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05)
《傷寒發微》 (105)
1. 少陰篇
虛陽在上,故咽痛。陰寒在下,故吐利。此與上節略同,為假熱實寒證。蓋亦白通湯加人尿豬胆汁之證也。
少陰病,下利,欬而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實少陰汗也。
太陽寒水,以少陰腎臟為關鍵,寒水不能不作汗外泄,乃下陷於寒水之藏,由下焦直泄膀胱。夫惟寒水壅阻,一時腎膀胱管中不能容納,乃溢入迴腸而為自利,此下利所以為少陰之本病也。惟欬而譫語,則為少陰證所本無。揆其所以至此變證者,則以火劫發汗之故。火劫發汗則陽氣張,燥熱上薄於肺則欬,燥熱迫胃中津液外泄,則胃熱上蒙腦氣,昏暗而為譫語。陽熱張於上,吸其下行之水道,故小便難。
譬之打火管者,細微之火氣在管中,能吸住人體,令毛孔中寒濕出於皮外,此證浮陽因火上浮,吸其下行之水,亦猶此也。愚按下利者決不譫語,已見譫語,當不復下利。此節當云:「少陰病,下利,欬而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則本病變病,較然分晰。竊意欬而譫語,當用調胃承氣湯,使腑滯下行,則燥熱之氣除,而欬與譫語可止,如是,則火氣不吸引於上而小便通矣。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裏,不可發汗。
少陰為病,由太陽寒水下陷三焦,此時腰以上淋巴微管,陽氣漸減,不與肌理毛孔相接泄為汗液。故脈細而沉數者,寒水下陷,孤陽將脫之象也。若更以表寒之故,誤認為表陽不足,誤用麻桂,而強責汗液外泄,勢必陽氣散亡而不歸其根,而惡寒益勝。仲師所以有不可發汗之戒也。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之。
少陰一證,血分中熱度既低,不能外達肌理,水分中陰寒凝冱,不能外達皮毛。脈微則無陽,於無陽之證而發其汗,則陽氣以外散而益薄,如煙之散,如火之減,其人固已死矣。脈濇則血少而陰竭,於血少陰竭之證而下之,則陰血以下而益燥,如木之枯,如草之萎,而其人又死矣。此陽微所以不可發汗,陰虛所以不可下也。
按太陽篇:「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脈濇為汗出不徹,更發汗則愈。」脈象與此二證略相似,特此為太陽證言之耳。若已傳少陰,則不惟脈微者當溫,脈濇者亦當溫。蓋溫則有氣,氣發則陰生,滋陰則無氣,無氣則陰不生。《內經》言:「勞者溫之。
」正此意也。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淋巴系統水液壅阻,不得陽氣以和之,則陰寒隔塞不通,如堅冰積雪,久而益硬,故其脈沉弦而搏指,名之曰緊。脈之所以緊者,與寒犯太陽之浮緊同,陰邪外迫而陽氣內抗也。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已過一候,使一候之中,陽氣當回,借如嚴冬暴寒,三五日必漸回暖。此證寒去利下,腸胃中凝冱積垢,與寒水俱從大便宣洩,如冰之解,如雪之消,而川谷潺湲矣。
白話文:
少陰篇
上焦虛陽不足,所以咽喉疼痛;下焦陰寒凝滯,所以嘔吐腹瀉。這與上一節類似,都是假熱實寒的證候,治療方法如同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
少陰病,腹瀉,咳嗽並神志不清(譫語),是因過度發汗傷了陽氣所致。小便不利,是因為強行發汗耗損了少陰經的津液。
太陽經的寒邪之水,以少陰經的腎臟為關鍵,寒水不得不從汗孔排出,卻下陷於寒水的藏府,由下焦直泄於膀胱。由於寒水阻塞,一時腎與膀胱的管道容納不下,便溢入迴腸而引起腹瀉,這就是少陰病腹瀉的根本原因。但咳嗽並神志不清,卻並非少陰病的本證。造成這種變化之症的原因,是因過度發汗傷陽所致。過度發汗傷陽則陽氣亢盛,燥熱之氣上犯肺部則咳嗽,燥熱迫使胃中津液外泄,則胃熱上蒙蔽腦氣,神志昏迷而出現神志不清。陽熱之氣上浮,吸住了向下流動的水液,所以小便不利。
就像打火筒一樣,細小的火氣在筒中,能吸住人體,令毛孔中的寒濕從皮膚排出,此證是浮陽因火氣上浮,吸住向下流動的水分,也如同此理。我認為腹瀉的人決不會神志不清,如果已經神志不清,就不會再腹瀉了。這一段應該說:「少陰病,腹瀉,咳嗽並神志不清者,是因過度發汗傷了陽氣所致。」這樣本病和變證就比較清楚了。我私下認為咳嗽並神志不清,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使腸胃中的阻塞之物排出,則燥熱之氣消除,咳嗽和神志不清就能停止,這樣,火氣就不會向上吸取水分,小便就能通利了。
少陰病,脈象細弱沉伏而數,病情在內,不可以發汗。
少陰病的發生,是由於太陽經的寒邪之水下陷於三焦,此時腰部以上的淋巴微管,陽氣漸漸減少,不能與肌膚毛孔相通而排出汗液。所以脈象細弱沉伏而數,是寒水下陷,陽氣將要衰竭的徵象。如果因為表寒,誤認為表陽不足,而錯誤地使用麻黃桂枝類藥物,強行發汗,勢必會導致陽氣散失而不歸其根,而惡寒加重。仲景大師所以有不可以發汗的告誡。
少陰病,脈象微弱,不可以發汗,是因為陽氣衰竭。陽氣已虛,尺脈弱而澀,更不可以服用瀉下藥物。
少陰病,血分中的熱度很低,不能到達肌膚,水分中的陰寒凝結,不能到達皮毛。脈象微弱就表示沒有陽氣,在沒有陽氣的情況下發汗,則陽氣會更加散失,如同煙消火滅,病人就會死亡。脈象澀滯表示血液不足,陰液枯竭,在血液不足陰液枯竭的情況下服用瀉下藥物,則陰血會更加損失,如同樹木枯萎,病人也會死亡。所以陽氣微弱不可以發汗,陰液虛損不可以瀉下。
《太陽篇》說:「尺脈微弱,這是裡虛,必須表裡皆實,津液自然調和,就會自然出汗而痊癒。」「脈象澀滯是因為汗出不透,再次發汗就會痊癒。」脈象與這兩種情況有些相似,但那是太陽病的論述。如果已經傳變到少陰病,則不論脈象微弱還是澀滯,都應該溫補。因為溫補則有氣,有氣則陰液滋生,滋陰則無氣,無氣則陰液不生。《內經》說:「勞倦者應該溫補。」正是這個意思。
少陰病,脈象緊,到七、八天,自己腹瀉,脈象突然變微弱,手足反而溫暖,脈象緊的現象也消失了,這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雖然腹瀉,但一定會自愈。
淋巴系統的水液阻塞,得不到陽氣的調節,則陰寒阻塞不通,如同堅冰積雪,時間久了就更加堅硬,所以脈象沉而弦,搏動有力,稱為脈緊。脈象緊的原因,與寒邪犯太陽經而引起的浮緊相同,都是陰邪外迫而陽氣內抗。少陰病脈象緊到七、八天,已經超過一候,在一候之中,陽氣應該回升,就像嚴冬酷寒,三五天後一定會漸漸回暖。這種情況下寒邪消退,腹瀉,腸胃中凝結的積垢,與寒水一起從大便排出,如同冰雪融化,流水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