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88)
《傷寒發微》 (88)
1. 陽明篇
蜜煎土瓜根豬胆汁導方
蜜(七合)
上一味於銅器內,微火煎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內穀道中,欲大便須緩去之,或用土瓜根搗汁,竹管灌入穀道。如無土瓜,胆汁和醋導之。
自汗出,則不由潮熱而出可知。或發汗及小便自利者,藏府固無實熱也。夫內有實熱而大便燥結者,宜承氣以攻之,此固無可疑者。此證則為津液內竭,大便雖硬,不可遽投承氣,惟仲師但有此說,所以不可攻之理,未有明言。蓋腸壁間淋巴微管,含有消化食物之乳糜,原所以排泄廢料,承氣入腸,芒硝鹹寒善走,能借淋巴微管中乳糜,及將出未出之廢料水液,潤燥屎而驅之外出。
今腸內津液既竭,雖有芒硝之力,而腸中無可借助,故雖攻而不能動,必待其乳糜漸復,自欲大便,然後用法以導之。門人張永年述其戚陳姓一證,四明醫家周某用豬胆汁導法奏效,可備參研。略謂陳姓始病咯血,其色紫黑,經西醫用止血針,血遂中止。翊日,病者腹滿,困頓日甚,延至半月,大便不行,始而用蜜導不行,用灌腸法,又不行,復用一切通大便之西藥,終不行。於告陳曰:「同鄉周某良醫也。
」陳喜,使人延周,時不大便已一月矣。周至,察其脈無他病,病獨在腸,乃令病家覓得豬胆,傾於盂,調以醋,借西醫灌腸器以灌之。甫灌入,轉矢氣不絕,不踰時大便出。凡三寸許,擲於地有聲,擊以石,不稍損,乃浸以清水,半日許,盂水皆赤,乃知向日所吐之血,本為瘀血。因西醫用針止住,反下結大腸而為病也。
越七日,又不大便,復用前法,下燥矢二枚,皆三寸許,病乃告痊。予於此悟密煎導法,惟證情較輕者宜之。土瓜根又不易得,惟豬胆汁隨地隨時皆有。近世醫家,棄良方而不用,為可惜也(豬胆並腸液,西醫通稱消化液,蓋胆汁最苦,能泄而降,人固如此,豬亦宜然,況豬之所食至為穢濁,則豬之胆汁,疏泄穢濁之力必巨,故借之以助排泄糞穢,最為合用,而況胆汁含有鹼性,鹼與醋化合最易發酵,腸中燥屎遇之,亦以收縮脹力而易為活動也)。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之病,有自中風傳來者,則營氣先傷,以其所痹在肌肉,為孫絡密佈之區故也。中風之證,衛強而營弱,衛強則表汗自出,營弱則裏氣不達。脈遲者,營氣不足之徵也。此證肌腠未解,風從汗孔襲肌,必微惡風,可仍從太陽中風例,用桂枝湯發肌理之汗,使之由肌出表,然後營氣與衛氣相接,一汗而表熱解,浮汗止矣(此證當云:「微惡風者,肌未解也。」今云:「微惡寒者,表未解也。
白話文:
[陽明篇]
蜜煎土瓜根豬膽汁導方:將蜂蜜七份用銅器小火煎熬,至像飴糖一樣濃稠,不斷攪拌避免焦糊。趁熱捏成如手指粗細,長約二寸的條狀,頭部要尖銳。冷了就變硬,無法操作。將其放入肛門內,想大便時再慢慢取出。或者用土瓜根搗汁,用竹管灌入肛門。如果沒有土瓜根,可以用豬膽汁加醋灌腸。
病人自汗而出,而非潮熱所致,可知並非實熱。或者發汗、小便自利者,臟腑也沒有實熱。內有實熱而大便乾燥者,應該用承氣湯攻邪,這毋庸置疑。但如果病人是津液枯竭,即使大便硬,也不能立刻使用承氣湯。仲景先生雖然有此說法,但其不能攻邪的道理卻未明確說明。因為腸壁間的淋巴微管含有消化食物的乳糜,本是用來排泄廢物的。承氣湯入腸後,芒硝性寒鹹,善於通行,可以藉助淋巴微管中的乳糜及將出未出的廢物水分,潤濕乾燥的糞便並排出體外。
現在腸內津液已竭,即使有芒硝的作用,腸中也沒有可以借用的物質,所以即使攻邪也不能奏效,必須等到乳糜逐漸恢復,自身想大便了,然後再用藥導之。我的學生張永年講述他親戚陳姓的一例,四明醫家周某用豬膽汁導法奏效,可以參考研究。簡而言之,陳姓病人開始咯血,血色紫黑,西醫用止血針後,血止住了。第二天,病人腹脹,病情日漸加重,持續半個月,大便不通。先用蜂蜜導瀉不行,用灌腸法也不行,又用了各種西藥通便,還是不行。於是有人告訴陳姓病人:「同鄉周某是良醫。」陳姓病人很高興,請周某來診治,當時大便不通已經一個月了。周某診脈後,發現病人沒有其他疾病,病只在腸道,於是讓病人找來豬膽,倒入盆中,加醋調勻,用西醫的灌腸器灌腸。剛灌進去,就放出許多臭氣,不久大便排出,約三寸長,扔在地上還有聲音,用石頭敲打也不損壞,然後浸在清水裡,半天後,水都變紅了,才知道之前吐的血是瘀血,因為西醫用針止血,反而使瘀血下結在大腸而致病。
七天后,他又不大便,再次用前法,排出兩枚乾燥的糞便,都約三寸長,病就好了。我由此悟到蜜煎導法只適用於症狀較輕的病人。土瓜根又不容易得到,而豬膽汁到處都有,隨時可取。近世醫家棄用此良方,實在可惜。(豬膽和腸液,西醫稱為消化液,因為膽汁最苦,能瀉下,人如此,豬也一樣,況且豬吃的東西很髒,所以豬膽汁疏泄穢濁的能力一定很強,因此用它來幫助排泄糞便,是最合適的。而且膽汁含有鹼性,鹼與醋混合很容易發酵,腸中乾燥的糞便遇到它,也會因收縮脹力而更容易排出。)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病,有的由中風轉化而來,這是因為營氣先受損傷,因為痹阻在肌肉,而肌肉是孫絡密佈的地方。中風的症狀是衛氣盛而營氣虛,衛氣盛則表汗自出,營氣虛則裏氣不通。脈遲是營氣不足的徵兆。這種情況下肌膚腠理未解,風邪從汗孔襲擊肌膚,必然微微惡風,可以按照太陽中風的治療方法,用桂枝湯發散肌膚的汗,使汗從肌膚排出體表,然後營氣與衛氣相接,一出汗表熱就解了,浮汗也就停止了。(此證應說:「微惡風者,肌未解也。」現在說:「微惡寒者,表未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