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25)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25)

1.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弦為少陽之脈,此盡人之所知也。然瘧病何以屬少陽,則以手少陽三焦寒水不得暢行皮毛之故。究其病由,厥有數因。人當暑令,靜處高堂邃宇,披襟當風,則汗液常少,水氣之留於皮毛之裏者必多,秋風一起,皮毛收縮,汗液乃凝冱於肌理,是為一因。勞力之人,暑汗沾漬,體中陽氣暴張,不勝煩熱,晝則浴以涼水,夜則眠當風露,未經秋涼,皮毛先閉,而水氣留著肌理者尤多,是為二因。又或秋宵苦熱,驟冒曉涼,皮毛一閉,水氣被遏,是為三因。

三因雖有輕重之別,而皮裏膜外,並留水氣,故其脈皆弦。痰飲之脈必弦者,由其有水氣故也。太陽寒水痹於外,一受秋涼,遂生表寒。營血受壓,與之相抗,是生表熱。故有寒熱往來之變。惟水氣輕者,隨衛氣而動,休作日早,其病易愈。水氣重者,隨營血內伏,休作日晏,其病難愈。

血熱內張,故脈弦數而多熱。水寒外勝,故脈弦遲而多寒。長女昭華治多熱者,用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治多寒者,則加乾薑、桂枝,此本孫氏《千金方》,每歲秋間,治癒者動至數十人,足補仲師方治之闕。至如弦小緊者下之差,或不盡然。所謂小緊者,或即溫瘧其脈如平之謂。

蓋溫瘧之為病,但熱不寒,即寒亦甚微,渴飲惡熱,不勝煩苦。本屬陽明熱證,用桂枝白虎湯後,表雖解而腹及少腹必脹痛,即不痛,亦必大便不行。予嘗治斜橋一妊婦,先病溫瘧,繼病腹痛,先用桂枝白虎湯,愈後,繼以腹痛下利,用大承氣湯而愈,後治一年近不惑之老人亦然,可見下之而差,為溫瘧言之。

辛未六月,浦東門人吳雲峰患間日瘧,發則手足攣急麻木,口苦吐黃水,午後熱盛譫語,中夜手足不停,脈滑數而弦,用大柴胡湯下之,一劑而差。此可證當下之瘧脈,不定為弦小緊矣。遲為血寒,故弦遲者可溫之。弦緊為太陽傷寒之脈,水氣留著皮毛,故可發汗。留著肌腠,故可針灸。

浮大之脈,陽氣上盛,證當自吐,不吐其胸必悶,故可用瓜蒂赤小豆散以吐之。至謂弦數者為風發,證狀未明,以理斷之,大約風陽暴發,兩手拘攣,卒然嘔吐。若吳生之證,所謂以飲食消息止之者,不過如西瓜汁、蘆根湯、菜豆湯之類,清其暴出之浮陽,然究不如大柴胡湯,可以劖除病根也。惟此證病後胃氣大傷,飲食少進,當以培養胃氣為先務,此又不可不知耳。

病瘧,結為癥瘕,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名瘧母,急治之。以月一日發,當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宜鱉甲煎丸。」

白話文:

老師說:「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弦脈且跳得快的,多是發熱;弦脈且跳得慢的,多是怕冷;弦脈細小又緊的,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好。弦脈跳得慢的,可以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弦脈跳得緊的,可以用發汗、針灸的方法來治療;脈象浮大,則可以用催吐的方法。弦脈且跳得快的,是風邪引發的,要用飲食調理來阻止病情發展。」

弦脈是少陽的脈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瘧疾為什麼歸屬少陽呢?是因為手少陽三焦的寒水不能順利地通過皮膚毛孔排泄的緣故。深究其病因,大概有以下幾種。人在夏天的時候,靜靜地待在高大的房屋中,敞開衣襟吹風,汗液就會比較少,水氣停留在皮膚毛孔裡的就必然多,等到秋風一起,皮膚毛孔收縮,汗液就會凝結在肌肉紋理之間,這是第一個原因。勞動的人,夏天汗濕衣服,體內的陽氣過度擴張,無法忍受煩熱,白天就用冷水洗澡,晚上就睡在風露之下,還沒等到秋涼,皮膚毛孔就先閉合了,而水氣停留在肌肉紋理間的就更多,這是第二個原因。又或者秋天的夜晚悶熱,突然遇到清晨的涼意,皮膚毛孔一閉合,水氣就被阻遏,這是第三個原因。

這三種原因雖然有輕重之分,但都在皮膚裡面、膜的外面,都留有水氣,所以脈象都是弦脈。痰飲的脈象也必然是弦脈,是因為有水氣的緣故。太陽經的寒水阻礙在體表,一旦受到秋天的涼意,就會產生體表的寒冷。營血受到壓迫,與之對抗,就會產生體表的熱。所以會有寒熱交替的變化。只是水氣比較輕的,會隨著衛氣運行,發病時間早,比較容易治好。水氣比較重的,會伏藏在營血之中,發病時間晚,比較難以治好。

血熱往內擴張,所以脈象弦且跳得快,多半是發熱。水寒在體表佔上風,所以脈象弦且跳得慢,多半是怕冷。長女昭華治療發熱多的病人,用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治療怕冷多的病人,就加乾薑、桂枝,這是依照孫思邈《千金方》的方子,每年秋天,治好的病人多達數十人,足以彌補張仲景方子的不足。至於說弦脈細小又緊的,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好,這可能不完全正確。所謂細小又緊的,也許就是溫瘧,它的脈象如同正常脈象。

溫瘧這種病,只是發熱而不怕冷,即使怕冷也很輕微,口渴想喝水,厭惡熱,難以忍受煩躁痛苦。本來屬於陽明經的熱證,用桂枝白虎湯之後,體表症狀雖然解除了,但腹部和少腹必定脹痛,即使不痛,也必定會大便不通。我曾經治療過斜橋的一個孕婦,先是得了溫瘧,接著腹痛,先用桂枝白虎湯治好後,接著又腹痛下痢,用大承氣湯才治好;後來治療一個年近五十的老人也是這樣,可見說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會好,是針對溫瘧而言的。

辛未年六月,浦東的學生吳雲峰得了隔日發作的瘧疾,發作時手腳抽搐麻木,口苦吐黃水,午後發熱嚴重,說胡話,半夜手腳不停地動,脈象滑數且弦,用大柴胡湯瀉下,一劑就好。這可以證明,應該瀉下的瘧脈,不一定是弦細小又緊。脈象遲是血寒的表現,所以脈象弦且跳得慢的,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弦緊是太陽經傷寒的脈象,水氣停留在皮膚毛孔,所以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水氣停留在肌肉紋理之間,所以可以用針灸的方法。

脈象浮大,是陽氣向上浮越,應該要用催吐的方法,不吐出來,胸部一定會悶,所以可以用瓜蒂赤小豆散來催吐。至於說弦脈且跳得快的是風邪引發的,症狀不明顯,根據道理來推斷,大概是風邪陽氣突然暴發,兩手抽搐,突然嘔吐。像吳雲峰的症狀,所謂用飲食調理來阻止病情發展,不過是用像西瓜汁、蘆根湯、菜豆湯之類的,來清除暴發出來的浮陽,但最終不如用大柴胡湯,可以徹底根除病根。只是這種病在病後胃氣會大傷,食慾不振,應該以培養胃氣為首要任務,這也是不能不知道的。

得了瘧疾,在體內形成腫塊,如果沒有治好,應該怎麼辦?老師說:「這叫做瘧母,要趕快治療。如果是每個月初一發病,應該在十五天痊癒。如果沒有好,應該在月底痊癒。應該用鱉甲煎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