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51)
《傷寒發微》 (51)
1. 《傷寒發微》
經水既來,即血室空虛,太陽餘熱,乘虛而入,阻其下行之路,以致血結胞中。但寒熱發作之時,仲師未有明文,吾以為當在暮夜。營氣夜行於陽,熱之鬱伏血室者,乃隨之而俱發,此證得自經後,血雖結而不實,究以氣分為多,故但需小柴胡湯以解外,寒熱去而血結自解。設或不解,然後再用抵當湯攻之,熱邪之內陷者去,瘀血無所吸引,則固易為力也。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婦人傷寒,業經發熱,則全身腠理孫絡,一時迸出至高之熱度,與表寒戰勝。此時病氣,固已在營而不在衛,若當經水適來,營分之標熱,乃因類而乘其虛,營氣晝行於陰,不與天陽相接,故晝日明了,及其夜行於陽,血中邪熱隨陰氣而動者,乃至上塞心竅而昏腦氣,故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證血熱在下,故但需攻瘀泄熱,病當自愈。
若發其汗,損中脘之胃液,竭上中二焦之水分,血熱乃益無可制矣,此則仲師言外之意也(此證當用大柴胡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
柴胡(二兩)黃芩、人參(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兩)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大棗(六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六七日,已盡一候之期。太陽本病為發熱惡寒,為骨節疼痛。今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特標熱較甚耳。太陽外證,固未去也。微嘔而心下支結者,胃中濕熱閉阻,太陽陽熱欲達不得之狀,此即太陽病機繫在太陰之證。發在裏之濕邪,作在表之汗液,柴胡桂枝湯其主方也。
然則病本傷寒,何不用麻黃而用桂枝。曰:「傷寒化熱,則病阻於肌,故傷寒亦用桂枝。」本書傷寒五六日,發汗復下之變證,用柴胡桂枝乾薑湯,其明證也。設中風未化熱,則病猶在表,故中風亦間用麻黃,本書大青龍湯及《金匱》風濕用麻黃加朮,用麻黃杏仁甘草薏苡,其明證也。蓋必具此通識,然後可與讀仲景書。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甘草(二兩)栝蔞根(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傷寒五六日,未及作再經之期,汗之可也。已發汗而復下之,則非也。苟令汗之而當,則病機悉從肌表外散,上自胸脅,下及三焦膀胱,當可全體舒暢,寧有停蓄之標熱本寒,鬱於中而不達。惟其當可汗之期,早用芒硝、大黃,以牽掣其外出之路,於是未盡之汗液,留於胸脅,而胸脅為滿,並見蘊結不宣之象。標熱吸於上,故小便不利。
白話文:
《傷寒發微》
月經來潮後,子宮內膜已排空,若太陽經的餘熱乘虛而入,阻礙經血下行,就會導致血瘀積聚於子宮。寒熱發作的時間,仲景先生沒有明確說明,我認為應在夜間。因為營氣夜間運行於陽經,積聚在子宮的血熱,會隨著營氣的運行而同時發作。這種情況發生在月經之後,雖然有血瘀,但並非實證,主要還是氣分的問題,因此只需服用小柴胡湯以解表,寒熱退去,血瘀自然會消散。如果仍然沒有好轉,再用抵當湯攻之,內陷的熱邪消除後,瘀血就沒有依附之物,自然容易痊癒。
婦女患傷寒,發熱,月經恰巧來潮,白天症狀明顯,晚上則出現神志不清,像看見鬼一樣,這是熱邪侵入子宮,沒有侵犯胃氣及上焦,會自行痊癒。
婦女患傷寒,已經發熱,則全身腠理經絡,會突然出現很高的熱度,與表證的寒戰相反。此時病邪已經在營分,不在衛分。如果正值月經來潮,營分的熱邪會乘虛而入。營氣白天運行於陰經,不與太陽之氣相接,所以白天症狀明顯;到了晚上運行於陽經,血中的邪熱隨著陰氣活動,就會阻塞心竅,導致神志不清,像看見鬼一樣。此證是血熱在下,只需攻瘀泄熱,疾病就會自愈。
如果發汗,會損傷胃液,耗竭上焦的水分,血熱反而更難控制,這是仲景先生言外之意(此證當用大柴胡湯)。
傷寒病程六七天,發熱,輕微惡寒,四肢關節疼痛,輕微嘔吐,心下痞塊,表證未解者,用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湯方:
柴胡(二兩)黃芩、人參(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兩)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大棗(六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傷寒六七天,已經過了太陽經病程的一候。太陽病的症狀是發熱惡寒,骨節疼痛。現在是發熱輕微惡寒,肢節疼痛,說明熱證較為明顯。太陽表證尚未完全消除。輕微嘔吐,心下痞塊,表示胃中有濕熱阻滯,太陽經的陽熱無法通達,這是太陽病機與太陰病機相關的證候。裡面的濕邪,與表面的汗液相互影響,柴胡桂枝湯是主方。
既然是傷寒,為什麼不用麻黃而用桂枝呢?因為傷寒化熱,病邪阻滯於肌表,所以傷寒也可用桂枝。本書中提到傷寒五六天,發汗後又下瀉的變證,用柴胡桂枝乾薑湯,就是明證。如果中風沒有化熱,病邪仍在表證,所以中風有時也用麻黃,本書大青龍湯及《金匱要略》中風濕用麻黃加朮,麻黃杏仁甘草薏苡湯,都是明證。必須掌握這些通識,才能讀懂仲景的書。
傷寒五六天,已經發汗又下瀉,胸脅滿悶,略有結塊,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這是病邪未解,用柴胡桂枝乾薑湯。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甘草(二兩)栝蔞根(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初服可能會略感煩躁,再次服用後,汗出則病愈。
傷寒五六天,還未到經期結束,可以發汗。但已經發汗又下瀉,就不應該再發汗了。如果適宜發汗,則病邪會從肌表外散,從胸脅到三焦膀胱,全身都會舒暢,怎麼會有停滯的熱邪和寒邪鬱積於內呢?正是因為在可以發汗的時候,及時使用芒硝、大黃,以疏通其外出之路,結果未盡的汗液滯留於胸脅,因而胸脅滿悶,並出現鬱結不通的症狀。熱邪上行,所以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