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秦伯未序 (2)

回本書目錄

秦伯未序 (2)

1. 秦伯未序

《金匱發微》僅僅是曹師的著述之一,最可寶貴的,不同於過去註家的尋章摘句,鑽到牛角尖裏;也不牽強附會,自作聰明。他把親身實驗到的老老實實地寫出,沒有經驗的寧缺毋濫,絕對不妄加批判。這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精神,是曹師平生治學的特點,也就是《金匱發微》的實質。

據我所知,曹師舉孝廉的房師是嘉定秦芍舲先生,也明醫理,後入南菁書院肆業,山長黃以周先生是著名的漢學大師兼精醫學。那麼,曹師的醫學知識,師承有自,可以概見了。因此,曹師在實事求是診斷下,有「覆杯而愈」的,也有「一劑知,二劑已」的,聲譽漸著,很快的轉變了一部分同道輕描淡寫的作風,不可否認是曹師推動的力量。

日寇侵略江南,曹師的故鄉——江陰淪陷,曹師激於愛國義憤,不屈殉難。在明年才得到消息,我曾撰詩追掉之(一九三八年)。在《傷寒發微》、《金匱發微》再版的今天,更使我回想到曹師誨人不倦的精神和正確的教學方針。他留給我們的著作,正是發掘、整理祖國醫學的寶貴材料。

當然,我們並不以此為滿足,我們需要全盤接受祖國民族文化遺產,我們要從經方到時方,湯液到單味,取長捨短,消滅宗派主義,發揮中醫藥更大的效用。然而這本冊子,從中醫臨診來說,定然是值得重視的。

末了,我要說的,過去「仲景學醫與同郡張伯祖,時人以為識用精微過其師」。但是我在中醫方面,除掉業務之外,雖然也做了一些事,自己覺得沒有很好地繼承衣缽,而且仍有不同的意見經常會暴露出來,對於曹師的表揚更是談不到了。偶然和次公談及,他也認為有同樣的感慨,這是我們非常慚愧的。

秦伯末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寫於上海市立第十一人民醫院

白話文:

《秦伯未序》

《金匱發微》只是曹師著作中的一部,其最寶貴之處在於,不同於以往注家斷章取義、拘泥細節,也不牽強附會、自作聰明。他將親身驗證的經驗老實記錄,沒有經驗則寧缺毋濫,絕不妄加評論。這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精神,是曹師治學的特色,也是《金匱發微》的精髓。

據我所知,曹師的恩師是嘉定秦芍舲先生,也精通醫理,後入南菁書院學習,山長黃以周先生更是著名的漢學大師兼醫學專家。由此可見,曹師的醫學造詣師承有道。因此,曹師憑藉實事求是的診斷,屢有「一杯藥便痊癒」、「一劑見效,二劑痊癒」的佳績,名聲日隆,很快改變了一些同行輕率的治病風格,這不可否認是曹師推動的結果。

日軍侵略江南,曹師的家鄉江陰淪陷,曹師因愛國義憤而殉國。直到次年我才得到噩耗,並曾作詩悼念(1938年)。如今《傷寒發微》、《金匱發微》再版,更讓我回想起曹師誨人不倦的精神和正確的教學方法。他留下的著作,是發掘、整理祖國醫學的珍貴資料。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滿足,我們需要全面繼承祖國的民族文化遺產,從經方到時方,從湯劑到單味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摒棄門戶之見,發揮中醫藥更大的作用。然而,這本書從中醫臨床角度來看,絕對值得重視。

最後,我想說,古人說「仲景學習醫術時與同郡張伯祖同師,當時人們認為張伯祖的醫術識見精微,勝過他的老師」。但我在中醫方面,除了臨床工作外,雖然也做了一些事情,卻自覺未能很好地繼承衣缽,而且常常會有不同的意見,更談不上對曹師的讚揚了。偶然與次公談起,他也感嘆相同,這讓我們深感慚愧。

秦伯未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寫於上海市立第十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