汗出而癒。這是因為這兩個穴位最為空虛,營分之熱力達不到,所以初服桂枝湯無效。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汗出,脈象不洪大者,繼續服用桂枝湯,方法同上。如果症狀類似瘧疾,每日發作兩次,汗出後必定痊癒,宜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此條已訂正)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生薑(一兩六銖)杏仁(十六枚)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加入其他藥物,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服用兩次。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汗出,如果風邪隨汗液排出,脈象就會和緩,這是因為風邪已去,營氣平和的緣故。如果大汗後脈象仍不洪大,而病情沒有好轉,則說明陽明經尚未化燥,所以宜繼續服用桂枝湯,可以多出幾次汗。這條與下一條形成對比,下一條脈象洪大,所以用白虎湯,本條脈象不洪大,所以仍用桂枝湯。先前抄寫者遺漏了「不」字。

如果服用桂枝湯後,症狀類似寒少熱多的瘧疾,每日發作兩次,時間不定,只要使營氣和衛氣調和,出一身汗就能痊癒。但必須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是因為營分之血熱盛於衛分之水氣。

服用桂枝湯後,大汗淋漓,煩躁不安,口渴難解,脈象洪大者,應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湯方載於《傷寒論》陽明篇。

治療疾病的方法,愚者觀察相同之處,智者觀察不同之處。服用桂枝湯後大汗淋漓,與上一節相同,但前者繼續服用桂枝湯是因為脈象不洪大,且沒有煩渴等變證。大汗之後,如果營陰略微沒有損傷,則應該外表安靜,內裡滋潤。現在卻心神煩躁不安,口渴引飲,則說明太陽經的寒水已盡,陽明經的燥熱內盛,心營被灼傷,所以煩躁。胃液枯竭,所以口渴。

方劑使用石膏、知母以除煩,生甘草、粳米加人參以止渴,這樣煩渴就能解決,這就是白虎湯加人參的用意。只是近世使用的人參多為栽培的人參,吉林人用硫磺水灌溉,使它容易生長,往往帶有溫性,似乎不如西洋參合適,但西醫說它能補胃液。北京產婦多服用它,因此最終還是使用遼參,也並非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