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70)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70)

1. 痰飲欬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桂枝、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杏仁(四十個)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一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撲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芍藥、乾薑、甘草(炙)、細辛、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溢飲一證,以水氣旁溢四肢而作,識其病之所從來,便可知病之所由去,所謂解鈴須問繫鈴人也。蓋肺主皮毛,肺藏呼吸,即周身毛孔為之張弛,殆有登高一呼,群山皆應之意。皮毛閉塞於外,即內藏之呼吸不靈,發為喘欬。皮毛一日不從汗解,即欬逆一日不平,水氣流溢於四肢者一日不去,此病溢飲者,所以宜大、小青龍湯也。但大青龍湯方治,為表汗裏熱而設,即麻杏石甘湯加桂枝、薑、棗耳。

溢飲發汗用此方或用小青龍湯,其旨安在?蓋脾主四肢,胃亦主四肢,中脘有熱,逼內藏之水旁溢四肢者,故主以大青龍湯。水飲太甚,內藏不能相容,自行流溢四肢者,故主以小青龍湯。要其為發汗則一也。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湯

木防己、桂枝(各三兩)人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二枚,一本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三兩)茯苓(四兩)人參(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飲邪留於膈間,支撐無已,肺氣傷於水,太陽陽氣不得外達則喘。胸中陽痹,水液內停則滿,由胸及於心下,則心下痞堅。寒濕在上,阻遏三陽之絡,血色不榮於面,故其色黧黑,此與濕家身色如薰黃同。水盛於上,血分熱度愈低,故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病根漸深,醫以為水在上也,而用瓜蒂散以吐之,吐之不愈,又以心下痞堅,而用瀉心湯以下之,若仍不愈,醫者之術窮矣。不知寒濕久鬱,則生裏熱,胃熱合胆火上抗,因病喘逆。

飲邪留積不去,則上滿而下痞堅,故宜苦寒之防己以泄下焦,甘寒體重之石膏以清胃熱。又以心陽之不達也,用桂枝以通之。以津液之傷於吐下也,用人參以益之,此仲師用木防己湯意也。但此證,胃中無宿垢,但有胃熱上衝,阻水飲下行之路,而喘滿痞堅者為虛,故但於方劑中用石膏以清胃熱,中脘已無阻礙,蓋即陽明虛熱用白虎湯之義也。

白話文:

患有溢飲症的人,應該讓他們發汗,大青龍湯和或小青龍湯都可以治療。

大青龍湯的藥方: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杏仁四十個、大棗十二枚、石膏一塊(如雞蛋大小)。以上七味藥材,加九升水,先煮麻黃,煮至水減至七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直到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汗出太多,可以用溫熱的藥粉輕輕撲拭。

小青龍湯的藥方:

麻黃(去節)三兩、芍藥三兩、乾薑三兩、炙甘草三兩、細辛三兩、桂枝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以上八味藥材,加一斗水,先煮麻黃,煮至水減至八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溢飲症是指水氣充盈,溢於四肢的症狀。了解疾病的來源,就能知道如何治療,如同解開鈴鐺,需找到繫鈴鐺的人。肺主皮毛,掌管呼吸,周身毛孔的開合都由肺氣所主導,如同山呼應一般。皮毛閉塞,則呼吸不暢,導致喘咳。只要皮毛不能透過發汗來疏通,咳嗽就會持續,水氣溢於四肢的情況也不會改善,因此溢飲症宜用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治療。但大青龍湯主要治療表證兼裡熱,是麻杏石甘湯加上桂枝、生薑、大棗。

使用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來發汗治療溢飲,其原理何在?因為脾胃都主四肢,中脘積熱,迫使體內的水氣溢於四肢,所以用大青龍湯;如果水飲過多,內臟無法容納,自行流溢四肢,則用小青龍湯。總之,其目的都是為了發汗。

膈間積聚飲邪,患者會喘息、胸悶、心下痞硬、面色黧黑,脈象沉緊,持續數十日未癒,經醫師吐瀉治療仍無效者,可用木防己湯治療。體質虛弱者服用後即可痊癒,體質實者三日後可能復發,若再次服用木防己湯仍無效,則應改用去石膏加茯苓芒硝的木防己湯治療。

木防己湯的藥方:

木防己三兩、桂枝三兩、人參四兩、石膏兩塊(如雞蛋大小,也有方劑記載為十二枚)。以上四味藥材,加六升水,煮至二升,分兩次溫服。

去石膏加茯苓芒硝的木防己湯藥方:

木防己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四兩、人參四兩、芒硝三合。以上五味藥材,加六升水,煮至二升,過濾藥渣,加入芒硝,稍微再煎一下,分兩次溫服,輕微通便即可痊癒。

飲邪停留在膈間,無法排出,肺氣受損,太陽經的陽氣無法外達,所以會喘息。胸中陽氣受阻,水液停滯,所以會胸悶;由胸部擴展到心下,所以心下痞硬。寒濕停滯在上焦,阻礙三陽經絡的運行,血氣不能滋潤面部,所以面色黧黑,這與濕邪停滯導致皮膚顏色發黃相似。水液停滯在上焦,血液溫度下降,所以脈象沉緊。持續數十日,病根加深,醫生誤以為水停留在上焦,而使用瓜蒂散催吐,效果不佳;又因心下痞硬,使用瀉心湯瀉下,仍無效,則醫生的治療方法就黔驢技窮了。其實是因為寒濕久積,產生裡熱,胃熱與膽火上逆,導致喘逆。

飲邪積聚不散,則上焦滿悶,下焦痞硬,所以要用苦寒的木防己瀉下焦之濕,用甘寒的石膏清胃熱。又因為心陽不達,用桂枝通陽;因吐瀉傷津,用人參補益,這就是仲景使用木防己湯的用意。但此證若胃中無宿食,只是胃熱上衝阻礙水飲下行,導致喘滿痞硬,屬於虛證,所以只用石膏清胃熱,中脘不再阻塞,這與陽明虛熱用白虎湯的道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