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20)
《傷寒發微》 (120)
1. 厥陰篇
以上三證,大要厥陰從中見少陽之盛衰,致成燥熱寒濕諸變,惟下之利遂不止,則承上「飢不能食」言之。蓋此證水盛血寒,飢不能食,原係胃中濕痰阻塞,若有宿食,便不當飢,倘疑為宿食而誤下之,利必不止。
所以然者,以其人血分熱度低弱,不能化水為氣,泄出肌表,加以胃底胆汁為濕痰所遏,不能不消水,而腸胃中淋巴管,因亦被濕痰淤塞,失其排泄水液之權,故一經誤下,水勢乃直趨小腸大腸而不可止也。本條自「消渴」下,為胆火太甚之證。「飢不欲食」下,為胆火不足之證。
鄙人恐學者惑於俗工寒熱錯雜之謬論,故特分晰言之。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凡藏之主血者,皆謂之陰,肝為藏血之藏,故稱厥陰。人之一身,水以寒而主泄,水之所以能泄者,血熱為之蒸化也。血以溫而主藏,血之所以常溫者,水借血熱而散為氣,陰寒不加陵逼之病。故厥陰之病與太陰少陰同,陽回則生,寒極則死(血寒則死,故死後有口及遍身青黑者)。
向者醫家固稱厥陰為風木,以肝主筋,當如木之條達而不當鬱結也。此喻亦為近理,借如春風始生,草木萌芽,山谷啟秀,郊野繁花,當是時,天氣溫和,厥陰之藏宜必無病。若夫寒風蕭條,曠野寂寥,素雪晨飛,玄霜夕飄,木始病矣。吾意厥陰之病中風,手足必厥逆,脈必沉弦。
風入腠理,營血暴陰,脾陽阻遏,故脈沉而手足當寒。脈微浮為欲愈者,以血分之熱度漸高,營氣有外達之機,風將從肌腠解也(此證宜桂枝加附子湯)。張隱庵乃曰:「風為陽邪,脈主陰血,得陰血之微浮,而熱病當愈。」豈知厥陰中風,原不為熱病乎。若夫脈不浮而見沉弦,在裏而不能出表,風將何自而解,故曰不浮為未愈也。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於卯上。
厥陰為病,不從標本,而從中見之少陽,故有胆火合胃中燥熱而病消渴及心中熱痛者,亦有濕痰在胃,遏其相火,水盛血寒而病吐蚘者。然則厥陰之欲解,其為熱證乎?其為寒證乎?舍此而不辨,何以知丑至卯上之欲解也。吾即據本篇通例釋之,仲師言「厥少熱多,其病當愈。
」「寒多熱少,其病為進。」「熱不除,便膿血者不必死。」「下利,厥不止者必死。」則本條所謂欲解,其為寒盡陽回之證。要無可疑,考卯上屬黎明,為天光初發之候。每歲之中,惟夏至節令屬卯正,冬至節令屬寅末卯初,餘則自穀雨至處暑,皆在卯之上半時。自白露至來歲清明,皆在卯之下半時。
然則卯上固陰盡陽回之定候,而不可更變者也。然必曰自丑至卯上者,丑在夜半,當陽回半子之後,屬陰中之陽,嗣是由寅而卯,雖日未見光,而陽氣已動。設厥陰寒證,當此微陽漸轉之時,手足之厥者漸和,脈之沉弦者漸浮,或有微熱而渴,其脈反弱,或脈來轉數,有微熱而汗出,皆為向愈之徵,為其病氣漸微,正氣隨天光而外出也。
白話文:
厥陰篇
上述三種症狀,主要體現厥陰受到少陽盛衰的影響,導致燥熱、寒濕等各種變化。如果單純瀉下,病情卻持續不止,這就印證了前面提到的「飢不能食」的說法。因為這種情況下,體內水盛血寒,飢餓卻無法進食,根本原因是胃中濕痰阻塞,如果胃中有宿食,就不會感到飢餓。如果誤以為是宿食而使用瀉下方法,病情必然持續惡化。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患者血分熱度低弱,無法將水化為氣,排出體表;加上胃底膽汁被濕痰阻塞,無法消水;腸胃中的淋巴管也因濕痰阻塞,喪失了排出水液的功能。因此一旦誤用瀉下方法,水液就會直接流向小腸大腸,無法停止。本條內容承接「消渴」症狀之後,是膽火過盛的表現;承接「飢不欲食」症狀之後,是膽火不足的表現。
我擔心學習者會被民間庸醫關於寒熱錯雜的謬論所迷惑,因此特別詳細地解釋清楚。
厥陰中風,脈象微弱浮緩,則病情將要好轉;脈象不浮緩,則病情尚未好轉。
凡是能藏血的臟器,都稱為陰,肝臟是藏血的臟器,所以稱為厥陰。人體中的水性寒,主導排泄;水之所以能排泄,是因為血熱蒸化它。血性溫,主導藏納;血之所以能保持溫暖,是因為水借助血熱而散為氣,陰寒不會侵犯它。因此,厥陰的病症與太陰、少陰相似,陽氣回歸則生,寒氣極盛則死(血寒則死,所以死後口唇及全身會呈現青黑色)。
以往醫家認為厥陰屬風木,因為肝主筋,就像樹木的枝條伸展,不應該阻塞。這個比喻也比較貼切,就像春天風起,草木萌芽,山谷景色秀麗,郊野百花盛開,此時天氣溫和,厥陰的臟器理應沒有疾病。但是,如果寒風蕭瑟,曠野荒涼,大雪紛飛,嚴霜降臨,樹木就會生病了。我的看法是厥陰中風,手腳一定會厥冷,脈象一定沉弦。
風邪侵入肌膚腠理,營血受損,脾陽受阻,所以脈象沉而手腳冰冷。脈象微弱浮緩表示病情將要好轉,是因為血分的熱度逐漸升高,營氣有向體表輸出的趨勢,風邪將從肌膚腠理排出(此症宜用桂枝加附子湯)。張隱庵說:「風邪屬陽邪,脈象反映陰血,陰血略微浮緩,熱病將要痊癒。」卻不知道厥陰中風,本來就不是熱病。如果脈象不浮緩而呈現沉弦,邪氣在裏而不能達於表,風邪從何排出,所以說脈象不浮緩則病情尚未好轉。
厥陰病症,將要好轉的時候,在丑時到卯時之間。
厥陰生病,並不單純從標本論治,而是從少陽的盛衰觀察病情。所以會有膽火與胃中燥熱而患消渴及心痛的症狀;也有濕痰在胃中,阻礙相火,水盛血寒而嘔吐的症狀。那麼厥陰將要好轉,是熱證呢?還是寒證呢?如果不區分這些,怎麼能知道丑時到卯時之間將要好轉呢?我根據本篇的整體原則來解釋,仲景說:「厥陰少熱多寒,病情將要好轉;寒多熱少,病情將要加重;熱邪不去,即使出現膿血也不一定會死;瀉下不止,必然會死。」那麼本條中所說的將要好轉,是指寒盡陽回的表現。毫無疑問,卯時屬於黎明,是天光初現的時候。一年之中,只有夏至節氣屬卯時正點,冬至節氣屬寅末卯初,其餘時間,從穀雨到處暑,都在卯時前半段;從白露到第二年清明,都在卯時後半段。
所以卯時正是陰氣盡而陽氣回歸的特定時刻,這是不可改變的。但是為什麼說是從丑時到卯時呢?丑時是半夜,屬於陽氣回升之後,屬陰中之陽;接著由寅時到卯時,雖然太陽還沒有升起,但是陽氣已經開始活動了。如果厥陰是寒證,在這個陽氣逐漸增強的時候,手腳冰冷的症狀會逐漸緩解,脈象沉弦的症狀會逐漸變為浮緩,或者出現輕微發熱和口渴,脈象反而變弱;或者脈象轉為數,輕微發熱並出汗,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徵兆,是因為病邪逐漸減弱,正氣隨著天光而外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