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87)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87)

1. 陽明篇

脅下為腎,腎與膀胱為表裏者,有輸尿管為之相接也,《內經》即謂之下焦。太陽寒水之氣,格於腎膀而不得下行,則脅下為之硬滿。水氣結於下焦,不能滋溉腸胃,故不大便。胃以燥而不和,胆火從而上逆,故嘔。舌上白苔,則為陽氣虛微,故雖不大便,斷無可攻之理。

要惟有小柴胡湯,發內陷之水氣以達於上焦,俾津液之上出者,還入胃中,胃氣得和,則胆火平而嘔吐當止。大便之不通者,亦將緣滋溉而暢行,由是中無所結,陽氣外散,乃濈然汗出而愈矣。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此為風陽外吸,濕熱內阻,膈塞不通之證,此證病機外出太陽則生,內陷太陰則死,可以兩言而決。脈浮弦則為風,脈浮弦而兼大,則為陽明中風。中風為病,本屬肌腠不開,脾陽不能外達,觀於桂枝湯一方,辛甘發散,皆所以開發脾陽,此可見不獨陽明中氣繫在太陰,即風陽內乘,而肌腠不開,未嘗不繫在太陰也。張隱庵、黃坤載均此節為三陽合病,則固不然。

濕熱傷氣,故短氣。濕阻太陰部分,故腹都滿。太陽寒水不能作汗外泄,流於脅下則脅下痛,壅於心下則心痛。久按之氣不通者,氣為濕阻故也。氣閉於上,故鼻乾不得汗。嗜臥者,濕困脾陽,肌肉重滯故也。汗液不外泄,濕邪不從外解,小便難,濕邪不從裏解,表裏壅塞,故一身面目悉黃。

此證有潮熱必在日晡時,以地中蒸氣,乘陽衰而上出,與身內之濕熱併居而益劇也。胃中濕熱淤阻,不能受吸入之清氣,故時時呃逆。愚按以上諸證,若見譫語即為易治,以太陰之濕,已從燥化,便當用茵陳蒿合大承氣下之,若不見譫語,則猶未可攻也。手足少陽之脈,由耳前後入耳,濕邪鬱其少陽之氣,故耳前後腫。

刺之小差者,有以泄其鬱陷之氣也。若潮熱不解,病過十日,在兩候以往,當傳少陽之期,其脈續見浮弦,則當用小柴胡湯以汗之。脈但浮而不見弦大者,則當用麻黃湯以汗之。但令太陰濕邪,從太陽外解而已無餘事,予所謂病機外出太陽則生者,此也。若夫太陽陽氣不泄於膀胱,太陰濕邪併居於腹部,陰霾四塞,真陽外脫,遂至呃逆不止,此時雖用四逆以治滿,五苓以導水,吳萸以止呃,亦必無濟。予所謂內陷太陰必死者,此也。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胆汁皆可為導。

白話文:

陽明篇

脅下是腎的部位,腎與膀胱是表裏關係,中間由輸尿管連接,《內經》稱之為下焦。太陽經的寒水之氣,阻塞在腎與膀胱,不能向下運行,就會導致脅下硬滿。水氣積聚在下焦,不能滋潤腸胃,所以不大便。胃因乾燥而失和,膽火因而上逆,所以嘔吐。舌苔發白,表示陽氣虛弱,所以即使不大便,也不應該服用攻下之藥。

治療方法是用小柴胡湯,疏通內陷的水氣,使之到達上焦,讓津液向上運行後,再回到胃中,胃氣和順了,膽火就能平息,嘔吐自然停止。大便不通的問題,也會因為滋潤而通暢,如此則體內沒有阻塞,陽氣外散,就會自然出汗而痊癒。

陽明中風,脈象弦而浮大,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脅下及心臟疼痛,久按氣血不通暢,鼻子乾燥不出汗,嗜睡,全身和臉色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經常呃逆,耳前後腫脹,針刺後稍微好轉,但外邪未解,病程超過十天,脈象持續浮大者,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只是浮而沒有其他症狀,則使用麻黃湯。如果尿液不通,腹部脹滿並伴有呃逆,則不予治療。

這是風陽外襲,濕熱內阻,導致氣機阻塞不通的病症。此症病機,外在太陽經則生,內陷太陰經則死,可以用這兩句話來概括。脈象浮弦則為風證,脈象浮弦而兼大的,則為陽明中風。中風病的根本在於肌膚腠理閉塞,脾陽不能外達,觀察桂枝湯的組成,辛甘發散,都是為了疏通脾陽,由此可見,不只是陽明經的中氣與太陰經相關,即使是風陽內侵,肌膚腠理閉塞,也未嘗不與太陰經相關。張隱庵、黃坤載都認為此為三陽合病,這是不對的。

濕熱傷及氣機,所以呼吸短促。濕邪阻滯太陰經的部位,所以腹部脹滿。太陽經的寒水之氣不能通過汗液排出,流注脅下則脅下疼痛,阻塞於心下則心臟疼痛。久按氣血不通暢,是因為氣機被濕邪阻滯。氣機閉塞在上,所以鼻子乾燥不出汗。嗜睡是因為濕邪困阻脾陽,肌肉沉重滯澀。汗液不能外泄,濕邪不能從體表排出,小便困難,濕邪不能從體內排出,表裏都阻塞,所以全身和臉色都發黃。

潮熱一定發生在下午,這是地中的蒸氣,乘陽氣衰弱而上湧,與體內的濕熱交合而更加劇烈。胃中濕熱淤積,不能吸納清氣,所以經常呃逆。我認為,如果出現譫語,則病情容易治療,因為太陰經的濕邪已經趨於乾燥,可以服用茵陳蒿湯合大承氣湯攻下;如果沒有出現譫語,則還不能攻下。手少陽經與足少陽經的經脈,從耳前後進入耳朵,濕邪鬱阻少陽經的氣機,所以耳前後腫脹。

針刺後稍有好轉,這是因為泄去了鬱滯的氣機。如果潮熱不退,病程超過十天,在兩候(十天)之前,將要傳入少陽經的時期,如果脈象仍然浮弦,則應該使用小柴胡湯發汗;如果脈象只是浮而沒有弦大,則應該使用麻黃湯發汗。只要太陰經的濕邪,能從太陽經外解即可,沒有其他問題,這就是我所說的病機外出太陽則生的意思。如果太陽經的陽氣不能排出於膀胱,太陰經的濕邪又同時存在於腹部,陰氣凝聚阻塞,真陽外泄,導致呃逆不止,此時即使使用四逆湯治療脹滿,五苓散導瀉水液,吳茱萸湯止呃逆,也一定沒有效果,這就是我所說的內陷太陰則死的意思。

陽明病,自汗出,如果再發汗,小便自利,這是津液內竭的表現,雖然硬,但不可攻下,應該等到病人自己想大便,再用蜜煎導瀉通便。土瓜根和大豬膽汁都可以用作導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