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80)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80)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茯苓(半斤)白朮(三兩)戎鹽(彈丸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白朮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

小便不利,證情不同,治法亦異,所謂蒲灰散主之者,濕勝熱鬱之證也。腎藏當寒水下行之衝,水勝則腎陽被遏,由輸尿管下結膀胱,而小便不利,用鹹寒泄水之蒲灰,合淡滲清熱之滑石,則水去而熱亦除矣。所謂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者,滑石白魚散為水與血並結膀胱之方治也。

水以寒而易泄,故稱太陽寒水,水蓄於下,與胞中血海混雜,乃生裏熱,熱鬱則水道不通,故滲之以滑石,佐以善導血淋之髮灰。白魚俗名蠹魚,喜蝕書藉,竄伏破書中,不見陽光,雖性味不可知,大約與土鱉子、鼠婦相等,善於攻瘀而行血者,蓋瘀與熱俱去,而小便自通矣。茯苓戎鹽湯為膏淋、血淋阻塞水道通治之方也。

茯苓、白朮以補中而抑水,戎鹽以平血熱泄瘀濁而小便乃無所窒凝矣,此又小便不利兼有淋證之治也。

渴欲飲水,口乾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見《傷寒論.陽明篇》,又見暍病。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此二條,並見《傷寒.陽明篇》,為汗下溫針救逆之方治。陽不外越,津液內傷,因病口乾舌燥。浮熱在表,水濕內蘊,因病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津液傷則以清熱生津主治,方治宜白虎加人參者,為其熱傷氣血也。裏水鬱故以導水邪清血熱主治,方治宜豬苓湯,用阿膠者,為其濕傷血分也,此衛與營之辨也。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跗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水與氣相為消長,水溫則氣生,水寒則氣奪。氣奪則衛陽痹於外,營陰痹於裏,水即頓滯而不行,其病凡四,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之別,黃汗則似水非水。風水之病起於中風,中風不愈,汗液凝於肌理,乃病風濕,風濕不愈,水氣因寒凝聚,乃病風水,故脈浮惡風,與中風同,外證骨節疼痛與風濕同。

蓋濕不甚者為濕,濕勝者即為水,表陽一日不達,即裏氣一日不和,此水氣之病,由於脾陽頓滯者也。皮水之病,或起於中暍,痙濕暍篇所謂「身熱疼重,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者是也。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茯苓半斤、白朮三兩、戎鹽彈丸一枚,先煎茯苓、白朮,再加入戎鹽同煎,分三次溫服。

小便不利,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蒲灰散適用於濕熱鬱結的症狀。腎臟藏有寒水,向下運行,水盛則腎陽被阻,導致輸尿管下部阻塞膀胱,小便不利。使用鹹寒洩水的蒲灰,配合淡滲清熱的滑石,就能利水去熱。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也適用於小便不利,其中滑石白魚散用於治療水與血同時阻塞膀胱的情況。

水性寒易洩,稱為太陽寒水,水積在下,與胞中血海混雜,產生裡熱,熱鬱則水道不通,故用滑石滲利,輔以善於導血淋的髮灰。白魚俗稱蠹魚,喜食書籍,藏匿於破舊書籍中,不見陽光,雖然性味難以確定,但大致與土鱉子、鼠婦相似,善於攻破瘀血,行血通絡,瘀血和熱去除了,小便自然就通暢了。茯苓戎鹽湯則用於治療膏淋、血淋阻塞水道的情況。

茯苓、白朮補中益氣,抑制水濕,戎鹽平肝降火,洩去瘀濁,則小便不再阻塞。這是治療小便不利兼有淋證的方法。

渴欲飲水,口乾者,用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人參湯方劑,詳見《傷寒論.陽明篇》,也用於治療中暑。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用豬苓湯。

豬苓湯方劑: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以上五味,加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加入阿膠烊化,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以上兩條,均見於《傷寒論.陽明篇》,是汗下溫針救逆的治療方法。陽氣不外洩,津液內傷,則口乾舌燥;表熱內蘊,水濕內停,則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津液受損,則應清熱生津,因此白虎加人參湯適用於熱傷氣血的情況;裡有水濕鬱滯,則需引導水邪,清熱涼血,因此豬苓湯適用,其中使用阿膠,是因為濕邪傷及血分,這是衛氣與營血的區別。

師曰:「水腫病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種。」

風水,脈浮,症見骨節疼痛,惡風;皮水,脈亦浮,症見腳踝腫脹,按之凹陷,不惡風,腹部膨脹如鼓,不渴,應發汗治療;正水,脈沉遲,症見自喘;石水,脈沉,症見腹部脹滿但不喘;黃汗,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脹,久治不愈,必致癰腫膿瘍。

水氣消長互為影響,水溫則氣生,水寒則氣奪。氣虛則衛陽痹阻於外,營陰痹阻於內,水液滯留不通,則產生以上四種水腫,另有黃汗一種,似水而非水。風水病起於中風,中風不愈,汗液凝滯於肌膚,則成風濕,風濕不愈,水氣因寒凝結,形成風水,故脈浮惡風,與中風相似,骨節疼痛則與風濕相似。

濕邪不重者為濕,濕邪盛則為水,表陽一日不通,則裡氣一日不和,水氣病皆因脾陽受阻所致。皮水病,或起於中暑,《痙濕暍篇》中所述「身熱疼重,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