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8)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8)

1. 《傷寒發微》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發汗遂漏不止,與下之利遂不止同,皆用藥過當之失也。蓋發汗則毛孔大開,皮毛為衛陽所屬,衛陽以發汗而虛,毛孔乃欲閉不得,風襲毛孔之虛,因而惡風。汗與小便,同源而異趨,春夏汗多則小便少,秋冬汗少則小便多,可為明證。汗不能止,水液能外而不能內,故小便難也。

津液從皮毛外泄,則四肢脈經脈不濡,屈伸為之不利。夫汗出惡風原屬桂枝湯本證,惟表陽不固,不得不於本方中加熟附子一枚,以固表陽,但令表陽能復。衛氣之屬於皮毛者,自能衛外而為固,於是漏汗止,而諸恙自愈矣。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汗下之後,病情未離肌腠,則仍宜桂枝湯。上節於汗後表陽虛者,則加附子以溫之。本節則於下後陰虛,及陰陽並虛者,更示人以加減之法也。下後氣上衝,則脈促而胸滿。氣上衝者,陽有餘而陰不足,芍藥苦泄傷陰,非陰虛者所宜,故去之。若下後脈微,則裏陰虛,所以知其為裏陰虛者,以脈管中血液不足知之也。

下後身寒,則表陽虛,所以知其為表陽虛者,以腠理血熱不勝表寒知之也。陰虛故去芍藥,此與脈促胸滿同。陽虛故加熟附子一枚,此與發汗後漏遂不止同。學者於此,可以觀其通矣。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麻黃(去節,後倣此)、甘草(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人一身毛孔,為魄汗從出之路,衛氣主之。衛氣行水,故稱寒水,所以無汗之太陽病,外寒為多。人一身肌腠孫絡交互,營氣主之。營氣行血,易於生熱,所以有汗之太陽病,表熱為甚。瘧病由汗液不徹,留著毛孔之裏、肌理之外,發時則先寒後熱,固為肌表同病,太陽病如瘧狀者亦然。得太陽病八九日,已在一候之後,於法當傳陽明,乃更發熱惡寒,則不傳陽明可知。

便是熱多寒少,其人嘔,大便硬,或小便赤痛,尤當為少陽陽明同病。今則其人不嘔,則胆胃無上逆之氣。清便自可,則腸中及下焦,並無燥熱之象,且瘧之將愈,以發無定候為驗。今一日二三度發,則太陽之邪當隨汗解,此正在必先振慄郤復汗出而愈之例。設脈弦者,可與小柴胡湯,脈不弦而微緩,即可決為將愈,並小柴胡亦可不用。

白話文:

《傷寒發微》

桂枝加附子湯方

發汗過度導致汗液不止,與下瀉過度不止一樣,都是用藥過量的失誤。因為發汗會使毛孔大開,皮膚毛髮屬於衛陽的範圍,衛陽因發汗而虛弱,毛孔想要閉合卻做不到,風寒便乘虛而入毛孔,所以會惡風。汗液和小便同出一源但方向不同,春夏汗多則小便少,秋冬汗少則小便多,這是明顯的證據。汗液止不住,體液只能往外流而不能回流,所以小便困難。

津液從皮膚毛髮外洩,則四肢經脈得不到濡養,屈伸不利。汗出惡風原本是桂枝湯的主治症狀,只是表陽不固,所以不得不於桂枝湯中加熟附子一枚,以固護表陽,讓表陽恢復。衛氣屬於皮膚毛髮,本來就能抵禦外邪而保持肌體的固密,於是漏汗停止,其他的病症自然也就痊癒了。

太陽病,下瀉之後,脈搏急促胸悶者,桂枝去芍藥湯主治。如果稍微感覺寒冷,則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治。

汗下之後,病情尚未離開肌膚腠理,則仍應使用桂枝湯。上一節提到汗後表陽虛弱者,則加附子溫補。本節則針對下瀉後陰虛,以及陰陽俱虛者,更進一步說明加減藥物的法則。下瀉後氣往上衝,則脈搏急促而胸悶。氣往上衝,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芍藥苦寒瀉陰,不是陰虛者適宜服用的,所以要去掉。如果下瀉後脈搏微弱,則是裏陰虛,之所以知道是裏陰虛,是因為脈管中血液不足所致。

下瀉後身寒,則是表陽虛,之所以知道是表陽虛,是因為腠理的血熱不足以抵抗表寒。陰虛所以去掉芍藥,這和脈搏急促胸悶的情況相同。陽虛所以加熟附子一枚,這和發汗後汗液不止的情況相同。學習者由此可以看出其藥物加減的道理是相通的。

太陽病,病程在八九天,像瘧疾一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病人不嘔吐,大便通暢,一天發作二三次。脈搏微弱緩慢,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脈搏微弱而惡寒,這是陰陽俱虛,不可再發汗、再催吐、再瀉下。面色反而有熱色,則病情尚未好轉。因為不能微微出汗,身體一定發癢,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人體全身毛孔,是汗液排出之路,衛氣主導它。衛氣運行水液,所以稱為寒水,因此無汗的太陽病,多半是外寒。人體全身肌膚腠理經絡相互交錯,營氣主導它。營氣運行血液,容易產生熱量,因此有汗的太陽病,表熱較為嚴重。瘧疾是由於汗液鬱滯不通,停留在毛孔內、肌膚之外,發作時先寒後熱,所以是肌膚表層共同致病,太陽病類似瘧疾的也是如此。得了太陽病八九天,已經過一候之後,按理應該傳變到陽明經,卻再次出現發熱惡寒,則可以知道它不會傳變到陽明經。

如果是熱多寒少,病人嘔吐,大便乾燥,或者小便赤痛,則更應當認為是少陽陽明經同時患病。現在病人不嘔吐,則膽胃沒有逆氣上衝。大便通暢,則腸胃及下焦沒有燥熱的現象,而且瘧疾將要痊癒,以發作時間不定為驗證。現在一天發作二三次,則太陽經的邪氣將隨著汗液排出,這正是先寒慄然後出汗而痊癒的例子。如果脈搏弦急,可以用小柴胡湯,脈搏不弦急而微弱緩慢,就可以斷定將要痊癒,小柴胡湯也可以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