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72)
《金匱發微》 (72)
1. 痰飲欬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濕本粘膩,與水相雜,遂變水痰。肺與大腸為表裏,由表入裏,水痰並走腸間,因病腹滿,且腹未滿之時,腸中先漉漉有聲,權其巔末,即可知口舌乾燥,為裏寒不能化氣與液,其脈必見沉弦,仲師以已椒藶黃丸者,防己、椒目以行水,葶藶、大黃兼泄肺與大腸也。所以先食飯而服者,則以水邪在下部故也。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升)茯苓(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六銖)豬苓、茯苓、白朮(各十八銖)桂枝(半兩)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漿水,汗出愈。
痰飲之未成者,始於水。水因寒而停,則為飲。水與膏液混雜,則為痰。水盛則痰浮而上阻胸膈,胆胃被鬱,與水衝激則卒然嘔吐。痰在膈間,則心下痞痛。水氣衝腦,則眩。水氣淩心則悸。
生半夏能去至高之水,生薑能散膈上之寒,加茯苓能決排水道,此可知仲師出小半夏加茯苓方治,正所以抑在上之水,以逆而折之也(茯苓,和麵偽造,雲產固不易得,浙產亦不出省,似不如改用豬苓)。語云:「肥人多痰」,瘦人似不當有痰,為其肌肉皮毛中所含水分少也。
水分多者,心下有水,則心下悸。水分少者,水在臍下,則臍下亦悸。水氣微薄,雖不至卒然嘔吐,然引動上焦亦必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此可見仲師出五苓散方治,正所以泄在下之水以順而導之也,此上下之辨也(同一心下悸,而發汗後之欲得按者,但用桂枝甘草湯,而不更用去水之生半夏。
同一臍下悸,而發汗後之欲作奔豚,惟桂枝、茯苓同五苓散,而重用大棗、甘草以實脾,皆為正虛邪輕而設,故病同而方異也)。
欬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見《傷寒論.太陽篇》,又見本篇。
水力至強,體柔而性剛,滴石則石穿,衝堤則堤壞,故病水者,其脈多弦。弦者,沉緊而搏指也。水勝則血負,血分熱度日減則蒸化力弱,而衛陽虛微,故仲師以弦為減,謂陽氣減也。但水勢下趨,似不應上逆為欬,不知痰濕粘滯下游,水道不通,則高原氾濫日甚,是非破東南之壅塞,則西北之洚洞無歸。此十棗湯一方,所以盡抉排疏瀹之能也。
予每見病痰飲者,大小便往往不通,此即下游壅塞之明證,所以用十棗者,一因藥力猛峻,恐傷脾胃,一因痰涎未易澣濯,用甘味之十棗以緩芫花、大戟、甘遂之力,使如碱皂之去油垢,在漸漬不在衝激也。
白話文:
濕氣本性黏膩,與水混合,就形成了水痰。肺和大腸是表裏關係,水痰由表及裏,流竄於腸道之間,因此腹部脹滿。即使腹部還沒完全脹滿,腸中也會先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從這些症狀的輕微表現,就能知道患者口舌乾燥,這是因為裏寒導致氣血和津液無法化生,脈象必定沉弦。仲景大師使用己椒藶黃丸,用防己、椒目來利水,用葶藶、大黃來瀉肺和大腸之熱。所以要飯後服用,是因為水邪在下焦的緣故。
突然嘔吐,心下痞滿,膈肌間有積水,頭暈心悸,則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升,茯苓四兩。
以上三味藥,用水七升,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溫服。
如果消瘦的人臍下悸動,吐出唾沫且頭暈目眩,這是積水導致的,可用五苓散治療。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六銖,豬苓、茯苓、白朮各十八銖,桂枝半兩。
以上五味藥研成細末,用白開水送服一匙(方寸匕),一日三次,多喝米湯,汗出即愈。
痰飲未成形之初,始於水。水因寒邪而停滯,就成了飲;水與膏液混雜,就成了痰。水邪盛則痰氣上浮,阻礙胸膈,膽胃受鬱,與水氣衝激,就會突然嘔吐。痰停留在膈肌間,則心下痞痛;水氣衝擊腦部,則頭暈;水氣侵犯心臟則心悸。
生半夏能去除上焦的積水,生薑能散去膈上之寒,茯苓能通利水道。由此可見,仲景大師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正是為了抑制上焦的積水,採取逆轉之法(茯苓,常用麵粉偽造,正品產量少且難以取得,浙江產的茯苓也難以出省銷售,似乎不如改用豬苓)。俗話說:「肥人多痰」,瘦人似乎不該有痰,是因為他們的肌肉皮毛中含水量較少。
水分多的人,心下有積水,則心下悸動;水分少的人,水停留在臍下,則臍下悸動。水氣輕微,雖然不至於突然嘔吐,但也會牽動上焦,導致吐出唾沫且頭昏眼花。由此可見,仲景大師用五苓散治療,正是為了排出下焦的積水,順勢而導之,這就是上下之分(同樣是心下悸動,但發汗後想按壓的,只用桂枝甘草湯,不用去水的生半夏;同樣是臍下悸動,但發汗後想奔走跳躍的,則用桂枝、茯苓配合五苓散,並加重用大棗、甘草以補益脾胃,這些都是針對正氣虛弱、邪氣輕微的情況而設的,所以病情相同而處方不同)。
咳嗽,脈象弦,是積水所致,可用十棗湯治療。
十棗湯方:
見《傷寒論.太陽篇》,又見本篇。
水的力量極其強大,體柔而性剛,能滴穿石頭,衝垮堤壩,所以水邪盛的病人,脈象多為弦脈。弦脈是指脈象沉而緊,搏動有力。水邪過盛則血虛,血液的熱度日漸減少,則蒸騰化氣的力量減弱,衛陽虛弱,所以仲景大師以弦脈為減,認為是陽氣衰減。但水邪向下趨勢,似乎不應該上逆而致咳嗽,不知是痰濕黏滯下焦,水道不通,則如同高原積水泛濫日益嚴重,如果不疏通東南部的阻塞,則西北的河流就無處可去。此十棗湯正是盡其疏通排泄之力。
我經常見到患有痰飲的病人,大小便往往不通暢,這就是下焦阻塞的明顯證據。所以用十棗湯,一方面是因為藥力猛烈,恐怕傷脾胃,一方面是因為痰涎不易清除,用甘味藥材的十棗湯來緩和芫花、大戟、甘遂的力量,使它像鹼性肥皂去除油垢一樣,是慢慢滲透而不是猛烈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