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82)
《金匱發微》 (82)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風邪一日不解,則水氣一日不去,故曰汗出乃愈,但仲師所言「汗出乃愈」者,合前證言之,非專指已成水病者言之也。雖然風水之體腫實與黃汗相似,風水屬衛,宜解表,固當用麻黃以發汗。黃汗屬營,宜解肌,即不當用麻黃,辨此者,要以惡風不惡風為標準。風水起於外感,病原與中風同,故惡風。
黃汗不由外感,病原與中風異,故不惡風,加以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所以小便利者,外無風邪以吸之,內無粘滯之濕以阻之也。所以上焦有寒,其口多涎者,黃汗始病,營熱為寒水所鬱,胸膈無陽熱之化也。此黃汗別風水之大略也。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風水之證,起於太陽,故其脈浮洪為多。浮者,風脈也,但風水所由成,積漸於太陰之濕,終成於少陰之寒,故其脈亦有時而沉滑。沉即為水,滑即為濕。水氣留著皮毛之裏,面目獨見腫大者,風中於頭也。所以有表熱者,以病原之同於中風也。此證或目下有臥蠶形,鮮明光澤,氣衝咽喉,頸脈動而微欬,易與正水淆混,但其手足俱腫,按之下陷不起者,乃為風水確證。
所以然者,蓋以風之中人,肌腠先受,而脾為之應,故《傷寒論》太陽、陽明二篇,並謂之繫在太陰,不獨太陰本篇為然。所以載於太陽篇者,以風之中人,先痹肌腠言也,故桂枝湯之作用,曰解肌。所以載於陽明篇者,以太陽寒水不得外泄,流入腸胃言之也。所以棣於太陽本篇者,則以病起於風,成於水,水氣不得外泄,合脾藏之濕下陷,將成寒濕之證也。脾主四肢,故風水必流溢四肢。
是以痎瘧由於脾寒者,手足先冷;外風繫在太陰者,手足自溫。發汗亡其中陽,手足見厥者,服乾薑甘草湯而其厥當還,病理固無不同也。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痠,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欬而喘,不渴者,此為肺脹,其狀如腫,發汗則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此一節舉相類之證,出「陰虛不可發汗」之例,欲處方者,知所擇也。風寒為病,起於太陽,故其脈當浮,但緩則為氣,緊則為寒、為水,由風濕寖成。風水外證,當見骨節疼痛,今不疼而反見體腫而痠者,蓋濕將成水則痛,濕已成水即重而痠,此濕流關節,水傷肌肉之辨也。水氣尚在肌肉,不在心下,不能阻隔中脘陽氣,故不渴,此風水之宜於發汗者也。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風邪若是一天沒好,水氣就一天排不出去,所以說出汗才能痊癒。但仲景先生說的「汗出乃愈」,根據之前的病症來看,並不是專指已經患上水腫病的人說的。雖然風水病的腫脹和黃汗症狀相似,但風水病屬於衛氣層面的問題,應該解表,所以要用麻黃發汗。黃汗病屬於營氣層面的問題,應該解肌,就不能用麻黃。區分這兩者,關鍵在於是否惡風。風水病是由外感引起的,病因和中風相同,所以惡風。
黃汗病不是由外感引起的,病因和中風不同,所以不惡風,而且小便通暢,上焦有寒,口裡有很多唾液。所以小便通暢是因為體外沒有風邪吸附,體內也沒有粘滯的濕邪阻礙。所以上焦有寒,口裡有很多唾液是因為黃汗病初期,營氣的熱被寒水阻塞,胸膈沒有陽熱的溫煦。這就是黃汗病與風水病的主要區別。
寸口脈沉而滑,裡面有水氣,面部腫大,伴有發熱,叫做風水病。觀察患者眼窩略微腫脹,像蠶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血管搏動,經常咳嗽,按壓手腳,凹陷下去抬不起來,也是風水病。
風水病的症狀始於太陽經,所以脈象多為浮大。浮脈是風脈,但風水病形成的過程,是陰虛之濕逐漸積聚,最終發展成少陰之寒,所以脈象有時也沉而滑。沉脈代表水,滑脈代表濕。水氣停留在皮毛裡面,只有面部腫大的,是風邪侵犯了頭部。所以有表熱症狀,是因為病因與中風相同。這種情況下,眼瞼下可能出現像臥蠶一樣的腫塊,鮮明光澤,氣衝咽喉,頸脈搏動並輕微咳嗽,容易與一般的浮腫混淆,但如果手腳都腫,按壓下去凹陷抬不起來,就是風水病的確定證據。
這是因為風邪侵襲人體,肌膚腠理首先受到影響,然後脾臟也受到牽連,所以《傷寒論》太陽、陽明兩篇都說它與太陰經相關,不僅僅是太陰篇這樣說。太陽篇記載風水病,是因為風邪侵襲人體,先使肌膚腠理痺阻;所以桂枝湯的作用是解肌。陽明篇記載風水病,是因為太陽經的寒水不能外泄,流入腸胃。而太陽篇本身記載風水病,是因為疾病始於風邪,成於水邪,水氣不能外泄,加上脾臟積聚的濕邪下陷,將會形成寒濕的證候。脾臟主四肢,所以風水病一定會蔓延到四肢。
因此,瘧疾由於脾寒引起的,手腳先冰冷;外感風邪與太陰經相關的,手腳則溫暖。發汗損傷了其中的陽氣,手腳出現厥逆,服用乾薑甘草湯厥逆就能恢復,病理機制並沒有不同。
太陽病,脈象浮緊,一般來說應該骨節疼痛,但卻不疼,身體反而沉重酸痛,患者不口渴,出汗就好了,這是風水病。惡寒的,這是極度虛弱,發汗可以治療。口渴但不惡寒的,這是皮水。身體腫脹而且冰冷,症狀像痹證,胸中悶塞,不能吃東西,反而腹部聚痛,晚上煩躁睡不着覺,這是黃汗病。疼痛在骨節,咳嗽喘息,不口渴的,這是肺脹,症狀像腫脹,發汗就能痊癒。但是這些疾病如果患者口渴,而且大便稀溏,小便頻數,都不能發汗。
這一節列舉了相似的證候,提出了「陰虛不可發汗」的例子,目的是讓醫生開處方時有所選擇。風寒為病,始於太陽經,所以脈象應該浮,但是脈象緩慢的是氣虛,脈象緊的是寒邪或水邪,由風濕逐漸發展而成。風水病的外在症狀,應該見到骨節疼痛,現在卻不疼反而見體腫而酸痛,這是因為濕邪將要化為水則疼痛,濕邪已經化為水則沉重而酸痛,這是濕邪流注關節,水邪損傷肌肉的區別。水氣還停留在肌肉中,不在心下,不能阻礙中脘的陽氣,所以不口渴,這是風水病可以發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