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06)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06)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為虛,濇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濇,其病難治。

趺陽脈為胃脈之根,當以沖和為正脈。若輕取見浮,重按見濇,則胃氣不降,宿食不下小腸,脾陽不升,不能吸收小腸津液上承心肺而為血。蓋食入於胃,食氣與脾氣化合,上下相引,乃掣製胃之全體,磨擦新食成漿,然後下滲十二指腸,無病之人所以知飢也。若脾陽頓滯,不能牽掣胃之全體上下磨擦,則胃中所受之穀食不能消融成糜,以下滲十二指腸。胃底胆汁上抗,遂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病名胃反(方治在後條)。

蓋此證水飲入口即上泛,穀食入胃,又以消化力薄,始則停蓄,繼即傾吐,大腸宿垢,積欠不行,一似陰乾者然。大腸乾澀不通,則胃濁愈加上泛,故脈緊而濇。急則治標,要惟有於他方治中加大黃利之之法,較為近似,否則胃濁不降,加以腸中否塞,其病乃益不可治也(半硫丸似亦可用)。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濕痰阻於胸膈,則上泛而欲吐。攷太陽將傳陽明,則上濕下燥,固有當用瓜蒂散吐之者。蓋濕邪粘滯非一下所能盡,或恐留滯腸胃,轉為他病,為其病在上膈也。嘗見病嘔逆之人,自用吳茱萸以止之者,腹中脹滿欲死,寖成裏熱,以致匝月昏憒,幾於不救。由此觀之,病人欲吐者,不惟不可下,併不可止,為胸中自有濕痰也。

《內經》不云:「在高者引而越之乎。」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寒熱二氣相衝激,則病噦逆,若陰陽電相觸者然,故噦有寒熱之別。濕痰留於上膈,真陽被鬱,有時衝激而上,不能相勝,則為寒噦。鬱熱在下,鼻中吸入之清氣與之衝激則為熱噦。然則噦而腹滿者,究為何病?蓋熱結膀胱,三焦水道不通,則由蓄水而腫滿,是為五苓散證。熱結大腸,腑氣不通,則由燥屎而腹滿,是為大承氣證。

所謂「知其何部不利,利之而愈也。」釋義詳《傷寒發微.厥陰篇》,茲不贅(按此證大便不行者,下後呃止則愈,呃不止則死,予親見之)。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胃濁不降,脾陽不升,則氣機否塞。嘔而胸滿者,脾虛生濕,中氣寒而胃濁上泛也。蓋脾藏吸收小腸津液上出胸中,胸中陽氣充足,則清者散為汗液,膏者上達心肺二藏,化而為血(西醫謂之淋巴幹)。胸中陽氣不足,則津液停蓄,悉化為濕。胸中為宗氣所居,氣為濕阻,至不得噫噯,則脹滿欲死,此其所以嘔而胸滿也。

白話文: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足陽明脈浮而緊,脈浮表示氣虛,脈緊則傷及脾臟。脾臟受損,消化功能減弱,就會出現早晨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晨吐的情況,宿食無法消化,稱為胃反。脈象緊而澀,此病難治。

足陽明脈是胃脈的根本,脈象應當平和為正常。如果輕輕按壓脈搏浮起,重按則感覺緊澀,說明胃氣下降功能失常,食物殘渣停留在腸胃,脾陽不能上升,無法吸收小腸的津液輸送到心肺化為血液。食物進入胃中,食物之氣與脾之氣相互作用,上下牽引,使胃部充分攪拌食物,使其變成食糜,然後下行至十二指腸,健康人因此而感到飢餓。但若脾陽受阻,無法牽引胃部上下攪拌食物,則胃中食物無法消化成食糜下行至十二指腸,胃底膽汁逆流,導致早晨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晨吐,稱為胃反(治療方法詳見後文)。

此症患者飲水入口即往上泛,食物入胃後,因消化能力減弱,先停滯,然後嘔吐,大腸宿便積累不通,如同乾燥一般。大腸乾澀不通,則胃中濁氣更加上逆,所以脈象緊澀。急症時可先治標,最好在其他治療方法中加入大黃以通便,效果較好,否則胃中濁氣不降,加上腸道阻塞,病情將更加難治(半硫丸也可能有效)。

病人想吐,不可催吐。

濕痰阻滯在胸膈,就會上逆而想吐。太陽經將要傳給陽明經,則上部濕潤下部乾燥,確實有需要使用瓜蒂散催吐的。但濕邪粘滯,非一次就能完全清除,如果催吐後濕邪殘留腸胃,反而會轉化成其他疾病,因為病情在胸膈。曾經見過嘔逆的病人,自行服用吳茱萸止吐,結果腹部脹滿幾乎要死,慢慢變成裡熱,以致一個月昏昏沉沉,幾乎無法救治。由此可見,病人想吐,不僅不能催吐,而且也不能止吐,因為胸中自有濕痰。

《內經》不是說:「在高處的要引導它往下嗎?」

呃逆且腹部脹滿,觀察其前後,知道哪一部位不通暢,通暢則痊癒。

寒熱之氣互相衝擊,就會引起呃逆,如同陰陽電流相觸一樣,所以呃逆有寒熱之分。濕痰停留在上膈,真陽被鬱結,有時衝擊向上,不能互相克制,則為寒呃。鬱熱在下,鼻腔吸入的清氣與之衝擊則為熱呃。那麼呃逆且腹部脹滿,究竟是什麼病?這是因為熱邪結聚膀胱,三焦水道不通,則因積水而腫脹,這是五苓散的主治證候。熱邪結聚大腸,腑氣不通,則因乾燥的糞便而腹脹,這是大承氣湯的主治證候。

所謂「知道哪一部位不通暢,通暢則痊癒。」詳細解釋見《傷寒發微.厥陰篇》,這裡不再贅述(按:此症大便不通者,通便後呃逆停止則痊癒,呃逆不止則會死亡,我親眼見過)。

嘔吐且胸悶者,吳茱萸湯主治。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加水五升,煎至三升,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胃中濁氣不降,脾陽不升,則氣機阻滯。嘔吐且胸悶,是脾虛生濕,中氣虛寒,胃中濁氣上逆。脾臟負責吸收小腸的津液輸送到胸中,胸中陽氣充足,則清氣散為汗液,濁氣上達心肺,化為血液(西醫稱為淋巴液)。胸中陽氣不足,則津液停滯,都化為濕邪。胸中是宗氣所在,氣機被濕邪阻滯,不能打嗝,就會脹滿幾乎要死,這就是嘔吐且胸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