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01)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01)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此寸口,當以手太陰之第一部言,非以全部分言也。寸口之脈,世稱左心而右肺,其實心寄肺藏之內,原不必強分左右也。寸口之脈,暴按則動,細按則弱,蓋倉卒之間,暴受驚怖,則心為之跳蕩不寧,而寸口之動應之,故動則為驚。既受驚怖,氣餒而惕息,寸口之弱應之,故弱則為悸。

此證不得臥寐,纔合目則驚叫,又復多疑。予嘗治趙姓婦人一證,頗類此。中夜比鄰王姓失火,夢中驚覺,人聲鼎沸,急從樓梯奔下,未及地而仆,雖未波及,而心中常震盪不寧。予用炙甘草湯加棗仁、辰砂,五劑而臥寐漸安,不復叫呼矣。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大凡人體中濁陰下墜,則動急之脈,上出魚際。婦人臨產,脈出指端,婦人經來,脈浮魚際,此血下出而脈形變於上也。浮陽上衝,則尺部浮動而數急。虛勞吐血,則尺脈浮大。陽熱上冒,鼻中衄血,則尺部亦浮大。此血上逆而脈形見於下也。

本條以尺部脈浮而知衄血,然必合目睛暈黃,始可定為衄血,所以然者,衄為浮陽上衝腦部之證,蓋目系內接腦部,無論陽明實熱、太陽標熱,一犯腦部,則顱骨縫開,血從額上下走鼻孔,衄血多日,則溢入目睛而見黃色,此與太陽溫病津液素虧,誤發汗而微見黃色者同例,皆為血色發黃之明證,故醫者診脈辨色,既於尺部得浮脈,更據目睛之黃與不黃,便可決衄之止與不止也。

又曰:「從冬至春,衄者太陽,從夏至秋,衄者陽明。」(原本誤,今校正)

太陽表實無汗之證,血熱內抗,外不得泄,則上衝於腦而為衄。陽明裏熱,不得大便,則亦上衝於腦而為衄。此太陽陽明之脈,因於證不因於時也。然則仲師何以言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曰:「此傳寫之誤也。」太陽傷寒,見於冬令為多。太陽中風,見於春令為多。

則原文當云:「從冬至春,衄者太陽。」自夏徂秋,天氣炎熱,腸胃易於化燥,陽明內實為多。則原文當云:「從夏至秋,衄者陽明。」陳修園亦知其說不可據,不敢訂正其失,而謂四時當活看,猶為未達一間。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顴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此條見《傷寒論》。前釋「額上陷」,既訂正為「額旁陷」矣,然猶未甚精確也。人之頭顱,惟兩太陽穴最為空虛,液少則瘦而下陷,部位在顴以上,則本條當云:「顴上陷。」所以然者,衄家陽熱衝腦,更復發汗,則陽熱益張,陰液枯燥,顴上太陽穴因瘦而陷。「脈緊急,目直視不能眴,不得眠」,皆陽熱外張,陰液內竭之象也。餘詳《傷寒發微》,不贅。

白話文:

寸口的脈搏跳動且微弱,跳動是代表受到驚嚇,微弱則代表心悸。

這裡所說的寸口,應該是指手太陰經的第一個部位,不是指整個寸口。寸口的脈搏,世俗認為左邊對應心臟,右邊對應肺臟,但其實心臟寄居在肺臟裡面,原本就不必強行區分左右。寸口的脈搏,用力按壓會感覺跳動,輕輕按壓則感覺微弱,這是因為在倉促之間,突然受到驚嚇,心臟會跳動不安,寸口的脈搏也會跟著跳動,所以說跳動代表受到驚嚇。受到驚嚇後,氣虛而感到恐懼,寸口的脈搏也會跟著變得微弱,所以說微弱代表心悸。

這種症狀會讓人無法安睡,剛閉上眼睛就會驚叫,而且很多疑。我曾經治療過一位趙姓婦人的病症,很像這種情況。半夜隔壁王姓人家失火,她在夢中驚醒,聽到人聲鼎沸,急忙從樓梯奔下,還沒到地面就跌倒了,雖然沒有被火波及,但心中常常感到震盪不安。我用炙甘草湯加上酸棗仁、辰砂,吃了五劑後就能慢慢安睡,不再驚叫了。

醫師說:「尺脈浮起,眼睛發黃,如果流鼻血還沒停止,等眼睛黃色消退,眼睛變得明亮,就知道流鼻血已經停止了。」

一般來說,人體中濁陰下墜,就會導致急促的脈搏出現在魚際部位。婦人生產時,脈搏會出現在指尖,婦女月經來時,脈搏會浮在魚際部位,這是血往下流,而脈象在上面發生變化的情況。浮陽往上衝,就會導致尺部脈搏浮動且急促。虛勞導致吐血,則尺脈會浮大。陽熱往上冒,導致鼻子流鼻血,則尺部脈搏也會浮大。這是血往上逆流,而脈象在下面顯現的情況。

這條說的是,從尺脈浮起可以判斷流鼻血,但必須要結合眼睛發黃才能確定是流鼻血,原因在於,流鼻血是浮陽往上衝到腦部的症狀,眼睛的經絡連接腦部,無論是陽明實熱、還是太陽標熱,一旦侵犯到腦部,就會導致顱骨縫隙張開,血液從額頭上下到鼻孔,流鼻血多日,就會溢入眼睛而呈現黃色,這和太陽溫病津液虧虛,誤用發汗導致眼睛稍微發黃的情況相同,都是血液呈現黃色的明顯證據,所以醫生診脈辨色,如果從尺部診到浮脈,再根據眼睛的黃色與否,就可以判斷流鼻血是否停止。

又說:「從冬至到春季,流鼻血是太陽病引起的,從夏至到秋季,流鼻血是陽明病引起的。」(原本有誤,現在已經校正)

太陽表實無汗的病症,血熱內抗,無法往外發散,就會往上衝到腦部而導致流鼻血。陽明裡熱,無法順利排便,也會往上衝到腦部而導致流鼻血。這是太陽和陽明病的脈象,是根據病症而不是根據時節來判斷的。那麼仲景先生為什麼說從春天到夏天,流鼻血是太陽病引起的,從秋天到冬天,流鼻血是陽明病引起的呢?答案是:「這是傳抄錯誤。」太陽傷寒多發生在冬季。太陽中風多發生在春季。

所以原文應該說:「從冬至到春季,流鼻血是太陽病引起的。」從夏天到秋天,天氣炎熱,腸胃容易變得乾燥,陽明內實的狀況居多。所以原文應該說:「從夏至到秋季,流鼻血是陽明病引起的。」陳修園也知道這種說法不可靠,不敢訂正錯誤,而說要根據四時靈活看待,還是沒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流鼻血的人不能發汗,發汗後一定會導致顴骨上方凹陷,脈搏急促,眼睛直視而不能眨眼,無法入睡。

這條出自《傷寒論》。之前解釋「額頭凹陷」,已經訂正為「額頭旁邊凹陷」了,但還是不夠精確。人的頭顱,只有兩側太陽穴最為空虛,液體減少就會消瘦而下陷,部位在顴骨上方,所以這條應該說:「顴骨上方凹陷。」原因在於,流鼻血的人陽熱衝腦,如果又發汗,則陽熱更加旺盛,陰液更加枯竭,顴骨上方的太陽穴因為消瘦而凹陷。「脈搏急促,眼睛直視而不能眨眼,無法入睡」,都是陽熱往外擴張,陰液往內枯竭的現象。其他詳細內容請參考《傷寒發微》,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