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83)
《金匱發微》 (83)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又有本太陽病,因發汗而惡寒者,此為表陽虛,太陽篇所謂「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即此證也。此同一太陽病,而不宜更發汗者也。前云:「皮水脈浮,跗腫不惡風,不渴者當發其汗。」此云:「渴而不惡寒,此為皮水」,按「寒」字當為「風」字之誤,為其異於風水也。
夫四肢腫,水在皮膚中為皮水,甚則肢冷,故後文又有厥而皮水方治,此可見皮水為裏寒水聚之證。何以前條言「皮水不渴,當發其汗」,本條反以「渴而不惡風」為皮水,幾令辨證者茫無定據,不知當發其汗,特為不渴者言之耳,皮水之證要以渴為標準,水氣入裏,腫見於外,水寒不能化氣,滋溉不及咽喉,乃引溫水以自救,皮水不渴,不由燥而由濕,灼然無可疑者,水不去則腫不消,寒不去則渴不止,此當利小便之治,異於始病之可以發汗者也。皮毛外閉,故不惡風。
惟下文「身腫而冷」二句當屬黃汗言,陳修園指為皮水者誤也。蓋黃汗之始病,四肢頭目皆腫,故曰如周痹,謂一身之陽氣痹也。營熱為水邪所鬱,故身腫而冷,惟其濕勝陽痹,故胸中窒(此與胸痹相類,胸中淋巴幹不能發水液與氣,故氣不通)。濕停中脘,容積不多,故不能食。
水寒營鬱,絡脈不通,故反聚痛。營氣夜行於陽,故血分溫度特高,不惟煩躁,抑當熱發汗出。所以然者,營氣晝鬱,暮則反抗也。此黃汗病在肌腠鬱熱,異於皮毛之寒,當解肌以發汗者也。太陽寒水為表寒所遏,則一身盡疼,脈見浮緊,此太陽傷寒之所同。皮毛不開,肺氣內閉,裏熱與水氣相摶,因喘欬而病肺脹,所以不渴者,水氣未入中脘,不能阻陽氣之上承也。所以其狀如腫者,水氣鬱於皮毛也。
證屬暴感,宜越婢加半夏湯以開表清理,而其喘自定,所謂發汗即愈也。但病在皮毛者,可以發汗,若水滲腸胃而下利,水入下焦而小便數,陽虛於上,濕流於下,必見燥渴,若發其汗,非惟重傷陰液,抑且不能愈病,所以然者,為水氣不在腰以上也。
裏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朮湯主之。(方見中風)
黃汗之始病,四肢面目皆腫,而其脈沉遲,裏水則四肢面目黃腫,而其脈亦沉,所以別於黃汗者,特暮夜無盜汗耳。夫水氣外泄為汗,下行為小便,今外既無汗,小便復不利,水乃鬱於皮毛之裏而病黃腫,若小便自利,黃腫當減,乃黃腫如故,而反見渴者,以水濕隔塞於上,胃中津液不得上承也。
此證胃中必有鬱熱,觀外證之黃腫自見,不見夫造醬麵者乎!乘熱而覆蓋之,水濕與熱合併,蘊蒸不三日而發黃矣。仲師用越婢加朮湯解表與清裏同治,使水濕與熱悉從汗解,則腫退而渴止矣。
白話文:
本文討論太陽病演變出的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等症狀,以及其脈象和治療方法。
有些太陽病患者,因發汗而出現惡寒,這是表陽虛的表現,如同《傷寒論》太陽篇所述:「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此症不宜再次發汗。先前提到「皮水脈浮,跗腫不惡風,不渴者當發其汗」,而本文則認為「渴而不惡寒(應為不惡風)此為皮水」,指出「寒」字應為「風」字之誤,以區別於風水症。
四肢腫脹,水停留在皮膚中稱為皮水,嚴重時肢體冰冷,所以後文有治療厥證併發皮水的方劑。這說明皮水是裏寒水聚的病證。先前提到「皮水不渴,當發其汗」,而本文卻以「渴而不惡風」為皮水,造成辨證的困難。實際上,先前所述是針對不渴的患者而言,皮水症的關鍵在於是否口渴。水氣進入內部,腫脹表現在外,水寒不能化氣,無法滋潤咽喉,因此患者會想喝溫水。皮水不渴,是由於濕邪而非燥邪,這是毋庸置疑的。水不排出,腫脹就不消退;寒邪不除,口渴就不止。因此應以利小便的方法治療,這與初期疾病可以用發汗治療不同。皮毛閉塞,所以不惡風。
下文「身腫而冷」應屬於黃汗的描述,陳修園將其歸為皮水是錯誤的。黃汗初期,四肢頭目都腫脹,如同周痹,指全身陽氣痹阻。營氣熱邪被水邪鬱阻,所以身體腫脹而冰冷,由於濕邪勝過陽氣,導致胸中窒悶(類似胸痹,胸中淋巴幹無法輸送水液和氣血,所以氣機不通)。濕邪停留在中脘,容量不多,所以不能進食。
水寒營氣鬱滯,經絡不通,所以反而疼痛。營氣夜間運行於陽經,所以血分溫度特別高,不僅煩躁,還應發汗。這是因為營氣白天鬱滯,晚上則反抗。黃汗是肌膚腠理鬱熱,與皮毛寒邪不同,應該解肌發汗。太陽寒水被表寒遏阻,則全身疼痛,脈象浮緊,這與太陽傷寒相似。皮毛不開,肺氣內閉,裏熱與水氣相搏,因喘咳而導致肺脹,所以不渴,是因為水氣未進入中脘,不能阻礙陽氣上升。所以看起來像腫脹,是因為水氣鬱滯於皮毛。
此證屬於外感,宜用越婢加半夏湯以解表清裏,喘咳就會自行停止,所謂發汗即愈。但病在皮毛的,可以發汗。如果水滲入腸胃而導致下痢,水進入下焦而小便頻繁,陽氣虛弱在上,濕邪流在下,必定出現口渴,如果發汗,不僅會嚴重損傷陰液,而且不能治愈疾病,這是因為水氣不在腰部以上。
裏水,則全身面目黃腫,脈沉,小便不利,故而致病。如果小便通暢,這是亡失津液,所以口渴,用越婢加朮湯治療。(方劑見中風篇)
黃汗初期,四肢面目都腫脹,脈沉遲;裏水則四肢面目黃腫,脈亦沉。區別黃汗的特點是,夜間沒有盜汗。水氣外洩成汗,向下則成小便。現在既沒有汗,小便又不通暢,水就鬱滯在皮毛的內部而導致黃腫。如果小便通暢,黃腫就會減輕。但如果黃腫如故,反而口渴,這是因為水濕阻滯在上,胃中津液不能上升。
此證胃中必定有鬱熱,從黃腫的外證就可以看出,就像製作醬油一樣,趁熱蓋上,水濕與熱合併,蘊蒸不超過三天就發黃了。仲景用越婢加朮湯解表清裏同治,使水濕和熱都從汗液排出,腫脹就會消退,口渴也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