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84)
《金匱發微》 (84)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即胸滿短氣。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此節向無的解,陳修園以為水病人別有宿疾,當從趺陽脈與其舊疾而兼顧之,不可見腫治腫。黃坤載則謂:「脈伏有寒熱不同,寒伏當脈緊,此當有寒,疝瘕、腹痛,醫下之即胸滿短氣。熱伏則脈數,此當有積熱,消水穀而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水穀不消,內原無熱,欲作水也。
」二說俱非。蓋水之將成,必有其因,水病多由腎陽虛寒,其脈本當沉伏,反見緊者,則以向有疝瘕、腹痛諸證,醫反用寒下法,使外寒乘虛而入,腎氣從之,因見胸滿氣短之象,此即後文以為留飲而大下之,又與葶藶丸下水之變也。趺陽之脈本因水病而沉伏,今反見數,設病者本自有熱,當得消穀而小便數,今反不利,便可知客熱不消水穀,熱結膀胱而蓄水也。此節後文數脈即止之義也(數為熱結,止即水停蓄)。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摶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摶,名曰伏。沉伏相摶,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摶,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風水、皮水皆由肺氣不達皮毛所致,故其診多在手太陰動脈,而不及趺陽,惟正水則上下並見,而根原獨成於下,故必兼診趺陽,方能核實。但寸口脈明係浮遲,仲師乃名之曰沉,趺陽明係浮數,仲師反名之曰伏,後學殊難索解,雖徐忠可說理至為詳盡,然可與中人以上言之,淺學者不能無疑也。吾直以為浮遲、浮數主脈象言,沉與伏主病情言,兩者不當朦混。
沉伏相摶名曰水,此即專指病情之顯著也。浮遲在寸口,則營氣下寒而不上應,營氣下寒則水不化氣,水就下,故名曰沉。浮數在趺陽,則衛氣下阻而不上行,衛氣下阻則水道反為所吸而不得流通,故名曰伏。然則仲師言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摶者,以水氣上閉,血寒不能蒸化為汗言之也。
言浮脈則熱,數脈則止,熱止相摶者,以熱結膀胱小溲不利言之也。營氣不上應,因見絡脈之虛,絡脈虛則身冷無汗,衛氣不上行,因見小便之難,小便難則瘀熱苦水,於是一身上下陽氣不通,乃逆走皮膚而成水矣。此證仲師未有方治,陳修園消水聖愈湯,尚有古意附存之。
大烏頭,牡桂,細辛,淨麻黃,炙甘草,知母,防己,生薑,大棗,日夜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寸口脈弦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正水前後,脈證不同,仲師雖不出方治,原其脈證所以不同者,而治法已存乎其中矣。正水已成則水寒積於下,虛陽浮於上,故寸口脈浮而遲,方在將成,則陰寒錮其表陽,氣停於內,故寸口弦而緊。正水已成則水寒無氣,陽鬱不通,故趺陽脈浮而數,方在初成,陰寒內薄,氣化不行,故寸口關後之脈沉而緊。水寒血凝故痛,衛氣束於寒,不能作汗外散,則水不沾漬,下走腸間(原作沾流,誤也。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之脈證與治療
腳背上的趺陽脈本應沉伏,如今卻緊,說明本就存在寒邪,例如疝氣、腹痛等症狀,如果醫生錯誤地使用下瀉的方法,就會導致胸悶氣短。腳背上的趺陽脈本應沉伏,如今卻快速跳動,說明本就存在熱邪,例如食慾旺盛、小便頻繁等症狀,如今小便反而不利,這是水液將要成形之兆。
關於這段脈象的解釋,陳修園認為水腫病人可能還有其他舊疾,需要根據趺陽脈及其舊疾綜合考慮,不能只看到腫脹就治療腫脹。黃坤載則認為,脈象沉伏有寒熱之分,寒邪導致脈象緊,這表示體內有寒邪,伴隨疝氣、腹痛等症狀,如果醫生使用下瀉的方法就會導致胸悶氣短;熱邪導致脈象快速跳動,這表示體內有積熱,表現為食慾旺盛、小便頻繁,如今小便反而不利,說明水穀不能消化,體內並無熱邪,而是水液將要成形。
上述兩種說法都不完全正確。因為水液成形一定有其原因,水腫大多由腎陽虛寒引起,脈象本應沉伏,但如果出現緊脈,則可能是因為先前存在疝氣、腹痛等症狀,醫生錯誤地使用了寒涼下瀉的方法,導致外寒乘虛而入,腎氣受損,因此出現胸悶氣短的症狀,這與之後文中提到的留飲而大下瀉,以及葶藶丸瀉水的方法類似。趺陽脈因水病而沉伏,如今卻快速跳動,如果病人本就體內有熱邪,應該表現為食慾旺盛、小便頻繁,如今小便反而不利,就可以知道體內的客熱之邪不能消化水穀,熱邪阻塞膀胱而蓄積水液。這與後文中脈象快速跳動後停止的意義相同(快速跳動代表熱邪阻塞,停止代表水液停滯蓄積)。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代表熱邪,遲脈代表潛伏,熱邪和潛伏的邪氣互相搏結,稱為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代表熱邪,數脈代表停滯,熱邪和停滯互相搏結,稱為伏。沉伏互相搏結,就成為水腫,沉則表示絡脈虛弱,伏則表示小便困難,虛弱和困難互相搏結,水液就會流竄到皮膚表面,形成水腫。
風水、皮水都是由於肺氣不能到達皮毛所導致,因此診斷時大多觀察手太陰肺經的脈象,而不會觀察趺陽脈。只有正水(真正的水腫)才會同時在上下部位出現,而其根本則在下焦,因此必須同時診察趺陽脈,才能準確診斷。但是寸口脈明明是浮而遲,張仲景卻稱之為沉,趺陽脈明明是浮而數,張仲景卻稱之為伏,後學者很難理解。雖然徐忠可的解釋很詳細,但只適合有一定醫學基礎的人理解,初學者仍然會感到疑惑。我認為浮遲、浮數是描述脈象,而沉與伏是描述病情,兩者不應該混淆。
沉伏互相搏結稱為水腫,這指的是病情明顯的表現。寸口脈浮而遲,則表示營氣下寒而不能上升,營氣下寒則水液不能化為氣,水液下行,因此稱為沉。趺陽脈浮而數,則表示衛氣下阻而不能上升,衛氣下阻則水道反而被吸附而不能通暢,因此稱為伏。所以,張仲景說浮脈代表熱邪,遲脈代表潛伏,熱邪和潛伏的邪氣互相搏結,是說水氣上壅,寒邪凝滯血液不能化為汗液。
說浮脈代表熱邪,數脈代表停滯,熱邪和停滯互相搏結,是說熱邪阻塞膀胱導致小便不利。營氣不能上升,導致絡脈虛弱,絡脈虛弱則身體冰冷無汗;衛氣不能上升,導致小便困難,小便困難則瘀熱之邪困阻水液,於是全身上下陽氣不通,逆行於皮膚而形成水腫。張仲景沒有留下治療此證的方劑,陳修園的消水聖愈湯,還保留著古方的意念。
消水聖愈湯的藥物包括:烏頭、牡桂、細辛、麻黃、炙甘草、知母、防己、生薑、大棗,每日服用三次,等到汗出如同蟲子爬行在皮膚中時即可痊癒。
寸口脈弦緊,弦脈代表衛氣運行不暢,即惡寒,水液不能流動,而流竄於腸道之間。
少陰脈緊而沉,緊脈代表疼痛,沉脈代表水腫,小便因此困難。
正水(真正水腫)在發病前後,脈象和症狀都不一樣,張仲景雖然沒有留下治療的方劑,但他已經在脈象和症狀的描述中包含了治療方法。正水形成後,水寒積聚在下,虛陽浮在上,因此寸口脈浮而遲;水腫將要形成時,陰寒阻塞表陽,氣機停滯於內,因此寸口脈弦而緊。正水形成後,水寒無氣,陽氣鬱結不通,因此趺陽脈浮而數;水腫將要形成時,陰寒內盛,氣機運行不暢,因此寸口關後之脈沉而緊。水寒血凝因此疼痛,衛氣被寒邪束縛,不能化為汗液外散,所以水液不能流動,下行於腸道之間(原文作“沾流”,應為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