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66)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66)

1. 痰飲欬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欬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重,謂之溢飲。欬逆倚息,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首節先辨四飲之名,次節進求四飲之義。水與津液併居,則為痰飲。痰粘胸膈,水濕流入痰囊,倒懸腸間,則為懸飲。水溢四肢,則為溢飲。水痰為衝氣上激支撐胸膈,則為支飲。是為四飲定名。夫所謂痰飲者,太陽寒水失於開泄,外不達於皮毛,內不行於下焦,於是留積成痰。

人體水分與血分平均則盛,水氣不達於皮毛肌腠,血肉中水分不充則瘦,故病痰飲者,往往素盛而今瘦,水痰下注大腸,則漉漉有聲,此肺病延入大腸之證也。所謂懸飲者,水至中焦,陽氣不足,不能直達下焦,於是結於脅下而病支滿,欬則痛引胸脅,此下焦不通之證也。所謂溢飲者,表汗不泄,與太陰之濕混雜,即身體為之疼重。

疼重者,脾陽不運,肌肉為水氣所痹也。水流四肢,則四肢腫,謂水從中道外溢也。所謂支飲者,衝氣從下上逆,支撐無已,故欬逆倚息不得臥,表裏水氣壅塞,故形如腫,此則四飲之義也。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心為君主之官,居清陽之位,諸藏可以有水,而心藏不當有水。所謂水在心者,直以水氣淩心言之。水氣不能作汗外泄,內陷中脘,則心下堅硬而短氣。惡水不欲飲者,心陽被遏而中氣寒也。

肺主皮毛,衛氣充則太陽寒水,外泄皮毛而為汗,衛氣虛則太陽之氣,留於胸中為水,胸中陽氣蒸化,乃一變而成似痰非痰之涎沫,吐之不已,津液日耗,乃欲飲水,水入不化,涎沫益多。脾主一身肌肉,而為濕藏,水濕混雜,傷及中氣,肌肉不稟中氣,故少氣而身重。肝脈布脅肋,水在脅下,故曰水在肝。

太陽之脈夾脊抵腰中,與三焦水道並行,中焦水道瘀積,則脅下支滿。脅下為寒水之藏,水道痞結,故嚏而痛,其實病不在肝也。腎水上泛,水氣淩心,故心下悸,是謂五藏飲。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欬嗽則輒已。胸中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留飲之來源不同,證情則往往相類,陽氣痹於外,則水邪停於裏,此其握要之區,不可不察也。大抵病之所由成,莫不起於形寒飲冷,形寒者當發汗,汗出太過,內藏燥實,是病陽明,汗出不徹,即為留飲。飲冷者,中氣先病,水陷於胃與大腸,轉為濡瀉,是病太陰。水氣停蓄上膈,亦為留飲,以手入冷水浣濯,亦多病此,為其陽氣痹也。

白話文:

問: 請問「飲」有四種,是指哪四種呢? 老師說: 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問: 這四種「飲」有什麼不同呢? 老師說: 有些人原本很壯實,現在卻變瘦了,體內的水分在腸道間流動,發出瀝瀝的聲音,這叫做痰飲。喝水後,水流到脅肋下方,咳嗽時會牽引疼痛,這叫做懸飲。喝的水在身體各處流動,本來應該透過汗液排出,卻無法排出,導致身體沉重,這叫做溢飲。咳嗽氣逆,呼吸困難,不能平躺,身體像腫脹一樣,這叫做支飲。

首先解釋四種「飲」的名稱,接著說明它們的意義。水和體內的津液一起存在,就成為痰飲。痰黏在胸膈,水濕流入痰囊,倒懸在腸道之間,就成為懸飲。水溢到四肢,就成為溢飲。水痰和氣往上衝擊,支撐胸膈,就成為支飲。這就是四種「飲」的定義。所謂的痰飲,是太陽經的寒水無法正常疏泄,在外無法到達皮膚毛孔,在內無法到達下焦,於是積聚成痰。

人體內水分和血分平衡時身體強壯,水氣無法到達皮膚,血肉中的水分不足就會消瘦,所以患有痰飲的人,往往原本壯實卻變得消瘦。水痰往下流到大腸,就會發出漉漉的聲音,這是肺病蔓延到大腸的表現。所謂的懸飲,是水到中焦,陽氣不足,無法直接到達下焦,於是積聚在脅肋下方而導致脅肋脹滿,咳嗽時會牽引胸脅疼痛,這是下焦不通的表現。所謂的溢飲,是表汗無法正常排出,與太陰經的濕氣混合,就會導致身體疼痛沉重。

感到疼痛沉重,是因為脾陽無法運化,肌肉被水氣阻礙。水流到四肢,就會導致四肢腫脹,這表示水從中間向外溢出。所謂的支飲,是衝氣從下往上逆行,不斷支撐,導致咳嗽氣逆,呼吸困難,不能平躺,身體內外都被水氣堵塞,所以身體看起來像腫脹一樣,這就是四種「飲」的意義。

水在心, 會導致心下部位堅硬,呼吸短促,討厭水,不想喝水。水在肺, 會吐出很多口水,反而想喝水。水在脾, 會感到氣短,身體沉重。水在肝, 會導致脅肋下方脹滿,打噴嚏時會疼痛。水在腎, 會導致心下部位悸動。

心是君主之官,位於清陽之位,其他臟腑可以有水,但心臟不應該有水。所謂的「水在心」,是指水氣直接侵犯心臟。水氣無法變成汗液排出,反而內陷中脘,就會導致心下部位堅硬,呼吸短促。討厭水,不想喝水,是因為心陽被遏制,中氣虛寒。

肺主宰皮膚毛孔,衛氣充足時,太陽經的寒水會從皮膚毛孔排出成為汗液。衛氣虛弱時,太陽經的氣會留在胸中成為水。胸中陽氣蒸化,會變成像痰又不像痰的口水,不斷吐出,津液不斷消耗,反而想喝水。但水喝進去又無法消化,口水反而更多。脾主宰全身肌肉,也是濕氣的儲藏地,水濕混雜,會傷害中氣,肌肉得不到中氣的滋養,就會感到氣短,身體沉重。肝脈分佈在脅肋部位,水在脅肋下方,所以說「水在肝」。

太陽經的脈絡夾著脊椎通往腰部,與三焦水道並行,中焦水道淤積,就會導致脅肋下方脹滿。脅肋下方是寒水的儲藏地,水道阻塞,所以打噴嚏時會疼痛,其實病不在肝臟。腎水往上泛濫,水氣侵犯心臟,就會導致心下部位悸動,這就是五臟的「飲」。

心下有留飲的人, 背部會像手掌大小的地方感到寒冷。留飲, 會導致脅肋下方疼痛,牽引到鎖骨上方,咳嗽時就會稍微緩解。胸中有留飲的人, 會感到呼吸短促,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脈象沉的, 表示有留飲。

留飲的來源不同,但症狀往往相似,陽氣被阻礙在體外,水邪就會停留在體內,這是關鍵所在,必須仔細觀察。大體上,疾病的形成,大多是因為受寒和喝冷飲,受寒時應該發汗,但如果發汗過多,體內就會變得乾燥,這是陽明病的表現。如果發汗不徹底,就會變成留飲。喝冷飲,會導致中氣先受損,水會陷於胃和大腸,轉變成稀便,這是太陰病的表現。水氣積聚在上膈也會變成留飲,用手浸泡在冷水中洗滌也容易得這種病,是因為陽氣被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