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07)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07)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濕痰在胸,胆胃鬱而不舒,則激而上泛,此其所以嘔而胸滿也。吳茱萸湯,吳茱萸以降逆散寒,人參、薑、棗以和胃扶脾,但使膈間陽氣漸舒,咽中時得噫噯,或呵欠,或吐出痰涎,則胸滿去而嘔逆亦止。蓋仲師雖言「嘔而胸滿」,其實由胸滿而嘔也。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脾虛則生濕,胃寒則易泛,胃中無宿食,則為乾嘔。胃中饞涎與胃底胆汁化合,並能助消化之力。胆汁太多,熱乃上泛而吐苦水。饞涎太多,寒乃上泛而吐涎沫。乾嘔不已,胃中濁氣上衝,因病頭痛。故仲師但用吳茱萸湯,與上節「嘔而胸滿」同法,但使濁陰下降,頭即不痛,此亦不治之治也(此條見《傷寒論.厥陰篇》)。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黃芩、乾薑、人參、甘草(各三兩炙)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上膈寒濕,下陷於胃,胃底胆汁不能相容,則病嘔逆,此屬寒,宜用吳茱萸者也。胃中濁熱合胆火上奔,則亦病嘔逆,此屬熱,宜用黃連者也。二證寒熱不同,故降逆之藥品亦因之而異(近人不辨寒熱,合萸連用之,模棱之見耳)。

此節證象為嘔而腸鳴,為心下痞,鬱熱在上,寒水在下,與「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中痛,欲嘔吐」之黃連湯證略同,故半夏瀉心湯方治,所用半夏、乾薑、甘草、人參、黃連、大棗皆與黃連湯同。惟彼以寒鬱太陰而腹痛,用桂枝以達鬱。此為氣痞在心下,熱邪傷及肺陰,兼用黃芩以清水之上源,為不同耳。

又按《傷寒.太陽篇》云:「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知此方原為治痞主方,所以不與腹中雷鳴下利之證同用生薑瀉心湯者,亦以水氣不甚,不用生薑以散寒也。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陽寒水內薄,胃底胆汁不能相容,則為乾嘔。寒水太多,脾不能勝,協標熱下趨,即為自利。二者均為脾胃不和,方用黃芩湯以治協熱利。其功用在清胆火而兼能扶脾,合小半夏湯以止嘔,其功用不惟降胃逆,而並能去水。此二方合用之大旨也(方及證治,並見《傷寒論.太陽篇》)。

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方

見痰飲。

嘔吐而不能食,為胃中虛寒,是宜吳茱萸湯者也。仲師乃曰:「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然予嘗如法用之,往往失效。豈仲師之誤耶?是不然,古人用半夏多用生者,但洗去泥耳。近來藥肆所用,先以水浸七日,去膏液而留渣滓,去水之本性全失,再用生薑汁拌炒半熟,欲其立止嘔吐,豈可得哉!按嘔吐一證,心下水氣不甚,胃中虛寒者,則宜吳茱萸湯。水氣太甚,時時氾濫而嘔吐清水者,則宜生半夏生薑湯,仲師所謂納半夏以去其水也。

白話文:

濕痰停滯於胸,膽胃氣機鬱結不暢,就會激動而向上湧逆,這就是嘔吐且胸悶的原因。吳茱萸湯,利用吳茱萸來降逆散寒,人參、生薑、大棗則用來和胃健脾,讓膈肌間的陽氣逐漸舒展,咽喉處偶爾會有呃逆、打呵欠,或吐出痰涎的現象,這樣胸悶就會消除,嘔逆也會停止。其實,雖然張仲景說「嘔而胸滿」,但根本原因是胸滿導致嘔吐。

乾嘔、吐出涎沫、頭痛,可用吳茱萸湯治療。

脾虛則容易產生濕邪,胃寒則容易發生胃氣上逆,胃中沒有宿食就會乾嘔。胃中過多的唾液與胃底的膽汁混合,本可幫助消化。但膽汁過多,熱邪上逆則吐出苦水;唾液過多,寒邪上逆則吐出涎沫。乾嘔不止,胃中濁氣上衝,就會導致頭痛。因此張仲景只用吳茱萸湯,與前面「嘔而胸滿」的治療方法相同,使濁陰下降,頭痛自然就會消失,這是「無為而治」的妙法(此條見於《傷寒論.厥陰篇》)。

嘔吐並伴有腸鳴,心下痞滿,可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淨)、黃芩、乾薑、人參、甘草(各三兩,炙烤)、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煮成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上焦寒濕下陷於胃,胃底的膽汁不能調和,就會導致嘔逆,這是寒證,所以適合用吳茱萸;胃中濁熱與膽火上逆,也會導致嘔逆,這是熱證,適合用黃連。兩種證候寒熱不同,所以治療的藥物也因之而異(現代人不懂得辨別寒熱,往往將吳茱萸與黃連一起使用,這種做法很含糊)。

這一節的證狀是嘔吐並伴有腸鳴,心下痞滿,上焦鬱熱,下焦寒水,與「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中疼痛,想要嘔吐」的黃連湯證候略同,所以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所用的半夏、乾薑、甘草、人參、黃連、大棗都與黃連湯相同。只是黃連湯是因寒邪鬱結於太陰而腹痛,用桂枝來疏通鬱結;而這個方子是氣機痞塞於心下,熱邪傷及肺陰,所以加入黃芩來清泄上焦,兩者有所不同。

又據《傷寒論.太陽篇》記載:「只是脹滿而不痛,這是痞證,柴胡湯不適用,應該用半夏瀉心湯。」可見這個方子原本就是治療痞證的主方,所以不與腹部雷鳴、下利等症狀一起使用生薑瀉心湯,也是因為水氣不盛,所以不用生薑來散寒。

乾嘔並伴有腹瀉,可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加水一斗,煮成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二次,夜服一次。

太陽經寒邪內侵,胃底膽汁不能調和,就會乾嘔。寒邪過盛,脾臟不能勝任,熱邪下行,就會腹瀉。這兩種症狀都是脾胃不和,所以用黃芩湯治療腹瀉。它的功效是清泄膽火,同時又能健脾,配合小半夏湯止嘔,其功效不僅能降逆止嘔,還能利水。這就是這兩個方子合用的要旨(方劑及證治,都見於《傷寒論.太陽篇》)。

各種嘔吐,食物無法下咽,可用小半夏湯治療。

小半夏湯方:

(見痰飲篇)

嘔吐而不能進食,是胃中虛寒,應該用吳茱萸湯。但是張仲景卻說:「各種嘔吐,食物無法下咽,可用小半夏湯治療。」然而我曾經按照這個方子治療,往往沒有效果。難道是張仲景的錯誤嗎?不是的,古人使用半夏多用生的,只洗去泥土而已。現代藥店所用的半夏,先用水浸泡七天,去掉膏液留下渣滓,這樣就失去了半夏的藥性,再用生薑汁拌炒半熟,想讓它立刻止嘔,怎麼可能呢!總之,嘔吐這一症狀,心下水氣不盛,胃中虛寒,就應該用吳茱萸湯;水氣太盛,時時湧逆而嘔吐清水,就應該用生半夏生薑湯,張仲景所謂的用半夏來去除水氣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