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71)
《金匱發微》 (71)
1. 痰飲欬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若胃中有宿垢,雖經石膏清熱,上衝之氣稍平,但一經復發,此方即無效力,故必去清虛熱之石膏加茯苓以利水道,芒硝以通腑滯,膈間支飲乃得由胃中下走小腸大腸,而一泄無餘,蓋陽明實熱用大承氣湯之義也。此虛實之辨也。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厚朴大黃湯方
厚朴(一只)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此承上加茯苓芒硝而別出其方治也。水在心下,靜則為心悸,動則為冒眩,欲遏水邪之上泛,為木防己湯加茯苓所不能治,仲師因別出澤瀉湯,所以抉氾濫之水而厚其堤防也。胃中燥熱,逼水上逆,則病胸滿,木防己湯加芒硝所不能治,仲師因別出厚朴大黃湯方,所以破中脘之阻隔,開水飲下行之路也。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見肺癰。
肺為主氣之藏,為全身呼吸出入之門戶,凡肺藏有所壅阻,而全體能張而不能弛也。是故風熱傷其血絡,則肺藏壅塞而氣閉,濕痰阻其空竅則肺藏亦壅寒而氣閉,是非立破其壅塞,則呼吸不調。蓋無論肺癰之喘不得臥,及本條支飲不得息,莫不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要其作用只在抉去所壅,令肺氣能張能弛,初無分於血分、水分也。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一本五錢)生薑(半斤,一本四錢)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本書之例,嘔而不吐者為乾嘔。凡言嘔皆兼吐言之,故吐水及痰涎,皆謂之嘔。胃底胆汁不能容水,胆汁苦燥,與膈上水氣相拒,則為嘔吐,少陽所以善嘔也。但既嘔之後,胃中轉燥,因而病渴,渴則水邪已去,故為欲解。今反不渴,則以心下支飲方盛,胃底胆火不煬,故以生半夏以去水,生薑以散寒,而心下之支飲當去。
此證水停心下,阻其胃之上口,勢必不能納穀,嘔吐噦下利篇云:「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即此證也。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腹滿一證,以時減為太陰虛寒,不減為陽明實熱。虛寒當溫,實熱當瀉,此其易知者也。若繞臍劇痛之寒疝,當用大烏頭煎者,已易與大實滿之大承氣證淆混。若夫水在腸間之腹滿,抑又難為辨別,師但言腹滿,口舌乾燥,又不言脈之何似,幾令人疑為陽明燥實。要知太陽水氣,不能由肺外出皮毛,留於膈間心下,久乃與太陰之濕混雜。
白話文:
若胃中殘留宿垢,即使用石膏清熱後,上衝之氣稍微平緩,但只要復發,此法便無效。因此必須去除石膏(清虛熱),改用茯苓利水,芒硝通利腸道,讓膈間的支飲能從胃部往下走,經小腸大腸排出乾淨。這與治療陽明實熱的大承氣湯的原理相同,此乃虛實之辨。
心下有支飲,患者感到頭暈目眩,可用澤瀉湯治療。
澤瀉湯組成: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用法: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服。
支飲,胸部滿悶者,可用厚朴大黃湯治療。
厚朴大黃湯組成:厚朴一隻、大黃六兩、枳實四枚。用法: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這兩種方劑是在前面加茯苓芒硝的基礎上,另立的治療方法。水停留在心下,靜止時則心悸,活動時則頭暈目眩。要阻止水邪上泛,單用木防己湯加茯苓無法奏效,所以仲景另創澤瀉湯,以疏利積水,加強防禦。胃中燥熱逼迫水液上逆,則胸部滿悶,單用木防己湯加芒硝也無法奏效,所以仲景另創厚朴大黃湯,以消除中脘阻塞,開通水液下行的通道。
支飲,呼吸困難者,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
葶藶大棗瀉肺湯組成:見肺癰篇。
肺是主氣的臟器,是全身呼吸出入的門戶。凡是肺部阻塞,則全身氣機均受影響,不能舒展。所以,風熱侵犯肺絡,則肺部阻塞,氣機閉塞;濕痰阻塞肺竅,則肺部亦壅塞,氣機閉塞。如果不迅速解除阻塞,則呼吸就會不調。無論是肺癰引起的喘息不能臥床,還是本條所述支飲引起的呼吸困難,都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其作用在於疏通阻塞,使肺氣能張能弛,與血液、水分無關。
嘔吐,但卻不口渴,心下有支飲是原因,可用小半夏湯治療。
小半夏湯組成:半夏一升(一說五錢)、生薑半斤(一說四錢)。用法: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服。
本書中,嘔吐而不吐出東西的稱為乾嘔。凡是提到嘔吐都包括吐出東西的含義,所以吐出水或痰涎都稱為嘔吐。胃底膽汁不能容納水液,膽汁苦燥,與膈上水氣相拒,則會嘔吐,少陽經易出現嘔吐。但嘔吐後,胃中反而乾燥,因而口渴,口渴表示水邪已去。現在反而不渴,則是心下支飲過盛,胃底膽火不旺,所以用生半夏去水,生薑散寒,以去除心下支飲。
此證水停留在心下,阻礙胃口,必然不能進食,嘔吐噦下利篇說:「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就是指這種情況。
腹部脹滿,口乾舌燥,這是腸道內有水氣,可用己椒藶黃丸治療。
己椒藶黃丸組成: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一兩)。用法:研末,蜜丸,如梧子大,飯前服一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若口中有津液,口渴者加芒硝半兩。
腹部脹滿,有時減輕有時加重,減輕的屬太陰虛寒,加重的屬陽明實熱。虛寒當溫,實熱當瀉,這是很容易分辨的。像繞臍劇痛的寒疝,要用大烏頭煎劑治療,很容易與實滿的大承氣湯證混淆。至於水停留在腸間引起的腹部脹滿,更難以區分,文中只說腹部脹滿,口乾舌燥,沒有提到脈象如何,幾乎讓人誤以為是陽明燥實。要知道,太陽經的水氣不能從肺部排出體表,停留在膈間心下,久而久之就會與太陰經的濕氣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