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2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21)

1. 厥陰篇

是故病者夜半或黎明神色清湛,即去愈期不遠,若獨語如見鬼狀,則猶為厥陰血熱,而非正氣之復,為其腦氣昏也。惟神色漸清,乃真為向愈。若必待日中陽盛,陰寒略減,不踰時而厥逆惡寒如故矣。豈可恃為欲解乎(按此條大旨與少陰略同)。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厥陰之病,最忌寒濕,寒濕太盛,則少陽陽熱為水邪所遏,故常有下利不渴之證。惟其寒盡陽回,胃中陽氣合胆汁而化燥,然後渴欲冷飲。但微陽初復,不能多飲,故曰「少少與之。」所以不用人參白虎湯者,則以厥陰之渴,若死灰復燃,涓滴可滅,不似陽明之渴,勢若燎原,非一勺所能奏功,故厥陰之渴,無人參白虎證。

又按此證必出於下利之後,與太陽證汗後之渴略同,皆為胃中液虛生燥,故欲飲水者,皆當少少與之,以和胃氣,但使胃氣一和,已無餘病。惟厥陰一證,下利止後,三焦水邪盡泄,不似太陽汗後,尚有寒水留阻膈上,使津液不得上行,故厥陰之渴,亦必無五苓散證也。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張隱庵曰:「四逆而厥,溫之猶難,豈有下之之理。」今曰不可下,所以申上文「下之,利不止」之意,此說良是。然所以為是說者,正為後文當下者致辨,蓋不可下者其常,可下者其變也。按後文云:「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必口傷爛赤。」蓋四肢兼氣於胃,胃中寒而見厥,固當用四逆以溫之。

若胃中有濕痰遏其中陽,不得達於四肢,或胃中有宿食,熱邪內鬱,則陽氣亦不達於四肢而手足厥,此與太陽初病不發熱,數日後始見表熱者正同,故先厥而後熱,此厥之所以當下也。惟厥但手足冷,逆則冷過肘膝,冷過肘膝者必無熱證,故不第曰厥,而曰諸四逆厥,此即不可下之確證。但手足冷者,則固有熱證也。

設非手足見厥之證,實有當下者,何待仲師之贅說乎!至如虛家之不可下,特連類及之耳。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厥逆為中陽不達四肢,以為風起四末者,妄也。中陽不運,則淋巴幹中水液不得外泄(淋巴幹在胸中,為水液入胃,氣水外泄之總區)。脾濕內停,因而下利,此本四逆湯證,不待再計者也。本節云:「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此寒盡陽回之候,不煩顧慮者也。曰:「見厥復利。

」此寒濕未盡,由陽入陰之候,所當急溫者也。是故大汗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惡寒者,四逆湯主之。何嘗寒熱錯雜耶!若夫不可下條所云:「虛家亦然。」則以亡血而厥,為血分熱度愈低,故身熱減而脈道虛也。

白話文:

厥陰篇

因此,病人夜半或黎明時神色清澈明亮,就代表痊癒的日子不遠了。但如果病人獨自說話,神情恍惚像看見鬼一樣,則說明仍是厥陰血熱,而非正氣恢復,是因為腦部氣機昏亂的緣故。只有神色漸漸清朗,才是真正走向痊癒的徵兆。如果一定要等到中午陽氣盛、陰寒略減,而厥逆惡寒的症狀仍然存在,那就不可指望病情很快好轉了(這一點與少陰篇的大意大致相同)。

厥陰病患者,口渴想喝水,應該少量多次地給予,這樣病情就能好轉。

厥陰病最忌諱寒濕,寒濕過盛,就會阻遏少陽的陽熱之氣,因此常出現下痢卻不口渴的症狀。只有等到寒邪盡去,陽氣回升,胃中陽氣與膽汁結合而轉為乾燥,才會口渴想喝冷飲。但由於陽氣剛恢復,不能多喝,所以說「少量多次地給予」。不用人參白虎湯的原因是,厥陰的口渴,就像死灰復燃,一點點就能撲滅,不像陽明病的口渴,勢頭猛烈如同火災蔓延,不是一小勺水就能奏效的。因此,厥陰的口渴,沒有人參白虎湯的應用指徵。

此外,這種口渴的症狀必定出現在下痢之後,與太陽病汗出後的口渴略同,都是因為胃中津液不足而乾燥,所以口渴想喝水的人都應該少量多次地給予,以調和胃氣。只要胃氣調和了,其他疾病也就沒有了。但厥陰病一個特點是,下痢停止後,三焦的寒濕邪氣完全排出,不像太陽病汗出後,還可能有寒水阻滯在膈肌以上,導致津液不能上行。所以厥陰病的口渴,也沒有應用五苓散的指徵。

所有四肢厥逆的病人,都不能使用下瀉的藥物,虛弱的病人也是如此。

張隱庵說:「四肢厥逆而昏厥,溫補都困難,怎麼還能使用下瀉的藥物呢?」現在說不能下瀉,是為了進一步說明上文「下瀉,下痢不止」的意思,這種說法很好。然而之所以這樣說,是為了與後面可以下瀉的論述區分,因為不能下瀉是常規,可以下瀉是特殊情況。後面寫道:「厥逆嚴重者,熱也嚴重;厥逆輕微者,熱也輕微;厥逆應該下瀉卻反而出汗,必定是口唇糜爛紅腫。」這是因為四肢的氣都彙集於胃,胃中寒冷才會出現厥逆,所以應該使用四逆湯溫補。

如果胃中有濕痰阻礙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或者胃中有宿食,熱邪鬱結在內,則陽氣也不能到達四肢而出現手足厥逆,這與太陽病初期不發熱,幾天後才出現表熱的症狀相同。所以先厥逆後發熱,這是可以下瀉的厥逆。但是如果只是手足冰冷,逆著氣往上走時,冰冷超過肘膝,超過肘膝冰冷者一定沒有熱證,所以不僅僅說厥逆,而說所有四肢厥逆,這就是不能下瀉的確切證據。但是手足冰冷,則可能有熱證。

如果不是出現手足厥逆的證狀,確實有可以下瀉的情況,又何必等待仲景的贅述呢!至於虛弱的病人不能下瀉,只是類推而說的而已。

傷寒,先厥逆後發熱而下痢者,必定會自行停止,但再次出現厥逆和下痢。

認為厥逆是因為中陽之氣不能到達四肢,是風邪引起的,這是錯誤的。中陽之氣不能運轉,則淋巴系統中的水液不能排出體外(淋巴系統在胸腔內,是水液進入胃部,氣血水液排出體外的總樞紐)。脾濕內停,因此下痢,這是四逆湯的證候,不必再考慮其他了。本節說:「先厥逆後發熱而下痢者,必定會自行停止。」這是寒邪盡去,陽氣回升的徵兆,不必擔心。說:「再次出現厥逆和下痢。」這是寒濕未盡,陽氣由陰轉陽的徵兆,應該緊急溫補。所以大汗大下,下痢而厥冷者,用四逆湯治療;大汗出,熱邪不去,內部拘急,四肢疼痛,又下痢厥逆惡寒者,用四逆湯治療。難道寒熱錯雜嗎!至於前面不能下瀉那段所說的:「虛弱的病人也是如此。」是因為失血而厥逆,因為血分熱度降低,所以身體發熱減少,脈象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