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08)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08)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豬苓散方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水氣在心下則甚,在膈上則微。嘔吐而病在膈上,則傾吐易盡,設渴而思飲,則水氣已盡,其病當解,急與水以滋其燥,而此外更無餘病。《傷寒論》所謂「少少與之愈也。」若水氣在心下而嘔吐思水者,則當通下焦,特於五苓散中去桂枝、澤瀉以利小便,使下焦通,而在上之水氣,得以下行,上承之津液,乃不為所阻,而渴飲自止矣。此亦《傷寒.太陽篇》「渴者宜五苓散」之意也。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嘔而脈弱,水勝而血負也。惟其水勝,則下焦必寒,故小便復利(按此證,小便必色白不黃)。浮陽外出,而中無實熱,故身熱微。手足見厥者,中陽虛而不達四肢也。此證純陰無陽,自半夏瀉心湯以下諸方,俱不合用,故曰難治。難治非不治也,蓋舍四逆湯大溫中下之劑,病必不愈。觀方後所列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可以識難治之旨矣。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凡瘧病多嘔,其脈必弦。所以多嘔者,胆胃之氣上逆也。故瘧病用小柴胡湯,往往取效。然則嘔而發熱者,仲師雖不言脈,竊意脈亦見弦,故亦宜小柴胡湯。柴胡以發汗,黃芩以清胆,參、草、薑、棗以和胃。汗出而外解,則表熱不吸引胆火,中氣不至上逆,而無嘔吐之弊。此嘔而發熱,所以與瘧同法也。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反胃之證,大便如羊矢,艱澀而不下,不類陽明燥矢,可用大承氣湯以下之。況水氣太甚,滲入於胃,胃底胆汁不受,因而嘔吐。嘔吐傷及胃陰,時時上泛,胃因不和,水氣所以不降者,又因大腸乾涸之故(胃中穀食,久不下十二指腸,腸中糞穢一似陰乾者然)。

故大半夏湯方治,生半夏以去水,人參以益胃汁,白蜜以潤腸,使渣滓下通,水乃得降,而胃反之病癒矣(按世俗相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方治,為熟地二兩,山萸肉三兩,牡桂一錢。又有脾胃虛弱食不消化方,為秫米粉作湯圓子,每服煮食七粒,加醋吞服。一重用山萸肉,一用醋,皆能令乾涸之糞發酵易化,附存之。

白話文: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若嘔吐且病在膈膜上方,患者若想喝水則症狀緩解,應及時給予水分。若患者思渴想飲水,則可用豬苓散治療。

豬苓散組成: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用法: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每日三次。

水氣積聚在心窩處則症狀嚴重,在膈膜上方則症狀較輕。若嘔吐且病在膈膜上方,則嘔吐物容易吐盡,若感到口渴想喝水,則表示水氣已盡,病情應當好轉,應立即給予水分以滋潤乾燥的器官,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疾病。《傷寒論》中所說的「少量多次給水則痊癒」也是這個道理。若水氣積聚在心窩處而嘔吐想喝水,則應當通利下焦,可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去除桂枝、澤瀉,以利尿通便,使下焦通暢,則上方的水氣得以下行,上部津液就不會受阻,口渴想喝水的症狀自然就會停止。這也是《傷寒論·太陽篇》中「口渴者宜服五苓散」的含義。

若嘔吐且脈象微弱,小便又通暢,身體略有發熱,且出現厥逆(四肢厥冷)現象,則難以治療,需用四逆湯治療。

四逆湯組成: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半)、炙甘草(二兩)

用法: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渣,分溫熱服下。體質強壯者,可增加附子用量至一枚,乾薑用量至三兩。

嘔吐且脈象微弱,表示水氣過盛而血液不足。由於水氣過盛,下焦必定寒冷,所以小便通暢(按:此症小便顏色必定是白色而非黃色)。陽氣浮於體表而內無實熱,所以身體略微發熱。手足出現厥逆現象,是因為中焦陽氣虛弱,不能到達四肢。此症屬於純陰無陽的狀態,從半夏瀉心湯到其他諸方,都不適用,所以說難治。難治並不代表不能治療,只是必須使用四逆湯等溫中下焦的藥物,否則病情一定不會痊癒。從方劑後面所列「體質強壯者,可增加附子用量至一枚,乾薑用量至三兩」可以看出其治療難度的說明。

若嘔吐且發熱,則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小柴胡湯組成:柴胡(半斤)、半夏(半升)、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以上七味藥材,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渣後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瘧疾患者多嘔吐,脈象必定弦細。之所以多嘔吐,是因為膽胃之氣上逆。因此瘧疾常用小柴胡湯治療,往往能取得療效。所以,嘔吐且發熱的患者,雖然仲景大師沒有說明脈象,但推測脈象也應當是弦細,因此也應該使用小柴胡湯。柴胡用於發汗,黃芩用於清熱解毒,人參、甘草、生薑、大棗用於和胃。汗出而外邪解除,則表熱就不會吸引膽火,中氣就不會上逆,也就沒有嘔吐的現象。因此,嘔吐且發熱的症狀,與瘧疾的治療方法相同。

若胃反(胃內容物逆流)且嘔吐,則可用大半夏湯治療。

大半夏湯組成: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用法: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一斗二升,加入蜂蜜攪拌二百四十遍,煎煮至二升半,溫服一升,餘下分次服用。

胃反的症狀,大便如羊屎一樣,排出困難,不像陽明燥熱型的大便,可用大承氣湯等治療。而且,水氣過盛,滲入胃中,胃底膽汁無法正常運行,因此嘔吐。嘔吐損傷胃陰,經常上泛,胃失和諧,水氣不能下降,也是因為大腸乾燥的緣故(胃中食物久留不下達十二指腸,腸中糞便乾燥)。

因此大半夏湯的治療方法是:生半夏用於除濕,人參用於益胃液,白蜜用於潤腸,使大便通暢,則水氣得以下降,胃反的病症即可痊癒。(民間流傳治療晨吐暮吐或暮吐晨吐的方劑,為熟地二兩、山萸肉三兩、肉桂一錢;還有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方劑,用秫米粉做成湯圓,每次煮七粒,加醋服用。這兩種方法,一個用山萸肉,一個用醋,都能使乾燥的糞便發酵易於消化,在此一併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