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81)
《金匱發微》 (81)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或起於傷寒,痙濕暍篇所謂「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大便堅,小便自利者,服桂枝附子湯去桂加朮,盡三服,如冒狀,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者是也。蓋人身生氣一日不絕,外來之水斷不能漬入毛孔,惟水飲入胃,挾胸中陽氣外泄之汗液,外著冷水及寒氣,乃留滯於皮中。病起於太陽,故脈浮。
太陽之府為膀胱,部位最下,膀胱不行,水從旁溢,故其病為跗腫。皮毛外閉,故不惡風。水濕在皮裏而不入大腸,故其腹如鼓,而無洞泄下利之變。水不在中脘,不能隔絕上承之液,故不渴。病在表分,故當開皮毛而發汗,此水氣之病由於衛陽被遏而肺陰不達者也。正水之病起於寒水之府藏,其證為下焦虛寒,寒水停蓄,水氣勝而血熱微也。
水氣勝,故脈沉。血熱微,故脈遲。腎寒不能納氣,故喘。此水氣之病,關於本藏,而絕無外因者也。石水之病亦出於腎寒,其脈沉絕。石謂如石之沉於水底,非如他物之足以上泛,似石水之名,特以陰寒凝固不可動搖之(又按淋濁一證,有砂淋、石淋,謂水與膏液凝結,堅硬而不可攻也)。
不知石水一證,亦當有膏液凝結如石在迴腸之外,無礙於呼吸,故腹滿不喘,此水氣之病,異於正水,而攻之不動,溫之不化者也。陳修園乃以後文屬少陰者當之,豈正水不屬少陰乎(近人有治石淋方,用鹹寒軟堅之銀硝,合利水之滑石調服,似可借用)。黃汗之病,鬱於營分,久而後發,此與水氣之鬱在衛分者不同。
沉遲似正水脈,則其病不在皮毛。蓋邪在衛,主皮毛而惡寒;邪在營,即主肌肉而發熱,水寒而血熱也。胸為陽位,四肢為諸陽本,三陽之絡,皆上頭面,胸滿而四肢頭面腫,則濕勝而陽痹。所以久不愈必致癰膿者,營鬱而生熱也,此水氣、黃汗之別也。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摶。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者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繫,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水氣一證,惟風水為輕,大要為外風束縛而汗出不徹,輕則為風濕,重即為風水,覆杯水於坳堂,但覺其沾漬耳,累進而增益之,則泛而溢矣。病屬太陽之表,故脈浮,骨節痠痛。惡風與風濕略相似,此即積濕成水之明證,蓋氣與水相為變化,汗與濕相為虛實,水液由脾陽運輸,為胸中陽熱蒸化,當由皮毛外泄成汗,故水之未成者為氣,一受外邪,毛孔閉塞,其氣即停阻不行,故氣之漸寒者為水。但此證初起水氣未甚,風薄於外,氣抗於裏,脈乃浮洪。
風淫於外,毛孔之汗不泄,則結於皮外而成癮診,於是遍體癢不能忍,則搔以泄之,久而不愈遂成痂癩,與疥相類,此風甚濕輕之證,亦衛氣微弱不能作水之證也。夫衛氣微弱,中含水分不足,遇風氣奪則為濕;衛氣強盛,中含水分過多,遇風氣奪則為水。濕則僅留表分為疹,為癢,水則流注皮中,內及胸腹,腫脹喘滿,難以俛仰。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某些疾病可能源於傷寒,如同《痙濕暍篇》中所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自行翻身,大便秘結,小便卻能自行排出者,服用桂枝附子湯去桂枝加蒼朮,服用三次,如果出現類似冒汗的症狀,蒼朮和附子都已經滲透到皮膚之中,驅逐水氣尚未完全去除。」就是這種情況。這是因為人體的生機只要一日不絕,外來的水氣就無法滲入毛孔。只有水飲進入胃中,夾雜著胸中陽氣外泄的汗液,遇到外界的冷水或寒氣,才會停滯在皮膚之中。疾病起於太陽經,所以脈象浮。
太陽經所屬的臟腑是膀胱,位置最低,膀胱功能失常,水液就會從旁溢出,所以出現腳踝浮腫。皮膚毛髮外閉,所以不惡風。水濕停留在皮膚內而不進入大腸,所以腹部像鼓一樣脹滿,卻沒有瀉痢下利的症狀。水濕不在中脘(胃部),不能阻隔上焦的津液,所以不口渴。疾病在表層,所以應該疏通皮毛,發汗,這是因為衛陽被遏制,肺陰不能到達所致。真正由水濕引起的疾病,始於寒水貯藏的臟腑,其症狀是下焦虛寒,寒水停滯,水氣盛而血熱微弱。
水氣盛,所以脈象沉。血熱微弱,所以脈象遲。腎寒不能納氣,所以氣喘。這是水氣之病,關係到臟腑本身,而完全沒有外在原因。石淋的病症也源於腎寒,脈象沉而細弱。所謂「石」,如同石頭沉於水底,不像其他東西能浮上來,石淋的名稱,特指陰寒凝固,不可撼動的症狀(另注:淋濁一種症狀,有砂淋、石淋,指水液和膏液凝結,堅硬而不可攻治)。
但是石淋這種情況,也可能存在膏液凝結如石頭一樣,在迴腸之外,不影響呼吸,所以腹部脹滿但不氣喘,這種水氣之病,與正水不同,治療也無效,溫熱也無效。陳修園將後文屬少陰的疾病歸於此,難道正水就不屬少陰嗎?(現代人治療石淋的方劑,使用鹹寒軟堅的硝石,配合利水的滑石服用,可以參考借鑒)。黃汗之病,鬱積在營分,時間久了才發病,這與水氣鬱積在衛分不同。
脈象沉而遲,類似正水的脈象,則疾病不在皮毛。因為邪氣在衛分,則主皮毛而惡寒;邪氣在營分,則主肌肉而發熱,是水寒而血熱。胸部是陽位,四肢是諸陽之本,三陽經絡都通向頭面,胸部脹滿而四肢、頭面浮腫,則濕氣盛而陽氣痹阻。所以久治不愈必致癰膿,是因為營氣鬱滯而生熱,這就是水氣、黃汗的區別。
脈象浮而洪大,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盛則為癮疹,全身發癢,發癢是泄風的表現,時間久了就變成痂癩。氣盛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繫,身體洪腫,汗出則愈,惡風則虛,這是風水症。不惡風,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口多唾涎,這是黃汗。
水氣這種病症,只有風水症較輕,其根本原因是外邪風寒束縛,汗液排出不暢,輕則為風濕,重則為風水,如同將一杯水倒在低窪的地方,只覺得濕潤而已,但不斷累積增加,就會泛濫溢出。疾病屬於太陽經的表證,所以脈象浮,骨節痠痛。惡風與風濕略相似,這是積濕成水的明顯證據,因為氣和水可以互相轉化,汗和濕則代表虛實不同的狀態,水液由脾陽運輸,被胸中陽熱蒸化,應該由皮毛外泄成為汗液,所以水未成形的是氣,一旦遇到外邪,毛孔閉塞,氣機就會停滯不通,所以漸漸轉寒的氣就是水。但是這種症狀初期水氣還不嚴重,風邪輕微,氣機尚強,脈象就浮而洪大。
風邪侵襲於外,毛孔的汗液不能排出,就會結在皮膚表面形成癮疹,於是全身發癢難忍,就會搔抓以泄其癢,時間久了不愈就變成痂癩,與疥瘡相似,這是風邪重而濕邪輕的症狀,也是衛氣虛弱,不能化為水的症狀。衛氣虛弱,體內含水不足,遇到風邪侵襲就變成濕邪;衛氣強盛,體內含水過多,遇到風邪侵襲就變成水邪。濕邪則僅停留在表層形成疹子,發癢;水邪則流注於皮下,內及胸腹,腫脹喘滿,難以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