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99)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99)

1. 黃癉病證並治第十五

方用豬油半斤熬去滓,加亂髮如雞子大三團入煎,髮消藥成,分三服,病從小便出。仲師方治如此,然但言諸黃,而不言所治何證,予謂此酒癉、穀癉、女勞癉通治之方也。按婦人雜病篇云:「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豬膏髮煎主之。」穀氣實非穀癉之漸乎。

《校千金》云:「太醫校尉史脫家婢黃病,服此下燥糞,而瘥,神驗。」徐忠可治駱天游黃癉,用豬膏四兩,髮灰四兩,煎服一劑,而瘥,皆其明證。至如女勞一證,相火熏灼,血分必燥,酒氣傷血,血分亦燥,故二證大便皆黑。豬膏以潤燥,髮灰為血餘,取其入血分而和血。

凡大便色黑,肌膚甲錯者皆宜之,故不指定為何證也。

黃癉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十分末)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黃癉從濕得之,此固盡人知之。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此亦盡人知之。五苓散可利尋常之濕,不能治濕熱交阻之黃癉,倍茵陳則濕熱俱去矣。先食飲服者,恐藥力為食飲所阻故也。

黃癉,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裏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大黃硝石湯方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煮取一升,頓服。

凡熱邪內壅陽明,小便必短赤,甚而宗筋內痛,時出白物,又甚則筋牽右髀而痛,此固審為大承氣證矣。腹滿,小便不利而赤,雖證屬黃癉,其為陽明裏實則固同。於傷寒,自汗出則為表和,病氣不涉太陽,故宜大黃硝石湯,以攻下為主。癉病多由胃熱上薰,故用苦降之梔子(此味宜生用)。

濕熱阻塞腎膀,故加苦寒之黃柏。或云梔子、黃柏染布皆作黃色。仲師用此,欲其以黃治黃,是說也,予未之信。

黃癉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方

見痰飲。

小半夏湯一方,以生半夏合生薑,為寒濕上逆者用之也,豈可以治黃癉。故陳修園於本條下極稱理中湯加茵陳之妙,然玩仲師本文,特為誤下成噦者言之,非以治癉也。小便色不變,則腎膀無熱。欲自利,則腸中無熱。腹滿而喘,便可決為太陰虛寒。若再事攻下,則熱除而轉噦。

噦者,虛寒上逆之變證,與欲嘔之病正同。用特借之以救逆,蓋此證當不能食,不能食則胃中本自虛冷,客熱不能消穀。《傷寒.陽明篇》云:「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然則此證不經誤治,原宜四逆理中,予故謂用小半夏湯,為誤治成噦言之也。

諸黃,腫痛而嘔者,宜柴胡湯。

白話文:

黃疸病證並治第十五

這篇古方記載了治療黃疸的幾種方法。首先介紹一種用豬油和頭髮煎熬的藥方,據說能治療酒疸、穀疸、女勞疸。古籍記載此方能治療胃氣下泄、陰吹等症狀,而這些症狀也可能是穀疸的早期表現。 歷史上也曾有此方治療黃疸的成功案例。此方以豬油潤燥,頭髮(髮灰)則補益血分,適用於大便黑、皮膚粗糙的黃疸患者。

接著,文中指出茵陳五苓散適合治療因濕邪引起的黃疸。因為普通的五苓散只能治療一般的濕邪,而茵陳五苓散則能治療濕熱交阻的黃疸,其中茵陳的劑量加倍,才能更好地清除濕熱。服用時間應在飯前,以免食物影響藥效。

針對黃疸伴有腹脹、小便不利且顏色發紅、自汗的症狀,即表證和裡實證,應使用大黃硝石湯攻下。此方適用於陽明經熱邪內壅,小便短赤,甚至出現宗筋疼痛、排出白色分泌物,甚至牽扯到右大腿疼痛的患者。雖然這些症狀與黃疸相關,但實際上屬於陽明經裡實證。大黃硝石湯中,梔子具有苦寒瀉火之效,黃柏則清利濕熱,用於治療腎膀胱的濕熱阻塞。雖然有人認為梔子和黃柏的顏色與黃疸的顏色相似,是「以黃治黃」,但作者並不認同這種說法。

對於小便顏色正常、想腹瀉、腹脹喘息、不能退熱的黃疸患者,若強行退熱反而會導致嘔吐,則應使用小半夏湯。然而,作者認為這裡的小半夏湯的應用是錯誤的,因為小半夏湯主要治療寒濕上逆,不適合治療這種黃疸。作者更推薦理中湯加茵陳的方劑。文中指出,小便顏色不變、想腹瀉、腹脹喘息,這些症狀表明是太陰虛寒,若再攻下則會導致嘔吐。嘔吐是虛寒上逆導致的變證,與欲嘔的病症相同。此種情況下,胃中虛冷,應當使用溫中散寒的藥物,而非攻下。

最後,文中提到,對於黃疸伴有腫痛和嘔吐的患者,則可以使用柴胡湯。