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19)
《傷寒發微》 (119)
1. 厥陰篇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足厥陰肝臟,居胃之右,而覆冒其半體,若醉人側弁者然,而其脈絡則下注兩脅,更下則扺於少腹與足少陰水臟相出入。肝葉中為胆所寄,胆汁由胆管滲於十二指腸,適當胃之下游。胆汁轉輸胃底,故胃中亦有胆汁,與胰脺液、肝液饞涎合併,為消融水穀之助,惟胃中熱則胆火熾,故有消渴一證。陽明病所以渴而飲水者,由於胃中熱甚,兼之胆汗苦燥故爾。
《金匱》論消渴,首列厥陰為病,次節兼論趺陽之浮數,正以胃中含有胆汁,生血之原不足,而苦燥之胆汁用事,然後見消渴之證也。更即《金匱》男子消渴節以證之,金匱云:「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腎氣丸主之。」蓋手少陽三焦通行水道,中含胆火,下走腎與膀胱,出而為溺,晝隨行陽之衛氣外出皮毛而為汗,夜則隨行陰之衛氣下走注於宗筋。天之將明,宗筋特強者,中有胆火故也。
晨起而小便,則胆火泄矣。少年失慎,緣是精液日削,胆火之趨於下游者,反成捷徑。胆火主泄,小便乃日見其多,而上膈津液遂以不得渟蓄而日損,於是引水以自救,故小便愈多,口中愈渴,胃中消化力亦愈大。予嘗見病「房勞」之人,貪味飽食,至死不改,則以胆汁之在胃中者,最能消食故也。
此厥陰之病消渴,由於肝葉中泌出之胆汁合胃中亢熱,使然也(胃中本熱,不能容水,胆汁少而他種液多,乃病痰飲)。俗工強分上消、中消、下消,抑末也。肝為藏血之臟,而其變為善怒,少年體壯之人,夜多眠睡而不輕怒者,血分充足得以涵養胆汁而柔其剛燥之性也。老年夜少眠睡而易怒者,血分不足,不能涵濡胆汁而剛暴之性易發也。
人心有所怫鬱,一時含怒未發,心中猝然刺痛,俗謂之氣撞心,亦曰衝心氣。血虛風燥,胃底胆火熾逆,由胃絡上衝於心,故心中熱疼。此與七情鬱怒傷肝之病,似異而實同,此厥陰之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亦由胆胃上逆,而發之特暴,不似消渴之由於積漸也。若夫水盛血寒,胃中凝積濕痰而胆火不煬,乃生蚘蟲。
濕痰充實於胃,食入則上泛,故飢不能食。胃中胆汁無消穀之力,因而納減,蚘以久飢難忍,上出於膈,故聞食臭而出於口。此厥陰證之病「飢不能食,食即吐蚘」,實由胃中寒濕,胆火不能消穀,腐穢積而蟲生也。語云:「流水不腐,動氣存焉耳。」汙池積穢,鰍鱓生焉,有積穢為之窟宅也。
故烏梅丸一方,乾薑、細辛以去痰而和胃,烏梅以止吐,川椒以殺蟲,黃連、黃柏以降逆而去濕,當歸以補血,人參以益氣,附子、桂枝以散寒而溫裏,故服後蚘蟲從大便挾濕痰而俱去。方中殺蟲之藥,僅有川椒一味,餘多除痰去濕溫中散寒之藥,可以識立方之旨矣(須知濕痰之生,由於胆汁不能消水,而胃中先寒。胃中既寒,蚘蟲乃得滋生,濕痰即蚘蟲之巢穴)。
白話文:
厥陰病,會出現口渴、氣往上衝到心臟、心中覺得熱痛、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又會吐蛔蟲的症狀。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治療,腹瀉會止不住。
足厥陰肝臟,位於胃的右邊,覆蓋住身體的一半,像醉漢歪戴帽子一樣。它的脈絡往下延伸到兩脅,更往下則到達小腹,與足少陰腎臟的水液互相交流。肝臟內有膽寄居,膽汁通過膽管滲入十二指腸,剛好在胃的下游。膽汁會流到胃底,所以胃中也有膽汁,和胰液、肝液、口水一起幫助消化食物。但是,如果胃中發熱,膽火就會旺盛,導致口渴的症狀。陽明病會口渴想喝水,是因為胃中熱很嚴重,加上膽汁苦燥的緣故。
《金匱要略》討論口渴症時,首先提到厥陰病,接著提到趺陽脈的浮數,這表示胃中含有膽汁,產生血液的根本不足,而苦燥的膽汁作用加強,然後就會出現口渴的症狀。可以《金匱要略》中男子口渴的章節來證明,書中說:「口渴,小便反而多,喝一斗水,小便也排出一斗,要用腎氣丸來治療。」這是因為手少陽三焦掌管水液的運行,其中含有膽火,往下走入腎臟和膀胱,變成小便排出。白天隨著陽氣的衛氣從皮膚毛孔排出成為汗,晚上則隨著陰氣的衛氣往下流入宗筋。快天亮時,宗筋特別強壯,是因為裡面有膽火的緣故。
早上起床小便,膽火就排泄掉了。年輕人如果不注意,精液會逐漸減少,膽火往下的通道反而變成捷徑。膽火主要負責排泄,小便就會一天比一天多,而上身的津液無法儲存,也逐漸減少。於是身體會引水自救,導致小便更多,口中更渴,胃的消化能力也更強。我曾看過一些「房勞」過度的人,貪吃又吃飽,到死都改不了,這是因為胃中的膽汁最能幫助消化食物。
這種厥陰病的口渴,是因為肝臟分泌的膽汁和胃中的過熱結合導致的。(胃本來就熱,不能容納水,膽汁少而其他液體多,就會變成痰飲。)世俗的醫生強行區分上消、中消、下消,這是抓不到重點。肝臟是儲藏血液的器官,它的變化表現是容易發怒。年輕體壯的人,晚上睡得好,不容易生氣,是因為血分充足,能夠涵養膽汁,使它的剛燥之性變得柔和。老年人晚上睡不好,容易發怒,是因為血分不足,不能滋潤膽汁,使其剛暴的性格容易爆發。
當人心中有鬱悶,一時含怒未發,心中突然感到刺痛,俗稱氣撞心,也叫衝心氣。這是因為血虛風燥,胃底的膽火旺盛逆行,從胃的脈絡往上衝到心臟,所以心中覺得熱痛。這和因七情鬱怒而傷肝的病症,看似不同,其實道理一樣。這種厥陰病,氣往上衝到心臟,心中覺得熱痛,也是因為膽胃之氣上逆,而且發作得特別快,不像口渴症那樣慢慢累積而成。如果體內水液過多,血液寒冷,胃中積聚濕痰,膽火無法溫煦,就會產生蛔蟲。
濕痰充滿胃部,吃東西就會向上泛出,所以肚子餓卻吃不下。胃中膽汁沒有消化食物的能力,導致食慾減退。蛔蟲因為長期飢餓難忍,就會從膈向上鑽出,所以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從口中跑出來。這種厥陰病的症狀「肚子餓卻吃不下,吃了就吐蛔蟲」,其實是因為胃中寒濕,膽火不能消化食物,腐敗的物質累積而生蟲。俗話說:「流動的水不會腐臭,是因為有動氣存在。」污濁的水池積滿穢物,就會滋生泥鰍和鱔魚,因為有污穢積聚的地方就是它們的住所。
所以烏梅丸這個藥方,用乾薑、細辛來去除痰濕並調和胃氣,用烏梅來止吐,用川椒來殺蟲,用黃連、黃柏來降逆並去除濕氣,用當歸來補血,用人參來益氣,用附子、桂枝來散寒溫暖裡部。所以服藥後,蛔蟲會隨著大便和濕痰一起排出。藥方中只有川椒一種殺蟲藥,其他大多是去除痰濕、溫中散寒的藥,這就可以看出藥方的主要用意了(要知道濕痰的產生,是因為膽汁無法消化水液,而且胃中先受寒。胃中受寒,蛔蟲才能滋生,濕痰就是蛔蟲的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