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68)
《金匱發微》 (68)
1. 痰飲欬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肺飲支飲,一在胸中,一在膈間。心下留飲在胸,未及中下二焦,故曰肺飲。上有濕痰之凝冱,下有太陽標熱之支撐,故曰支飲。惟仲師俱謂其脈不弦,所以不弦之故,前人未有議及之者。陳修園、黃坤載並謂金能制木,此術家之言,非必為仲師意也。蓋肺為水之上源,水氣積而不降,但見吸入氣短,寒濕猶未甚也。
腎藏虛寒,寒水上逆,乃見弦脈。肺飲在上而不在下,故其脈不弦,此苓桂朮甘湯及腎氣丸之證,但利小便而即愈者也,而支飲胸脅支滿視此矣。凡支飲眩冒之宜澤瀉湯,嘔吐不渴之宜小半夏湯,卒嘔吐,膈間有水,眩悸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湯。一切導水下行者視此矣。
蓋二證初起,皆在陽位,未涉陰寒,故其脈不弦者,特為始病而言,未可據為成例,若執此而求之,則後文「欬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設支飲不弦,「欬煩,胸中痛,不卒死」之支飲,不當更云宜十棗湯矣。設謂支飲不涉陰寒,則後文之欬而胸滿者,與冒而嘔者,不當用苓甘五味薑辛湯及苓甘五味薑辛半夏湯矣。
要知凡飲皆始於肺,以失治而寖成支飲,支飲失治,由胸下脅,轉為懸飲,脅下固厥陰脈絡所在,而實為少陰之藏,水道出焉。水結脅下,腎藏乃寒,下焦寒甚,生附子亦當加入,然後歎仲師溫藥和之之訓,為大有深意也。獨怪今日市醫,遇當用薑、辛之證不過五六分而止,曾亦念燒蕭條之無以禦水,而宣防之功不立乎!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近日市醫,動以不涼不熱為溫藥,是不然。仲師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究為何等藥味,此不可不辨也。據本篇云;「加乾薑、細辛以治欬滿」,又云:「細辛、乾薑為熱藥,服之當遂渴,渴反止者,支飲也」,可知此節所謂溫藥,即後文所謂熱藥。又按太陽篇真武湯後所列加減法,欬者加五味、細辛、乾薑,益可信溫藥之為細辛、乾薑矣。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苓桂朮甘湯方
茯苓、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腎氣丸
方見婦人雜病。
此二節,為「支飲脈平,肺飲不弦」者出其方治也。夫胸脅支滿,屬手少陽三焦,三焦水道不通,乃病支飲。目眩者,水飲上冒而眩暈不定也。起於心下,由胸連脅,衝氣上逆,喘不能臥,故曰支飲。下焦水道不通,肺藏吸入之氣不能順受而痛、短氣,故曰肺飲。仲師所出方治,皆用苓桂朮甘湯者,則以飲邪初起,水氣僅在三焦而不及內藏,故但扶脾藏以通陽氣,使上焦氣散,無吸水之力,而水道自通,水道通而飲邪去矣。
白話文:
肺部積液不顯現脈象弦急,只感到喘息氣短。支氣管積液也喘息,且不能平臥,更加氣短,脈象卻平和。
肺積液和支氣管積液,一個位於胸中,一個位於膈肌之間。心下積液停留在胸部,尚未到達中焦和下焦,所以稱為肺積液。肺積液上方有濕痰凝滯,下方有太陽經熱邪的支撐,所以稱為支氣管積液。張仲景都認為其脈象不弦急,至於為何不弦急,前人從未討論過。陳修園、黃坤載都認為金能克木,這是術語,未必是張仲景的意思。因為肺是水氣的來源,水氣積聚而不下降,只見吸氣短促,寒濕還不算嚴重。
腎臟虛寒,寒水上逆,才會出現脈象弦急。肺積液在上不在下,所以脈象不弦急。這是苓桂朮甘湯和腎氣丸的適用症狀,只要利尿就能痊癒,支氣管積液胸脅脹滿以此為參考。凡是支氣管積液伴隨頭暈目眩的,宜用澤瀉湯;嘔吐不口渴的,宜用小半夏湯;突然嘔吐,膈肌間有積液,心悸的,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所有能引導積液下行的藥方,以此為參考。
這兩種病症初期,都在陽位,尚未涉及陰寒,所以脈象不弦急,這是針對初期而言,不能作為通例。如果以此為標準,那麼後文「咳嗽脈象弦急表示有積液,十棗湯主治」,如果支氣管積液不弦急,「咳嗽煩躁,胸痛,不會突然死亡」的支氣管積液,就不應該再用十棗湯了。如果說支氣管積液不涉及陰寒,那麼後文咳嗽胸滿,以及冒汗嘔吐,就不應該使用苓甘五味薑辛湯和苓甘五味薑辛半夏湯了。
要知道,所有積液都始於肺,因為治療失當而逐漸發展為支氣管積液,支氣管積液治療失當,從胸下脅部,轉變為懸飲。脅下正是厥陰經脈絡所在,而實際上是少陰經的臟腑,水道由此而出。水液積聚於脅下,腎臟就會寒,下焦寒邪加重,附子也應該加入,然後才能理解張仲景溫藥和解的教誨,具有深遠的意義。只可惜現在的醫生,遇到應該用薑、辛藥的病症,只用五六分劑量就停止了,難道沒有想到燒柴的火焰不足以驅散水汽,而宣肺藥物的功效無法發揮嗎!
治療痰飲,應該用溫藥和解。
現在的醫生,動不動就把不寒不熱的藥稱為溫藥,這是錯誤的。張仲景說:「治療痰飲,應該用溫藥和解」,究竟是什麼樣的藥物,這不可不辨別。根據本篇所述:「加入乾薑、細辛治療咳嗽胸滿」,又說:「細辛、乾薑是熱藥,服用後應該口渴,口渴反而停止的,是支氣管積液」,可知此節所說的溫藥,就是後文所說的熱藥。又根據《太陽篇》真武湯後面的加減法,咳嗽者加入五味子、細辛、乾薑,更可以證明溫藥就是細辛、乾薑。
心下有痰飲,胸脅脹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治。
苓桂朮甘湯方
茯苓、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用水六升,煮成三升,分溫三次服用,小便就會通暢。
氣短伴有輕微積液,應該從小便排出,苓桂朮甘湯主治,腎氣丸也主治。
腎氣丸
方劑見於婦科雜病。
這兩節,是針對「支氣管積液脈象平和,肺積液脈象不弦急」的患者,提出其治療方案。胸脅脹滿,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水道不通,就是支氣管積液。目眩,是水液上逆導致頭暈目眩不定。起於心下,從胸部連到脅部,衝氣上逆,喘息不能平臥,所以稱為支氣管積液。下焦水道不通,肺臟吸入的氣體不能順利接受而疼痛、氣短,所以稱為肺積液。張仲景提出的治療方案,都使用苓桂朮甘湯,這是因為飲邪初期,水氣僅在三焦而未及內臟,所以只扶助脾臟以通暢陽氣,使上焦之氣散開,沒有吸水的力,而水道自然通暢,水道通暢,飲邪就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