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00)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00)

1. 黃癉病證並治第十五

柴胡湯方

即小柴胡湯,見《傷寒.太陽篇》,又見嘔吐。按本方加減法,腹痛去黃芩加芍藥。

黃癉之病,始於濕,中於水,成於燥。予讀雜病論至「痛而嘔者,宜柴胡湯。」恍然於胆火之為病也。夫濕勝則腹滿,水勝則小便不利,燥勝則胃熱上攻而心中熱疼,或上薰於肺而鼻燥,或食入胃熱上浮而頭眩,原其所以病黃癉之由,則由胃底原有之胆汁,不能容水與濕,水濕混入於胃,胆汁出而相抗,乃隨水濕溢出皮毛、手足、頭目而成黃色。腹為足太陰部分,胆邪乘脾,乃病腹痛。

《傷寒.太陽篇》云:「脈弦緊者,腹中劇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與小柴胡湯。」此即胆邪乘脾之治也。嘔固少陽本病,此可證柴胡湯統治諸黃之旨矣。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此亦肝胆乘脾之方治也。首篇云:「知肝傳脾,必先實脾。」男子黃,小便自利,則脾藏之濕欲去,而本藏先虛。脾虛而胆邪乘之,必有前條腹痛而嘔之變,用甘味之小建中湯,此正因脾藏之虛,而先行實脾。歷來注家,不知仲師立方之意,專為胃底胆汁發燥,內乘脾藏而設,故所言多如夢囈也。

白話文:

黃疸病症與治療(十五)

小柴胡湯的應用,如《傷寒論‧太陽篇》所載,也用於治療嘔吐。根據此方加減,如果腹痛則去掉黃芩,加入芍藥。

黃疸病的成因,始於濕邪,繼而水邪內侵,最終燥邪為患。我閱讀《雜病論》時,看到「痛而嘔者,宜柴胡湯」一句,才明白膽火是致病的原因。濕邪盛則腹脹,水邪盛則小便不利,燥邪盛則胃火上逆,導致心煩胸痛,或者上犯肺部而鼻乾燥,或者飲食入胃後胃火上浮而頭暈目眩。黃疸的根本原因,在於胃底原有的膽汁,無法容納水濕,水濕混入胃中,膽汁外溢抵抗,於是隨著水濕溢出肌膚、手足、頭面而呈現黃色。腹部是足太陰脾經所循行的部位,膽邪侵犯脾臟,便會導致腹痛。

《傷寒論‧太陽篇》說:「脈象弦緊,腹部劇痛,先用小建中湯,若無效,再用小柴胡湯。」這就是治療膽邪犯脾的方法。嘔吐是少陽經的本病,這可以證明小柴胡湯治療各種黃疸的效用。

男子黃疸,小便通暢,應該服用具有補益作用的小建中湯。

這也是治療肝膽乘犯脾臟的方劑。原文說:「知道肝氣犯脾,必須先補益脾臟。」男子黃疸,小便通暢,說明脾臟的濕邪欲去,但脾臟本身先已虛弱。脾虛而膽邪乘之,必會出現前面提到的腹痛嘔吐等症狀,所以用溫補甘味的藥物小建中湯,這是因為脾臟先虛,所以要先補益脾臟。歷代注釋者,都不了解仲景先生制定此方的用意,只認為是針對胃底膽汁燥熱,內侵脾臟而設,所以他們的論述大多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