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69)
《金匱發微》 (69)
1. 痰飲欬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但苦短氣之肺飲,亦主以腎氣丸者,或病在寒水之藏,不能納氣,如婦人雜病篇不得臥而反倚息之證,故同一利小便,而方治固自不同也(按此二方,但可治痰飲之初病,若飲邪既盛,往往失效)。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卒病、宿疾之不同,一辨於脈,一辨於證,如本條所云「其人欲自利,利反快,此為留飲欲去」,其與繫在太陰之「暴煩下利,日十餘行,脾家實,腐積當去」者何異?然何以下利之太陰證,不治而自止。此何以雖利而心下續堅滿,且太陰自利之證,其脈浮緩,此證何以脈伏,要不可不辨也。
蓋濕本黏滯之物,太陽寒水與太陰寒濕併居,雖為痰飲所同,而太陽傷寒內傳太陰為日未久,其病根淺,故脈見浮緩。痰飲之病,以積日而後成,其病根深,故其脈見伏,伏之言沉也。病根淺者,但見下利,水濕已併入大腸,故不治而自愈。
病根深者,當下利而水濕之留於膈上者,復趨心下,故心下續見堅滿,而必待甘遂半夏湯以因勢而利導之,方中甘遂三枚、半夏十二枚,所以去水,芍藥五枚、炙甘草一枚,所以疏通血絡而起沉伏之脈。蓋脈伏者,水勝而血負也。
藥去滓而和蜜者,欲其緩以留中,使藥力無微不達,並取其潤下之性,使內藏積垢易去也,此甘遂半夏湯之義也(陳修園謂甘遂與甘草相反,所以同用者,欲其交戰於胃中,使病根劖除,未確)。
脈浮而細滑,傷飲。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匕,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匕,得快利後,糜粥自養。
此節發明懸飲之積漸,欲學者明辨而施治也。其始由太陽傳入太陰,故脈浮而並見細滑。滑者,濕象也。太陽失表,汗液不泄,水氣乃內陷胸膈,與濕並居,即為傷飲。水邪不去,由胸及脅,乃見弦脈,是為寒飲。飲邪內陷,陽氣鬱伏,脈轉弦數。寒飲則須溫藥,伏熱尤須涼劑,二者不可兼顧,故冬夏難治,若夫脈沉而弦,沉則為水,弦則為痛,故懸飲而內痛。懸飲者,痰囊繫於內藏,水飲蓄焉,故非破囊抉水,病必不愈。
此芫花、甘遂、大戟,所以為救死之方治也。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單純因肺部積水而導致呼吸短促的,也可以使用腎氣丸治療。或者病情源於寒水停滯於臟腑,導致氣機不能正常運行,如同婦科雜病篇中記載的不能平臥只能倚坐休息的症狀一樣。所以,雖然都是要通利小便,但治療方法卻大不相同。(註:這兩種方法只能治療痰飲的初期,如果飲邪已經很盛,往往就失效了。)
病人脈象沉伏,病人自己想拉肚子,但反而拉得很快,雖然拉了肚子,但心下仍然持續感到堅硬脹滿,這是因為停留在體內的積水想要排出但未完全排出的緣故。甘遂半夏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的三枚)、半夏(十二枚,用水一升,煮至半升,去渣)、芍藥(五枚)、炙甘草(如手指頭般粗的一枚)
以上四味藥,用水二升,煎煮至半升,去渣,加入半升蜂蜜,與藥汁一起煎煮,取八合,一次服用。
急性病和慢性病的區別,一個要從脈象辨別,一個要從症狀辨別,如同本條所說的「病人自己想拉肚子,但反而拉得很快,這是因為停留在體內的積水想要排出」,這和太陰病篇中所說的「暴發性腹瀉,一天十多次,脾胃實證,積滯腐敗之物應該排出」有什麼不同呢?然而太陰病導致的下利,卻可以不治自愈,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雖然都拉肚子,但為什麼這個病人心下持續堅硬脹滿,而且太陰病導致的下利,脈象是浮緩的,而這個病人的脈象卻是沉伏的,這一定要仔細辨別。
因為濕邪本就是黏滯的物質,太陽經的寒水和太陰經的寒濕同時存在,雖然都屬於痰飲,但是太陽經傷寒內傳太陰經的時間不長,病根淺,所以脈象表現為浮緩。痰飲的疾病,是日積月累形成的,病根深,所以脈象表現為沉伏,沉伏就是脈象沉沒的意思。病根淺的,只是見腹瀉,水濕已經進入大腸,所以不治自愈。
病根深的,雖然腹瀉,但停留在膈膜上面的水濕,又流向下腹部,所以心下持續感到堅硬脹滿,必須要用甘遂半夏湯來順勢利導,方中甘遂三枚、半夏十二枚,是為了去除水濕;芍藥五枚、炙甘草一枚,是為了疏通血脈,使沉伏的脈象恢復。因為脈象沉伏,是水濕過盛而血液不足的緣故。
藥物去渣後加入蜂蜜,目的是讓藥力緩慢而持久地作用於體內,使藥力無處不到,並利用蜂蜜潤下的特性,使內臟積聚的污垢更容易排出,這就是甘遂半夏湯的原理。(陳修園認為甘遂和甘草相克,所以一起使用,是為了讓它們在胃中相互作用,清除病根,這說法未必準確。)
脈象浮而細滑,是傷飲;脈象弦數,是有寒飲,冬夏難治;脈象沉而弦,是懸飲內痛。患有懸飲的,十棗湯可以治療。
十棗湯方
芫花(炮製)、甘遂、大戟(各等分)
以上三味藥,搗碎過篩,用水一升五合,先煮十枚肥大的紅棗,取八合,去渣,加入藥末,體質強健者服用一錢,體質虛弱者服用半錢,清晨溫服。如果沒有排便,第二天再加服半錢,排便順暢後,用粥調養身體。
這一段闡述了懸飲積聚的過程,目的是讓學習者能夠明辨而施治。它最初是由太陽經傳入太陰經,所以脈象浮而同時見細滑。滑,是濕邪的象徵。太陽經衛氣失調,汗液不能排出,水氣就內陷胸膈,與濕邪共同存在,這就是傷飲。水邪不去,從胸部蔓延到脅肋,就出現弦脈,這就是寒飲。飲邪內陷,陽氣受阻,脈象就變成弦數。寒飲需要溫熱的藥物治療,但潛伏的熱邪卻需要涼性的藥物治療,這兩者不能兼顧,所以冬夏難治。至於脈象沉而弦,沉代表水,弦代表痛,所以是懸飲而內痛。懸飲就是痰飲凝聚在內臟,水飲積聚在那裡,所以如果不破除痰飲,疾病就不會痊癒。
芫花、甘遂、大戟,是治療危急重症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