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05)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05)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若夫嘔而不渴,則心下支飲方盛,胃中胆火不煬,此在痰飲篇為小半夏湯證,說詳「嘔家本渴」條下,不贅。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飲,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胃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此經醫者誤治傷及中氣之病脈證也。風寒襲表,皮毛間水氣凝冱,則病形寒。中陽不振,不能旁達四肢,則亦病形寒(忍飢之人,多瑟縮畏寒,可為明證)。惡寒同而所以惡寒者不同,設於中陽不振之惡寒,誤認為麻黃湯證而遽發其汗,則胃中陽氣益虛,而脈反見數。脈數者,汗後陽氣挾營陰而外張,內藏之陽氣將一泄無餘。

蓋其脈雖數,要與脈遲不勝穀食者,同為胃中虛冷。故飲食入胃而反吐,為其一去不還,故為客熱。膈氣因寒而虛,故其氣上逆,吸入胃之飲食,傾吐而出也,此胃氣因誤汗而虛冷者也。此條見太陽篇。陽熱之證,腸胃燥實則病不能食,寒濕阻滯,胃氣不降,則亦病不能食。

不能食同,所以不能食者不同。設於寒濕阻滯之不能食,誤認為大承氣湯證而遽下之,則膈上之寒濕併入胃中,而消化之力益微,脈乃轉弦。弦為陰脈,故痰飲、水氣、瘧證多有之。水飲入胃,胃底胆汁不能相容,則病嘔逆(痰飲、瘧證多嘔,皆有濕痰,而其脈俱弦,可知弦為胃中濕痰所致)。

蓋胃中胰液饞涎,皆能消食,自誤下之後,膈上寒痰入胃,與胃中原有之津液化而為一,中氣既寒,消化之力愈薄,故食入停貯胃中,歷一周時,胃中胆汁抗行,因至朝食暮吐。所以變為胃反者,胃中陽氣既虛,他種津液與胆汁不和故也。此胃氣因誤下而虛冷者也。

寸口脈微,微則無氣,無氣則營虛,營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玩此節原文,首句言「寸口脈微而數」,後文但言「脈微」,則「而數」二字當為衍文。蓋人一身之血,熱度合華氏寒暑表九十五度,為血之中數,其應於動脈者,即為平脈。若熱度漸低,營氣不能上應,則其脈當遲、當弱。至於兩手動脈見微,則營氣不足以上應而脈管血少。

心藏主脈與血,部位正在胸中,血不足而脈道微,故胸中冷。營虛而血少,則太陽寒水不得陽熱蒸化,而衛陽不達於皮毛,脾陽不達於四肢。少陰病脈必微細者,水勝而血負也。水寒則胃敗,故趺陽負少陰為不順。近人以嘔吐清水為胃寒,其說要非無據。尤在涇乃謂:「胸中冷非真冷,不可以熱治之。

」然則少陰病之脈微細,何以用四逆湯耶?要知用藥之法,無問寒熱補瀉,只在以偏救偏,但中病即止,而不當太過耳。尤在涇持論如此,無怪其偏信丹溪,不能入仲景之室也。

白話文:

若嘔吐卻不口渴,表示心下(心窩處)積聚的寒飲較盛,胃中膽火不足,這在《痰飲篇》的小半夏湯證中已有詳盡說明,詳見「嘔家本渴」條,在此不再贅述。

有人問:「病人脈搏頻數,頻數代表有熱,應該能消化食物並飲水,為何反而嘔吐呢?」老師回答:「這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陽氣虛弱,膈氣虛損,所以脈搏頻數。頻數代表胃熱,無法消化食物,胃中卻又虛寒所致。脈搏弦細代表虛弱,胃氣不足,早上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就吐出來,演變成胃反(胃內容物逆流)。寒邪在上,卻用下法治療,導致脈搏反而弦細,所以稱為虛證。」

這是因為醫生誤治,損傷中氣所導致的病脈證候。風寒侵襲肌表,皮毛之間的水氣凝結,則表現為畏寒。中焦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四肢,也會表現為畏寒(經常飢餓的人,大多瑟縮畏寒,可以作為證明)。畏寒的症狀雖然相同,但導致畏寒的原因不同。如果將因中焦陽氣不足引起的畏寒,誤認為是麻黃湯證而急於發汗,則胃中陽氣更加虛弱,脈搏反而頻數。脈搏頻數,是因為汗出後陽氣挾帶營陰外泄,內在的陽氣將消耗殆盡。

雖然脈搏頻數,但與脈搏遲緩而不能消化食物的症狀,都是因為胃中虛寒。所以食物進入胃中卻又嘔吐出來,因為它進去了卻回不來,所以屬於客熱。膈氣因寒而虛,所以氣體上逆,吸入胃中的食物,便傾吐而出,這是因為誤發汗導致胃氣虛寒的緣故。這一點在《太陽篇》中有所提及。陽熱證的病人,腸胃乾燥積實則不能進食;寒濕阻滯,胃氣不降,也會不能進食。

不能進食的症狀相同,但導致不能進食的原因不同。如果將寒濕阻滯引起的不能進食,誤認為是大承氣湯證而急於攻下,則膈上(膈膜以上)的寒濕會進入胃中,消化能力更加減弱,脈搏就會轉為弦細。弦細是陰脈的表現,所以痰飲、水氣、瘧疾等證候多見此脈。水飲入胃,胃底的膽汁不能相容,就會嘔逆(痰飲、瘧疾等證候大多嘔吐,都有濕痰,而脈象都弦細,可知弦細是胃中濕痰所致)。

因為胃中胰液唾液都能消化食物,誤用下法之後,膈上寒痰入胃,與胃中原有的津液混合在一起,中氣寒涼,消化能力更弱,所以食物進入胃中停留一段時間後,胃中膽汁逆行,導致早上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就吐出來。所以演變成胃反的原因,是胃中陽氣虛弱,其他津液與膽汁不相協調的緣故。這是因為誤用下法導致胃氣虛寒的緣故。

寸口脈微弱,微弱表示氣虛,氣虛則營氣不足,營氣不足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寒冷。

細讀原文,一開始說「寸口脈微弱而頻數」,後面只說「脈微弱」,那麼「而頻數」這兩個字可能是後人添加的。人體血液的溫度合華氏寒暑表九十五度,為血液的正常溫度,它反映在動脈上,就是平脈。如果溫度降低,營氣不能上達,則脈搏應該遲緩、微弱。至於兩手動脈微弱,是因營氣不足以到達,脈管血液減少。

心臟主脈和血,位於胸中,血不足而脈道微弱,所以胸中寒冷。營氣不足而血少,則太陽寒水不能被陽熱蒸化,而衛陽不能到達皮毛,脾陽不能到達四肢。少陰病的脈搏必然微細,是水勝而血虛的緣故。水寒則胃壞,所以趺陽脈(足背動脈)虛弱而少陰脈(足內踝後動脈)不順暢。現代人認為嘔吐清水是胃寒,這種說法也並非沒有根據。尤在涇說:「胸中寒冷並非真正的寒冷,不能用溫熱的方法治療。」

那麼少陰病脈搏微細,為何要用四逆湯呢?要知道用藥的方法,無論寒熱補瀉,都在於以偏救偏,只要治癒疾病即可,而不應該過度。尤在涇持這種觀點,難怪他偏信李東垣,而不能理解張仲景的醫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