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04)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04)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甘草、乾地黃、白朮、附子(各三兩炮)阿膠(三兩)黃芩(三兩)竈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脾寒不能統血,則下陷而便血。尤在涇謂:「脾去肛門遠,故曰遠血是也。」黃土湯方治,溫涼並進,以血之下泄,久久必生燥熱也,故用地黃、黃芩、阿膠以潤而清之。以脾藏之虛寒下陷也,故用甘草、白朮以補虛,炮附子以散寒,更用竈中黃土以去濕,而其血當止。辛未八月,曾治強姓飯作同事下利證,所下之血如水,晝夜不食,幾死矣。

方用竈中黃土四兩,炮附子五錢,乾薑四錢,五劑後,利止能食,蓋即黃土湯之意也。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赤豆當歸散方

見狐惑篇。

先血後便,此即西醫所謂腸出血之證也。按本書百合狐惑篇「病者脈數」節,實為「腸癰證,欲知有膿」節脫文。而赤小豆當歸散,要為腸癰正治,語詳本條下,茲不贅述。赤小豆以去濕,當歸以和血,欲使膿去而新血不傷也。由此觀之,本條之近血證情,必與腸癰為近,故方治同也。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太陽標陽下陷,則心氣以下不足而虛,氣結成痞,與陽明燥氣相合,則大便不行。燥氣上迫於心,則心氣愈形不足。燥熱上衝於腦,則病衄血。大腸燥熱挾血海之血上出於口,則病吐血。方用芩、連、大黃引熱下泄,則心藏以不受薰灼而自舒矣。嘗見同鄉韓筠谷治紅木作吐血證用此方,一下而吐血立止,蓋亦釜底抽薪之旨也。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此為熱鬱傷絡之證,與尋常嘔吐不同。師但言嘔家有癰膿,正不知其在肺在胃。《傷寒.太陽篇》云:「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按肺癰之為病,始萌可救,膿成則死。則此節所謂不可治嘔,膿盡自愈者,必非肺癰可知。竊意凡遇此證,可竟用外科犀黃丸以止痛而消毒,千金葦莖湯、桔梗甘草湯並可用之,當歸赤小豆散、排膿散尤為主要。蓋血腐成膿,利用抉排。

若外體之潰瘍,然毒未盡者,不當急於生肌也(此條見《傷寒.厥陰篇》)。

先嘔却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却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不渴者,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水氣濕痰,阻於上膈,胆胃上逆,則一時傾吐而出,及水氣濕痰既盡,獨存胆胃之火,乃一轉而為燥渴,此即欲飲水者少少與之即愈之證也,故渴為欲解。若水停心下,津液不能上潤喉舌而渴,及胃邪充溢,滲入胃之上,口渴底胆火不能相容,乃至衝激而嘔,此飲家所以先渴却嘔也。

白話文: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方劑一:甘草、乾地黃、白朮、附子(各三兩,炮製)、阿膠(三兩)、黃芩(三兩)、竈中黃土(半斤),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此方用於脾寒不能統攝血液,導致下陷便血的症狀。地黃、黃芩、阿膠滋陰清熱,緩解因出血久而導致的燥熱;甘草、白朮補脾益氣,炮附子散寒,竈中黃土除濕,共同止血。 文中舉例說明此方在治療血痢方面的療效。

方劑二:赤豆當歸散(方劑詳見狐惑篇)。此方用於先出血後腹瀉的近血症,即西醫所說的腸出血,與腸癰病症類似,故治療方法相同。赤小豆利濕,當歸和血,目的在於清除膿血,保護新生的血液。

方劑三:瀉心湯: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一次服下。此方用於心氣不足導致的吐血、鼻出血。大黃、黃連、黃芩瀉熱通腑,消除心臟的燥熱,從而緩解吐血、鼻出血症狀。文中也用臨床案例驗證了此方的有效性。

關於嘔吐:若嘔吐伴有癰膿,不可單純治療嘔吐,待膿液排出後,症狀自然會痊癒。 文中指出這類嘔吐與一般嘔吐不同,屬於熱鬱傷絡的症狀,並建議使用外科犀黃丸止痛消毒,以及千金葦莖湯、桔梗甘草湯、當歸赤小豆散、排膿散等方劑治療,並強調應先排膿再癒合傷口。

關於嘔吐和口渴:先嘔吐後口渴,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先口渴後嘔吐,則是水停心下導致的飲邪,屬於飲家範疇;嘔吐本應口渴,但現在不口渴,則是心下有支飲。 文中解釋了嘔吐伴隨口渴的不同症狀及其成因,以及如何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