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03)
《金匱發微》 (103)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病者如有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病者如有熱狀,於何見之,一見於心煩胸滿,一見於口乾燥而渴。蓋蓄血一證,原自有合陽明燥實者,《內經》二陽之病發心脾,女子不月是也。然按其脈,有時與證情不同,此又何說?蓋陰血內伏,則脈不奮興,是當以桃核承氣合抵當湯下之,瘀血行則煩滿燥渴止矣。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龍骨(四兩)牡蠣(五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此條大旨,與火劫發汗同。火劫發汗,或為驚狂,或圊血吐血,要以驚狂為最劇,故《傷寒.太陽篇》於火劫亡陽一證,出救逆湯方治,方用龍牡以收上浮之陽,加蜀漆以去痰。按火邪之為病,因火薰灼毛孔,汗液外泄,衛氣太強,肌肉之營氣不與衛和,故用桂枝、薑、棗,扶脾陽外達,使與在表之衛氣融洽,一片外浮之陽氣乃與裏氣相接,所以去芍藥者,不欲過泄其營氣故也。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麻黃(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太陽寒水內陷,水氣淩心,則心下悸,此非可漫以鎮心之治治也。皮毛不開,則水氣之在表者不去。濁陰失降,則水氣之在裏者不除。半夏麻黃丸,用生半夏以去水,生麻黃以發汗,不治悸而悸當自定。所以用丸者,欲其緩以攻之。蓋因水氣日久,化為粘滯之濕痰,非如暴感之證,水氣尚清,易於達毛孔而為汗也。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柏葉湯方
柏葉、乾薑(各三兩)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千金》加阿膠三兩,亦佳。
吐血無止法,強止之則積為瘀血,而病變不測。嘗見四明某患吐血,西醫用止血針止之,遂至瘀結大腸,大便不通,後用豬胆汁導下其燥糞,投之水中,化為血色。又有用鮮生地、地骨皮止之者,其人腹中常痛。故雖吐而不止,斷無強止之理。柏葉湯方治,用苦濇微寒清血分之側柏葉,以除肺藏之熱。
又恐其血之凝滯也,用溫脾之乾薑以和之,更用逐寒濕理氣血之艾葉以調之。惟馬通汁不易製,陳修園謂:「無馬通汁,可用童便代之,引上逆之血而導之下行,則不止血而血自止矣。」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黃土湯方(亦主吐衄)
白話文: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患者若有發熱、煩悶、口乾舌燥等症狀,脈象卻不熱,這是陰邪內伏,屬瘀血,應當服用藥物使其排出體外。
患者發熱的表現,可以從心煩胸悶和口乾舌燥看出。瘀血症候,本就可能伴隨陽明經燥熱的症狀,《內經》中提到二陽經的病症會影響心脾,女子月經不調就是一例。但是,脈象有時和症狀表現不符,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陰血內伏,脈象便不會有力,所以應該用桃核承氣湯合抵當湯來排出瘀血,瘀血排出後,煩悶燥熱的症狀自然會消失。
若屬火邪,則可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藥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龍骨(四兩)、牡蠣(五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味)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煮至水減二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
這一藥方的大意,與火邪發汗治療類似。火邪發汗治療,可能出現驚狂或吐血、衄血等症狀,其中驚狂最為嚴重,因此《傷寒論·太陽篇》在治療火邪傷陽的症狀時,使用了救逆湯,方中用龍骨、牡蠣收斂上浮之陽氣,加蜀漆以去除痰濁。火邪致病的原因,是火邪灼傷毛孔,汗液外泄,衛氣太盛,肌肉的營氣不能與衛氣協調,所以用桂枝、生薑、大棗來扶助脾陽外達,使之與表面的衛氣相調和,使上浮的陽氣與裡面的氣機相通,所以要去掉芍藥,是不想過度泄瀉營氣的緣故。
心下悸動者,可用半夏麻黃丸治療。
半夏麻黃丸藥方:
半夏、麻黃(各等分)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藥,如小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三丸,一日三次。
太陽經寒水內陷,水氣侵犯心臟,就會導致心下悸動,這不能簡單地用鎮靜心神的藥物治療。皮膚毛孔閉塞,則表面的水氣不能排出;濁陰不降,則裡面的水氣不能消除。半夏麻黃丸,用生半夏去除水濕,用生麻黃發汗,不直接治療悸動,悸動自然會停止。所以用丸劑,是為了緩慢地攻邪。因為水氣久積,會轉化為粘滯的濕痰,不像急性感冒,水氣還比較清透,容易通過毛孔排出。
吐血不止者,可用柏葉湯治療。
柏葉湯藥方:
柏葉、乾薑(各三兩)、艾葉(三把)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五升,再加入馬通汁一升,一起煎煮,取一升,分溫服。據《千金要方》記載,加阿膠三兩效果更好。
吐血不能強行止血,否則會積聚成瘀血,病情會難以預料。曾見四明某地患者吐血,西醫用止血針止血,結果導致瘀血積聚在大腸,大便秘結,後來用豬膽汁導瀉燥糞,糞便在水中化為血色。也有人用鮮生地、地骨皮止血,結果患者腹部經常疼痛。所以即使吐血不止,也不能強行止血。柏葉湯治療吐血,用苦燥微寒的側柏葉,以清除肺部的熱邪;
又怕血凝固,所以用溫補脾陽的乾薑來調和,再用疏通寒濕、調和氣血的艾葉來調節。只是馬通汁不易取得,陳修園說:「沒有馬通汁,可以用童尿代替,引導逆行的血向下運行,則血自然會止住。」
下血,先大便後出血,這是遠血症,可用黃土湯治療。
黃土湯藥方(也主治吐血、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